河洛之间,还是河雒之间?

钦明评历史 2024-11-19 04:35:03

河洛之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三代,都曾在河洛地区建都,足见河洛地区的重要地位。

河洛之间作为专有名词,指的是洛河与黄河之间的伊洛平原,原本毫无争议,但近来一直有某地网友试图证明“河洛”指的是陕西北洛河流域。

他们给出的证据是:洛阳古称雒阳,南洛河古称雒水,都是魏晋时期改为“洛”的,陕西上雒直到建国后才改为商洛。所以北洛水才是真正的“洛”。

说出这种观点的人,要么读书读一半,要么故意装糊涂。

先说结论:南洛河才是古籍中的“河洛之间”;北洛河古称“漆沮”,战国之后才改为“洛”。证据如下。

河洛之间

一、史书中的河洛之间指向明确

司马迁说的明明白白,“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早已经明确指出河洛之间的具体位置,洛水可以有很多条,中岳嵩山就一个。

而且,整个《史记》中一共提到过两次“河洛之间”,除了《封禅书》,还有《太史公自序》: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随行,在“周南”落脚,司马迁去河洛之间见父亲。周南是洛阳没有疑问,河洛之间是南洛河也就没有疑问。

二、秦汉时的史书“洛雒”混用

洛阳确实曾被称为“雒阳”,但那是秦汉时改的,后来又改了回去。所以秦汉时的史书经常会出现“洛雒”混用的情况。例如《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洛阳”和“雒阳”同时出现的情况。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以及东汉以后的史书,很少出现“雒”字。

推测是秦始皇统一之后,或者是战国期间,秦国势力范围扩张到洛阳盆地之后,为了区分两个洛河,把南洛河改为了“雒”。

三、战国以前北洛河叫“漆沮”

查遍了先秦典籍发现,所有重要文献中的“洛水”,没有一条是指北洛河。

中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

豫州的“洛”称为“洛”,是哪条洛河不用多说。

反观雍州,《禹贡》中“雍州”词条压根没有“洛”字,只有“漆沮”。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渭河向东会合沣水,又会和泾河,最后会合漆沮,汇入黄河。看地图就知道,“漆沮”就是北洛河。

四、甲骨文、青铜器铭文证据

除了传世文献,商朝甲骨文、西周青铜器铭文也证实南洛河在商周时期就称为“洛”。

商末甲骨文中有“洛”和“洛师”。

癸丑[卜在]洛,贞王[旬]亡祸。(《甲骨文合集》36959);

癸丑[王卜]在洛师,贞[旬亡]祸,王[占曰]:吉。(《甲骨文合集》36960)

商王在洛一带活动,这里的洛总不能是北洛河吧?

此外,西周青铜器《敔簋》的铭文中有“阴阳洛”“上洛”等词。这件青铜器讲的是周厉王在成周讨伐南淮夷,考虑到南淮夷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王在成周”,“王令敔追攔于上洛”以及“王格于成周大廟”等内容,基本可以肯定,这个“洛”就是南洛河无疑。

敔簋铭文

题外话,这件青铜器,不仅证明南洛河在西周叫作“洛”,还证明“上洛”这一地名早在西周就存在,位置大概就是今天的商洛。所以商洛古称上洛,后改为上雒,再改为商洛。更重要的是,这件青铜器也是“成周是洛阳”的证据之一。

反之,在秦以前的任何出土文献资料中,均无“雒”字指洛阳或洛水。

综上所述,南洛水最晚在商周时期就已得名,而北洛河在战国乃至秦以后才由漆沮改为“洛水”。古文献中的河洛之间专指伊洛平原,这里考古发掘出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西周墓葬和东周王城遗址,印证了司马迁所说的“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间”。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