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齐戒,疏瀹(yuè)而心,澡雪而精神,掊(pǒu)击而知!夫道,窅(yǎo)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彊。思虑恂(xún)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自本观之,生者,喑醷(yì)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luǒ)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xì),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liáo)然,莫之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tāo),堕其天製(zhì),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孔子对老子说:“今天闲暇无事,想请教一下关于道的问题。”
老子听了孔子的问题后,缓缓地回答道:“你要先斋戒,疏导通畅你的心灵,像用雪洗澡一样(或洗得像雪一样纯净),精神焕发,摒弃杂念!”
之前我们聊过“心斋”这个概念。为什么要斋戒呢?因为每天我们都在和人打交道,喜怒哀乐都会影响我们的精神。应酬消费也会让我们觉得累。这些都会让我们迷失自己,感到压力和焦虑。庄子说的斋戒和心灵净化,就是让我们放松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
老子的这番话,仿佛晨钟暮鼓,敲醒了孔子对“道”的深层理解。老子继续解释道:“大道啊,真是深邃奥妙难以讲解啊!我尽量给你解释一下吧。”
老子解释了“道”的难以用言语表达,它超越了常规的理解和描述。这一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当我们试图向他人描述一次深刻的自然体验,比如登山时的日出,或者清晨散步时的宁静,我们往往会感到语言的局限性,无法完全传达我们的感受。所以,我们需要艺术、音乐和诗歌来帮助我们表达那些难以言喻的感受和真理。
清清楚楚的事物是从幽幽暗暗、昏昏暗暗中产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中产生的,精神是从道中产生的,形体是从精神中产生的,万物都是通过形态相互产生的。例如:具有九个孔窍的动物是胎生的,具有八个孔窍的动物是卵生的。它的到来不留痕迹,它的离去没有边际,你不知道它自何处来到何处去,你不知道它从哪儿出出进进,也不知道它在哪儿居住停留,没有门户也没有房间,四通八达而宽广无限。顺应大道,这样的人四肢强健,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他们不用费心劳力,就能应对各种事物。天得不到它便不能高悬覆盖,地得不到它便不能广阔宏远,太阳和月亮没有它便无法运行,万物没有它便不可能昌盛发展,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大道啊!
《金刚经》云:“或胎生、或卵生、或湿生、或化生”,实际上,庄子在这里只是讲了一下“胎生、卵生”而已。
老子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比如我们看到一棵树,只看到它的形状和颜色。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它是由很多细胞、分子、原子组成的。这就是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也是“道”的体现。
再说,博学经典的人不一定意味着拥有真知灼见,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意味着分外聪慧,圣人已经摒弃了这些。
庄子指出,知识和辩论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道”的存在并与之和谐相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要追求知识,更要理解生活的本质和找到内心的平静。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持清醒和坚定。
老子回应说:“如果增加却不觉得增加,减少却不觉得减少,那便是圣人所要持守的东西。道是无形而深远的,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它不断地循环运行,滋养万物,永不枯竭。世俗之人所谈论的道,往往只是皮毛而已。万物都依赖道来获取生命,而道从不匮乏。”
读《心经》时,我们常看到“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样的描述。这就是‘道’的本质,它自身就是这样,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什么,只需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
中土好地方,有条件让人类栖居,他们处在天地之间,不偏于阴,也不偏于阳,处于天地之间,只是作为人,将返回到本源。从道的观点来看,人的出生,是气的聚合,虽然有长寿与短命,但是相差又有多少呢?
得道的人不分阴阳、生死、是非,不执著于形体;对于世俗习惯,不违逆,但也不执著。违逆、留恋都是我执而不顺随外物的表现。
说到人生,其实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何必过于执着于唐尧和夏桀之间的是非呢?果树和瓜类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规律,人伦关系虽然复杂,但也有其规律可循。真正懂得‘道’的人,会顺应这些规律,不会强行改变,这就是‘德’。顺其自然而顺应、回应,这就是道,帝王之业倚赖它而兴盛,王道倚赖它而兴起。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骏马过隙,不过是转瞬即逝。万物聚集蓬勃,会有各种各样的存在发现与出现,同时,万物自行变化,会有各种离去与消失。变化而成为生命人形,来到世上,又会因变化而离开。活着的生命为之哀哭,同类的人们也为之悲叹。可是所谓的死去,人类为之悲痛。解开自然的束缚,摆脱自然的束缚,纷纷扰扰,灵魂将离去,身体也随之而去,这就是最终的归宿!
对于无常,我们常常只是理智上能够理解,但很难去真正无条件的接纳,因此在处理“无常”的时候往往会心不甘、情不愿。
庄子认为,我们应该接受生命的无常,不要过于执着于生命的得失,而是要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生命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有开始也有结束。接受生命的无常,珍惜当下,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无形的东西形成了有形的,有形的东西又变成了无形的,这是人人都知晓的,真正懂得‘道’的人,不会过分议论,因为他们已经体悟到了其中的真谛。道不是通过传言就能听到的,真正的道,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行动去实践。
人的身体只是魂魄的暂时寄居之地,生死不应该让我们悲喜交加。真正得道的人,会顺其自然,不执着于生死。”
成语:【白驹过隙】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澡雪精神】古人认为雪色洁白,晶莹剔透,象征着纯洁,乃世间至纯之物,以雪洗身可以清净神志,并以此喻清除意念中的杂质,使神志,思想保持纯正。
【掊击而知】比喻清除意念中庸俗的东西,使神志、思路保持纯正。
【疏瀹而心】疏通净化心灵,使心灵保持纯洁和宁静。
【耳聪目明】指耳朵、眼睛反应灵敏, 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