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之下,教育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一场马拉松,而家长们为了不掉队,选择将孩子“鸡”得筋疲力尽,试图用量变带来质变。
然而,这些“鸡娃”的孩子们长时间被灌输着标准化的知识点,仿佛进入了效率不高的“知识灌输工厂”,尽管花费了大量时间,然而思维深度和学习乐趣却稀缺得可怜。
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每天都在“努力”,但实际上缺少了真正的“学习驱动力”。
因此,到达高中时,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知识内容,原先被动学习的孩子们反而容易露出短板,而那些拥有自我驱动、热爱学习的孩子,反而能在更高难度的环境中愈战愈勇。
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后劲大”并非来自鸡娃,而是来自心中有热情、头脑有自驱的孩子们。
01 学习的动力源在我看来,孩子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力源的不同。
有些孩子每天忙碌却没劲儿,仿佛在流水线上不停地工作,机器式地处理知识点,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操作,只为完成“家长布置的任务”。
而那些拥有自我学习动力的孩子,却能从中获得一份成就感,知识点不再是无趣的记忆,而是有了“生活中的用武之地”。
他们不是被迫学习,而是自己主动去追寻答案,这才是“真努力”。
比如说,小张同学的家长,天天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上了各种补习班,也给自己的孩子报了个数理化连环营,一天安排得像做题机器一般。
结果,孩子见到题目就犯困,天天在做题和发呆之间切换,成绩毫无起色。
与之相对的是同班的李同学,他没有堆积如山的作业,每天照常看书玩耍,可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原因无他——兴趣是李同学的最佳引路人。
再看看另一位家长,天天念叨:“我们不逼孩子,成绩就垮了!”
于是小李同学每天的学习时间,已经超过了父母的加班时间,然而他依然坐在课本前,神情茫然。
学了半天记不住,记住了题也解不开,家长心焦如焚,越逼越学不会。
相比之下,同班的小王同学爱钻牛角尖,每当碰到难题总不肯放弃,反而越挫越勇,把知识当成了游戏挑战。
02 学习态度的根源“鸡娃”与“努力”之间的另一大差别,在于学习态度。
鸡娃式的孩子常常是被推着走,学习变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他们机械地跟随,缺少探究和理解的过程。
而那些真正努力的孩子,却往往会从小事情中发现大乐趣,视学习为一场持续的“思维游戏”。
他们的态度是主动迎难而上,勇于探索未知,才得以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获得成长。
比如,李家长满怀期待地看着孩子每天背单词,做卷子,以为这样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可是孩子在课堂上总是茫然失措,一有难题便轻易放弃。
而小周同学在课堂上常常自信满满,敢于向老师提问,他的学习态度让他不断突破自我。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用足够的时间钻研题海,就能解决一切。
每天安排时间精确到分钟,生怕漏了哪个知识点。
可是孩子长时间的高压训练,反而让学习变成了一项负担,一提起学习就感到抗拒。
反观小何同学,他每天花点时间研究感兴趣的数学游戏,虽然没上那么多补习班,但数学思维能力出奇地强。
03 潜力与压力不可否认,真正的学习潜力并非来自压力驱动,而在于内心的兴趣和思维力量。
鸡娃式的孩子往往在压力下表现不错,可一旦外界的激励消失,学习表现也随之而降。
而那些不以成绩为唯一追求的孩子,反而能在不断自我提升中获得成长,他们的潜力如同蓄势待发的能量,随时准备在关键时刻绽放。
比如,小林家长以为每天压着孩子刷题就是为未来奠基,结果孩子成绩一落千丈,抗拒心理愈发严重。
相比之下,小王家长放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成绩虽起伏,但他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显得格外突出。
再比如小江同学,家长以为放手不管就是“毁了孩子”,天天唠叨责备。
然而小江在自己的兴趣驱动下,不断提升自己,成绩虽平平,但却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
鸡娃式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早已畏缩,而小江却迎难而上,展现出不一样的思维能量。
由此可见,若想让孩子在未来脱颖而出,我们或许该转换视角。
因为鸡娃的教育方式,只会带来短暂的表面成绩,而缺乏思维与兴趣的学习终究会面临瓶颈。
与其灌输更多知识,不如引导他们找到兴趣所在,学会如何“玩”知识。
通过适度的放手,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才是真正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