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称英语是工作语言,但你知道华为出海时是怎么练英语的吗?

老方说说老方 2024-11-03 17:16:36

在任正非与ICPC主席、教练及获奖选手的座谈会上,一个罗马尼亚的选手问任正非,华为在全球有很多研究中心,大家说不同的语言,华为又如何解决彼此沟通的问题,语言是否成为了一个障碍。

然后任正非就告诉对方,大家在工作中都是用英语沟通:

他们喝咖啡的时候可能用的是本地语言,但在工作中都会使用英语,包括俄罗斯员工、阿拉伯员工、非洲员工、中国员工……都说英语。所以,我们工作中只有一个标准语言,就是英语。每个人的英语都讲得很好,除了我。

那么,华为的员工是怎么具备很好的外语表达能力的呢?其实我们看华为早期出海的时候就知道,那时候公司上下有很多人都是说不好英语。

在华为出海要面对的各种困难中,语言是一个基础障碍。

从任正非“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的讲话开始。

其实早在2000年华为海外市场出征誓师大会之前,任正非就陆续派了很多人去海外市场,比如曹贻安是华为前市场部副总经理,他在1997年就往海外跑,因为不懂英文,所以还要带着翻译,但经常是连运营商的名字都不知道,一开始根本见不到客户。

实在是太困难,也看不到希望,所以曹贻安带着几个人去跑拉美市场,结果去一个国家走一个,最后曹贻安也回国了。

不过如任正非所说,华为出海是战略问题,无论多么困难也要出去:

总是在家门口争取市场,市场一旦饱和,将如何去面对。我们没有像Lucent……等那样雄厚的基础研究,即使我们的产品暂时先进也是短暂的,不趁着短暂的领先,尽快抢占一些市场,加大投入来巩固和延长我们的先进,否则一点点领先的优势会稍纵即逝,不努力,就会徒伤悲。我们应在该出击时就出击。

据说任正非为了动员骨干学英语,他每天也抽时间学习,下了狠心,在这点上不妥协,反正不管你学不学,都是要出去。

事实证明,如果事关饭碗的话,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学习外语最困难的是什么?不是背单词,而是在实践中学习。很多华为的高层干部原来都是理科生,英语基础差,但到国外要跟老外交流,硬是逼着学会了英语。

否则根本没法跟客户谈啊,所以他们都是硬着头皮学,不是拿着字典学,而是看着标书、合同这些东西死记硬背,毕竟这些都关系重大。

既然是靠这个吃饭的,那无论如何都要迈过这个难关,另外老外讲风度,尽管你英语说得不好,但他们也愿意听,重要的地方再找翻译,不耽误工作交流。

大家都是想办法挤时间学,有人每天早起学一两个小时的英语,有人睡觉前学,有人在飞机上学,有人看电视学,反正是争分夺秒,各出奇招。

这样基础好、有语言天赋的人在两三个月内就能过关,差一些的大半年也能行。如果一年后还不能掌握这个工作语言,那就只能回国内了。

关键是教育要跟上。

众所周知,任正非很历来很关心教育问题,他看得长远,科技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育的差距,如果不能让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那后来还是追不上别人。

现在有人说,不要学英文。不学英文,农村孩子永远就是农民。你不学英文,将来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就业啊?还有人说,不要学数学。数学和英语都不好,就进不了高端行业,农民的孩子永远是农民,阶层分化就出现了。在农村学英文困难,这我理解。但是熬一熬,不就熬出来了嘛?可能口语表达不那么好,但是有文字的识别能力也行啊。

在任正非看来多学一点外语是有用的,这其实是一种思想的开放,要知道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我们跟西方竞争,竞争什么呢?就是要通过文化振兴,把钱赚回来。所以教育为什么重要,因为天才都是从少年中产生的。

因此要因材施教,不能齐步走,“中小学齐步走、同质化教育,把天才给埋没了”。

任正非讲过新加坡李光耀的例子,他就是在国家推行中文和英文,这样就把两个大世界都连起来了,于是吃到了全球化的红利,也给新加坡带来了繁荣。

“文明的冲突不是利益的冲突,文明的冲突要产生一种火花,就是价值的火花。”

交流可以消除人类之间的障碍和隔阂,人总是有差异的,哪怕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内部,人都是不一样的想法和个性,就算是双胞胎也不会是一样的性格吧?

信息的流动和交互带来价值的创新、创造,“文明要是产生冲突,不是谁要征服谁,而是互相学习,共同创造新的价值,各自在国家的边界里创造幸福的生活环境。”任正非认为世界各种文明应该共同创造价值,“每个国家各自创造自己的文明,用货币做桥梁等价交换,慢慢地通过世界自由贸易相互开放,世界文明正在互相融合。”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这是任正非的名言,他强调的就是开放、交流,这样进步最快,否则闭门造车是没有竞争力和前途可言的。

华为公司能够成为跨国企业实际上意义重大,它可以说是中国走向全世界的一张名片,在为世界人民带来数字联结基础设施的同时,华为也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在信息社会的互相依存度会越来越高,世界一定是要走向互联互通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