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强
有战争就有兵器,冷兵器时代近战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远战有弓矢弋弩以及标枪。根据象形文字及壁画,弋射与弩,起源于东亚,在中国系史前产物,殷商时代即有之。徐中舒先生认为:“最古之弋射之弩,虽无遗物留存于今,然据甲骨文之象形字言之,殷代确已有矰缴与弩之存在。是殷商或其以前,东方所特有者,戈鬲粟鉴之外,又当有矰缴与弩。”“上文据弹及弋射之缴断定最初用弩者,当为居住黄河流域之华族。”
【图1,黄强著《黄沙百战穿金甲》,商务印书馆出版】
弓矢弋弩与标枪属于远射器,相比之下,弓矢弋弩射程大于标枪,标枪或称为掷远器更准确,是两军车战时在车上掷向地方的,更像是后世的手榴弹之类,只是没有火药不会爆炸。考古学家将标枪与箭矢划分定义:“安长柄以刺者为矛,安半长之柄以投掷者为标枪,安短柄以射者为箭,古代南方人之矛头及标枪首与箭矢镞,其大小几乎不可分别。”
【图2,原始社会岩画打猎使用弓箭】
周代弓弩使用已经很频繁,不仅战争时需要使用,平时打猎也需要使用远射器的弓箭、弩。弓箭和弩在上古时期用处很大,日常生活中要获得食物,打猎时必须使用;部落之间的战斗,也需要使用。进而射箭不仅成为技艺,也是武艺,是男人必须掌握的技能,甚至成为一种礼仪——射礼。《礼记·射义》记载:“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因为射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志”与“外体”的德行修为,因此成为选拔人才的标杆。
【图3,汉画石上的射礼】
冷兵器上古时期部落为了争夺领地,物质,就不断爆发战争,战争催生了兵器,也催生了战争中防御器的诞生。防御器主要有两种:盾与甲胄。盾是古代作战时手持的格挡,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等兵器进攻的防御性兵器,呈长方形或圆形。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龟背,内面有数根系带,称为“挽手”。
【图4,商代青铜胄】
甲胄分为两部分,甲指铠甲,防护身体部分;胄指头盔,保护脑袋部分,两者结合起来亦称盔甲。《易·说卦》有云:“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三皇五帝时期的战争就有相应的考古发掘,有箭矢以及防御器的实物遗存。江苏沛县大墩子墓地与山西绛县遗址,发现了箭镞遗痕;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了一件石护臂,两件骨护臂,其中骨护臂由宽0.7-1.4厘米的26根骨片组成。说明最早的护体铠甲是骨制品,与木铠甲、藤铠甲、皮甲是同一时期产生。
【图5,商代武士复原图】
战争中刀枪矛戈等兵器要砍击对方,消灭对方,必须击穿对方的盾牌或甲胄,其矛必须锋利,锐不可当;而手持盾牌、身披甲胄的一方又要有效防御敌方兵器的刺杀,必须能够抗击对方的攻击,其盾或甲胄必须坚不可摧,于是就形成了一对矛盾。《韩非子·难势》记载:“人有鬻矛与楯者,誉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韩非子的矛盾是从战争中“矛与盾”关系产生出来的哲学概念,却也是战争中“矛”(射器、远射器)与“盾”(防御器)面临的问题。
【图6,影视剧中战争场面】
战争中“矛”与“盾”催生了铠甲与兵器的发展。为了使攻击有力度,进攻的武器要强有力;为了保护自己,避免交战中受伤,防御的盾牌与铠甲要坚硬。战争就是这样,消灭敌人,保护自己,削弱对手,强大自己。
战争的残酷,死亡笼罩着浴血疆城的将士,但是他们不怕牺牲,不惧死亡,因为他们的身后是家人、国人,是家园,家国。
说明:本文系头条号黄强教授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联系作者微信njhuangqiang。
黄强黄不息2016年、2017年两次年度文化头条号。2019年入选精选频道。
黄强,字不息。金学家、服饰史学家、文艺评论家。已出版《金瓶梅风物志》《中国服饰画史》《服饰礼仪》《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近二十部。
新著《黄沙百战穿金甲——古代军戎服饰》《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