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提出中国应组建“火箭军”,周总理却摇头说:最好改个名字

浩舞默画历史 2024-10-11 08:12:59

今年的国庆,着实让国人狠狠地爽了一把。

9月25日,东风31AG洲际导弹成功发射,如一把利剑破开苍穹,打靶南太平洋,提前为祖国75华诞送上贺礼。

当导弹飞过昼夜分界线,落在公海海域的时候,一向喜欢吱哇乱叫的美国瞬间安静如鸡,眼神都清澈了许多。

这次发射,不仅让国人腰板儿挺得更直,还让东风31AG背后的火箭军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

火箭军,全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霸气侧漏,神秘无比。

但是,成立之初,它并不叫这个名字。

当时,周总理提议把火箭军改个名字,就叫第二炮兵部队,简称“二炮”。

火箭军这个称呼,是2015年才改回来的。

那么,周总理为何要将火箭军命名为“二炮”?

最后怎么又改回来了?

周总理亲自命名的“二炮”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度过了五年暗无天日的囚禁生涯之后,终于排除万难,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以此为起点,他用毕生心血力挽狂澜,拉动了中国核事业的进度条。

钱学森回国后的干的第一件大事儿,就是跑到哈军工去考察。

考察途中,时任哈军工院长的陈赓大将,怀着忐忑之心询问钱学森,中国能不能搞导弹。

钱老听了,想都不想就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

他的声音豪情万丈,充满了一股百折不挠的自信和坚毅:“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同样能造出来!”

说完,他又问陈赓:“难道中国人就比外国人矮一截吗?”

陈赓哈哈大笑,自信油然而生。

钱学森的话,自然不是说说而已。

接下来,他去给部队的高级将领讲课,第一次提出了要组建“火箭军”的想法。

钱学森捏着粉笔,郑重其事地在黑板上写下了“火箭军”三个字。

接着,他告诉大家,火箭军说白了就是导弹部队。

它是一支全新的部队,独立于海陆空三军之外,能在极远的距离之外,精准击中目标。

现代战争,火箭军极其重要,中国想要成为世界强国,一定要发展火箭军。

台下,军官们听得热血沸腾。他们目光灼灼,恨不得把黑板盯出一个洞来。

钱学森被将领们的热情感染,心中也热乎乎的。

他趁机建议,中央军委可以成立“火箭军”这个新军种,打造国之重器。

“中国人完全有能力造出自己的火箭!”钱学森掷地有声地说。

话音刚落,军官们就报以热烈持久的掌声,久久不息。

1956年2月4日,周总理得知钱学森要组建火箭军,组织了一次小型的非正式会谈,会谈主题就是发展火箭军。

周总理是很支持钱学森组建火箭军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周总理,毛主席,彭老总等人,都明白火箭军的重要性。

哪怕倾全国之力,也要制造出属于自己的核武器。

只不过,周总理在会谈中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

火箭军这个名字不太合适,改成“第二炮兵部队”更好一些。

钱学森自然支持周总理的想法。

那么,周总理为什么坚持把火箭军改为“二炮”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

其一,当时的中国外交形势非常恶劣,与美国、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都闹掰了。

为了突破外交困境,中国把外交的立足点放在了第三世界国家的阵营里。

在这个紧要关头,如果中国突然冒出了一支锋芒毕露的火箭军,势必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和不安。

而且,美苏极有可能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想方设法地攻击中国。

到时候,中国恐会再度面临艰难之境。

周总理是著名的外交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当机立断地把火箭军的名字给改了。

这是周总理的外交智慧,也充分展现了他在国际事务方面的谨慎与远见卓识。

除了外交问题之外,火箭军成为“二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六十年代的中国,群狼环伺,举步维艰。

火箭军这个名字实在是太扎眼了,且针对性很强,不利于保密工作的实施。

这个时候,要是某些心怀叵测的国家趁机给中国下绊子,那就麻烦了。

为了专心搞科研,不被牛鬼蛇神打扰,研发核武器什么的,咱们悄悄地搞就行,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嘛。

保持低调,保持神秘感,猥琐发育,韬光养晦才是真理。

所以,在中国还没有强大起来之前,火箭军一直是朴实无华的“二炮”。

从举步维艰的六十年代,到走向正轨的七八十年代,“二炮”不断发展,不断革新,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扛着保家卫国的重任。

因涉及到国家核心机密,“二炮”极少在公众面前露面,属于闷声干大事的那种类型。

后来,随着“两弹一星”的研发成功,中国在世界核工厂里有了一席之地,也就不用再那么费尽心思地藏着掖着了。

至于“二炮”,也在新的国际环境中,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篇章……

新的征程:从“二炮”到火箭军

1984年,一直作为国家核心机密,离公众非常遥远的“二炮”部队,在国庆阅兵式上首次亮相。

东风系列导弹带着雷霆万钧的气势驶过长安街,在铺天盖地的欢呼声中,接受人民检阅。

此后,“二炮”又参加了1999年的世纪大阅兵和2009年的祖国六十华诞大阅兵。

每次出场,中国人民都能看见它一路走过来的明显变化。

常规导弹、核导弹、巡航导弹……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新手上路到国之重器,它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2015年,“二炮”迎来了它的49岁生日。

也就在这一年,它最后一次以“二炮”这个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会上,“二炮”组建了6 个导弹方队,把7 种导弹,上百枚国之重剑拿出来“炸街”,群众们激动得手掌都拍红了。

这一次,“二炮”无论是方阵和武器的数量,还是导弹装备的信息化程度,都远超之前的三次阅兵式,规模之大,盛况空前。

这也意味着,它已经有了独立成军的能力和资格。

12月31日,火箭军司令员魏凤和与火箭军政治委员王家胜,从习近平主席手中接过鲜红的八一军旗,为“二炮”激荡半个世纪的荣光历史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从今天开始,“二炮”正式更名为火箭军,由独立兵种升级为独立军种,在新的时代,扬帆再启航。

火箭军脱去“二炮”的外衣,是历史的选择。

现在的中国今非昔比,我们不必再顾忌那些藏在暗处的豺狼虎豹,也不用再刻意隐藏自己的实力,完全可以大方地在全世界面前亮剑。

将“二炮”改为火箭军,就是光明正大地告诉(威慑)所有人:中国可是拥有核武器的,那些不长眼的国家最好不要惹我们,不然就抽你大耳刮子。

这一招,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种底气,源于火箭军战斗力建设的“能力自信”,也是国家实力强劲,军队战斗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诚然,无论是“二炮”还是火箭军,它们的能力和气质都是一样的。

保家卫国,充当我国战略威慑核心力量的初心和定位也是一样的。

它们是大国利剑,是正义之师,也是和平之盾。

未来,希望火箭军能凯歌高奏,在军工领域续写新的传奇。

86 阅读:3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