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只能叫1M、因为不能僭越叫M1!

車誌露露 2024-07-18 04:25:49

它叫1M、不叫M1!

对于很多宝马车迷而言,M1所处的江湖地位至今依然没被动摇,即便已经有了动力数据数倍于它的Mx,但在它之后的所有M都是前置引擎后轮驱动布局,FR虽久远,但依然不及RMR对运动精神的解释来得那么的纯粹。作为BMW AG M Power部门第一台全程高度参与研发、设计的M Power车型,这台于1978年诞生的M1固然是BMW的一大传奇车型,但同时这也导致BMW M部门在日后都无法使用M1这一名字了,只不过,这也导致BMW M在2010年代打造出一台无法挂上M1名字的“M1”,这台车便是内部研发代号为E82的1M。

图:1M和M1虽然两者的车辆命名方式均使用了同样的数字和字母,但排序的不同,代表着它们俩是完全不同的车型。可千万别搞混了,不然出到街上还不让人给笑死?

图:这台披着1系外壳的怪物Coupe,曾经是小编的心头好,只不过,哪怕是以前和现在,要买到它还需要再多挨些馒头和榨菜......

为何说1M是怪物这点咱们留在下文再作解释,现在咱们就先来简单聊聊这台怪物的身份背景。1M诞生于第一代BMW 1系,内部研发代号为E81(3门掀背)、E82(双门Coupe)、E87(5门掀背)以及E88(敞篷车)。在小编印象中,当时咱们国内当时是有引入过E87和E82这两种车身形态的第一代BMW 1系销售的。那么这一代1系到底是怎样来的,上世纪90年代,当时BMW AG旗下的最入门车型便是定位为D级车(中型车)的3系,为了进一步拓展旗下车型阵容和增加车型销量,BMW AG内部便计划推出一台C级车。但鉴于BMW AG当时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于是便计划在当时在售的3系(E36)上魔改一台C级车(紧凑型车)出来。最终成果便是在1994年推出的3系Compact,内部研发代号为E36/5,据闻当时BMW AG斥资5亿美金用于研发该车型。

图:虽然从外观上来看3系Compact(E36/5)只是一台短尾版三系,但实际上车辆的悬挂和内饰、配备等方面,均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减配,毕竟是为了要拉低售价,并且车辆定位也要低一级,所以,3 Compact的车型定位是C级车、而普通3系则是D级。

因为车辆售价比同期3系更便宜的缘故,且极大程度上保留了3系的乘坐品质和操控性能,第一代3系Compact的销量还算可以。于是在2001年,BMW便基于下一代3系(E46)开发出了第二代3系Compact,内部研发代号为E46/5。虽然在E46/5上改进了许多E36/5上的缺点,但随着时代和市场需求的变化,E46/5的销量成绩并算不上好看。这时BMW AG便决定从头开始研发一台新世代的C级车,而这台车便是第一代1系。

图:第二代3系Compact(E46/5),从车辆的机械素质上来看其表现并不差,甚至在推出当年还获得了驾驶者之车的称号。

本来BMW AG内部是打算将英国Rover(罗浮)汽车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着手研发的R30原型车的设计套用在1系上,但万万没想到因为亏损严重的原因,导致BMW AG在2000年3月就出手了英国Rover汽车(主要为造车技术和工厂,BMW AG保留了品牌的所有权,直到2006年才将品牌完全出售给福特汽车),这也导致该计划落空。在一众高层们经历过头脑风暴后,决定将新1系和下一代三系(E90)同期研发,最终导致第一代1系和第五代3系有着大量的共用零件。据闻第一代1系和3系(E90)共享约60%的零部件,包括前后悬挂形式、底盘、发动机、传动系统、车身电气单元等,如此多的共用零部件和车身设计,也让后来第一代1系用上直列六缸发动机和1M的诞生变成可行。

图:第一代1系的轴距为2660mm,车长为4227-4380mm,车宽为1748-1803mm,车高为1420-1430mm,车重范围为1280-1675kg。

最终BMW 1系于2005年正式开始,最早销售的车型为五门掀背车型,内部研发代号为E87。2007年,1系迎来了车辆改款,该年内部研发代号为E81的三门掀背、E82的双门Coupe以及E88双门敞篷共三种车身形态正式推出。另外,在同年的东京车展上BMW AG展出了一台基于E82车身形态打造的高性能运动版概念车,名为1系 Tii。已经得知未来的我们知道这便是日后1M的原型车,但实际上Tii概念车看上去更像是一台M Performance的出品,而非M Power,这点从车辆没有额外加宽的“沙板”就能清楚得知。

图:看着甚至有点像是BMW的知名汽车升级改装品牌,AC Schnitzer的出品。

图:一看这内饰,这不明显就是一台1M吗?大量Alcantara包覆的内饰饰板、棍波、运动座椅、Alcantara包裹运动方向盘、铝合金踏板等,但要说整套内饰哪个部件最特别,小编认为还得是连1M都没有的双色仪表盘,白色的转速表搭配黑色的速度表,这种强劲的视觉冲击感,试问谁能拒绝?

自从BMW从E30世代3系,当时为了满足参加房车赛的车辆认证需求从而打造第一代M3开始,BMW就已经开始为不少旗下车型推出M Power版高性能车型。来到旗下最入门车系1系上也毫不例外,但这时问题来了,早在1978年公司的前辈们就已经使用了M1这一名字,放在M Power第一台跑车也是第一台采用RMR布局的跑车上,所以在1系的M Power版上就不能使用再1M这一名字了,不然多少有点贬低当年1M的地位了。于是BMW AG内部就决定将1系名字放在前头,M Power放在后头,E8X世代1系的M Power版本1M的名字就此诞生。

图:事实证明当时BMW用1M这一名字来注册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类似的命名方式后来的BMW AG也有使用,例如G世代的X3 M、X4 M等等。

作为新车系的第一台M Power高性能车型,1M无论是外观还是性能上都没有让车迷们失望,首先1M基于双门Coupe这一车身形态打造,这可是当时BMW旗下独一无二的C级双门Coupe高性能车型,因此从辨识度方面就赢了。并且外观部分,1M还使用了独有的前后包围,进一步增加其辨识度以及发动机散热效率。性能部分,得益于拥有和E90世代3系几乎同长度的发动机舱,M为1M配备了一台代号为B54B30的3.0L双涡轮增压直列六缸发动机。该发动机的缸径和冲程为84x89.6mm,准确排量为2979cc,压缩比为10.2:1,转速红区为7000转。之所以推出N54B30这台带有一定实验性意义的双涡轮增压直列六缸发动机,BMW和M Power考虑并做出了许多优化设计,首先是重量方面的优势,N54B30发动机净重187kg(使用了铝制中缸和锻造曲轴),比起N52B30自吸发动机要重约25kg,乍看更重了但别忘了中冷器和额外的管道以及两只涡轮都是有重量的,再者比起N62B40这台V8自吸机器轻了70kg,同时动力输出十分接近,为了使N54B30的动力输出更接近大排量自吸发动机,两只涡轮的增压值均被限制在0.4Bar,同时还去除了Valvetronic电控气门升程机制(提升油门响应性)。话虽如此,但N54B30已经拥有了能与N62B40媲美的性能,同时低扭输出更好。最终1M的车重仅为1495kg,属于第一代1系的中阶位置。

图:N54B30发动机是BMW AG旗下第二款采用涡轮增压进气形式,同时也是第一款采用双涡轮增压的发动机,第一款采用涡轮增压发动机是应用在第一代7系(内部研发代号为E23)的M30直六发动机,具体型号为M30B33LAE。

图:再说了,要是在一台C级车上用上M3(E92)同款的V8发动机,这还得了?加上本来FR布局的C级车,在当时已经是十分少见了。

N54B30发动机最早的应用车型为于2006年推出的第五代3系(E90)的335i车型上,在335i上的发动机最大扭矩输出为400牛米/1300-5000转,最大马力为306匹/5800转。在经过为期四年的测试应用后,在1M上的动力输出调校便不再那么保守,来到了最大扭矩450牛米/1500-4500转(在OverBoost情况下最高可达到500牛米),最大马力输出为340匹/5900转。然而在传动部分,1M仅配备6速手波,同时还有个可变锁止率高达100%的机械式差速器。

图:作为一台M Power车型,为了让1M拥有更好的操控性能,除了为期增加了机械LSD之外,还换装了支撑性更强的避震器组、尺寸更大的刹车碟和活塞数更多的固定式卡钳、19寸轻合金轮圈(至于是否为BBS代工,估计很大概率是的)以及额外的油冷单元。

图:英规版车型的配额仅有450台。

为了更好的让这台后驱大扭力、马力车型更好的将动力传递到地面,M Power为1M配备了前245/35 ZR19,后265/35 ZR19的轮圈,轮圈数据为前9Jx19 ET31,后10Jx19 ET25。如此夸张的轮胎和轮圈尺寸当然不可能塞进原本仅需要塞进195/55 R16的车身翼子板里,因此宽体就变得极其有必要了,1M的后轮距增加了74mm,前轮距增加了46mm。这也让1M比起E82 1系在外观上的辨识度更加强。那么为何小编要在上文称其为怪物呢,原因很简单因为265宽度的后轮根本无法完全应付450-500牛米的全扭矩输出,特别是低速且全扭矩输出的情况下,在咱们国内引入过一批1M销售的那段时间里,有不少1M在街道、赛道上因为后轮打滑从而导致车辆失控撞毁。小编也曾有幸试驾过一次1M,出发前车主还特意叮嘱在掉头位千万别给大脚油门,除非你想做车主.....

图:只要认证想想就越发会觉得细思极恐,450-500牛米的扭力输出,340匹的最大马力输出加上后驱以及棍波,这玩意不变成寡妇制造者都算好的了.....

图:内饰部分,其实1M和于2007年亮相的运动版Tii车型真没太大的区别,因此咱们就不再过多赘述了,当然在量产版1M上车辆的配置更丰富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例如有iDrive系统的加入。

图:下方的两个小仪表分别是油量表和油温表。

BMW AG和M Power最初的计划是限量生产2700台1M,但因为市场需求大的缘故,最终1M卖出了6309台,生产周期为2011-2012年,如果没记错的话咱们国内的配额是300台?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