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有多苦?吃完马皮啃树皮,哪怕快饿死也没人敢开枪打猎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8-05 09:38:34

在抗联有关的回忆录以及资料中,经常能看到抗联战士被困深山后,因为缺衣少粮,很多人被活活冻死或者饿死的记录。

不过,很多人就会怀疑,不是说东北物产丰富吗?山林里应该到处都是野果、猎物之类,怎么可能会被活活饿死呢?

这个问题,用一个16岁就参加抗联的小战士的经历,就能告诉你答案。

1938年二月,农历的春节刚刚过去,而在东北依兰县的三家子屯,有一个精气神儿十足的小伙子,正整装待发,准备“上队”。

“上队”,是当时东北的俗语,指的是参加抗联的部队,而这个就要去参加抗联的小伙儿,名字叫做宋殿选。

而说起宋殿选参加抗联的过程,还得从一年前说起。

1937年,宋殿选的表兄杨超时从省城回到依兰县,他这次回来是带有任务的,彼时的他,已经是我党的地下党员,这次回来,是为了宣传我党的抗日救国工作,同时发动家乡青年参加抗联的。

杨超时回来后,为了安全起见,没有回自己家,而是住在了表弟宋殿选的家里,他是看着宋殿选长大的,加上他念过大学,所以宋殿选对这个表兄极为的崇拜。

而听了表兄的抗日救国宣传后,加之又亲眼见过日军的暴行,所以15岁的宋殿选就决定,自己也要参加抗联。

但问题是,当时他年龄太小,同时他的大哥当时身体还不好,这么一来家里也就他一个劳动力,他这一走,家里就没人照顾了,所以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同村的另外几个玩伴跟着部队走了。

一直到一年后,也就是1938年的2月,抗联9军2 师 5 团的骑兵连路过三家子屯,而队伍里刚好有去年跟着抗联走的几个青年,于是,在他们的介绍下,加上宋殿选的大哥身体也恢复的不错,因此,16岁的宋殿选终于如愿参加了抗联队伍。

加入抗联之后,宋殿选先是被分到了学习班,所谓学习班,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对那些初加入抗联的新战士进行训练的地方,当时宋殿选这一批,大约有二十几个人,大部分都是十六七岁的年轻战士。

学习的内容,则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政治课,主要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以及怎么宣传和发动群众,第二类便是军事课,主要是训练如何射击、投弹等一些基础的军事科目。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宋殿选进步很快,也从一个农家少年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抗联战士。

而在学习结束不久,宋殿选与学习班的其他成员接到了指令,跟随9军2师紧急渡过松花江,往海伦方向转移。

在学习班时,这些新战士还不能完全感受到抗联的苦,但开始转移后,大家通过亲身经历,才对抗联的艰苦有了切身体会。

首先是野外生存的艰难,为了躲避敌人,大家只能在深山里穿梭,而当时已经是冬季,夜晚的东北大山里,那是相当冷的。

冷了怎么办?有人就说了,那东北的大山里到处都是树木,随便捡点树枝生个火,晚上不就不冷了吗?

说得容易,但却不能随便这么做。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抗联不是出来郊游踏青的,而是在进行战略转移,与此同时,敌人正漫山遍野的找抗联队伍,尤其是自1937年之后,日军为彻底解决抗联这个心腹大患,无限加大了“围剿”的力度。

并且,每逢冬季即将来临,日军就会派出“讨伐队”进行大规模的搜山,因为日军也知道,一旦树叶枯黄凋零,那就要比春夏时搜山视线开阔的多,所以才会专门的秋冬时节大肆“围剿”抗联。

在这种情况下,抗联秋冬时的每次行动,都无比小心,哪怕是宿营,也是隔几天换一个地方,避免被敌人发现。

这个时候,你说晚上生一堆火取暖,那简直是给到处找抗联的日军指明了方向和坐标。

所以,不是抗联战士不知道生火取暖,而是不能随随便便的这么做,除非是到了密营之后,才会生火取暖做饭。

并且,哪怕是在密营,生火后若是不注意掩埋痕迹,同样存在着很大风险。

当时日军的“讨伐队”中,有一部分人原本是土匪或者当地的猎户,这些人为了一丁点利益,不惜出卖人格投靠了日军,充当日军的马前卒来围剿抗联。

而日军之所以用这些人,正是他们有丰富的山林活动经验。

毕竟这些人常年在山林中活动,善于发现各种痕迹,所以,别看抗联是一直在森林中行进,但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会因为留下了痕迹被这些人追踪到。

一旦如此,敌人就会尾随而至,届时麻烦就大了。

所以,抗联战士晚上就算是再冷,能不生火就不生火,只能是不断地活动活动身体,要么是几个人围在一起相互取暖了。

而我们都知道,东北的冬季,温度最低时能达到了零下几十度,这种天气下,衣着单薄的抗联战士,肯定会出现被活活冻死的情况。

据宋殿选回忆,在他们开始转移行动的几天后,与他一起进入学习班的两个小战士,就在晚上睡着之后,再也没有醒来。

眼睁睁的看着两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大家都十分伤心,但没办法,只能就地将他们掩埋后,继续前行。

但走来走去,还是遇到了敌人。

当时是走到了一个叫做九道岗的地方,突然遭遇了一股日伪军,一番交战后,由于敌人装备精良,抗联小队只能且战且退,整整打了一天一夜,又连续走了一天一夜,一步也不敢停留,这才甩掉了敌人。

而刚出发时一百多人的队伍,此时就只剩下六十多人。

宋殿选就回忆,刚开始遭遇敌人的时候他还真有点害怕,但看着身边的战友倒下,他也就顾不上害怕了,硬着头皮端起枪还击。

而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拿起枪还击,而是突围过程中的困、累、饿。

当时为了能甩掉敌人,小队一边打一边撤,等到敌人的枪声开始稀稀拉拉后,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但带队的队长却要求,不能停,必须赶紧继续走,否则被敌人包围了就完了。

于是,大家又接着往前走,从当天下下午一直走到晚上,每个人都困到了极致,但也只能强撑着,谁也不敢掉队,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掉队那就是死路一条。

走到最后,宋殿选感觉自己的双腿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只是机械式的跟着前面的人走,至于眼睛,早就没感觉了,因为实在是太困,宋殿选就觉得,自己走着路都能睡着。

一直走到第二天天快亮,在确定已经摆脱了敌人之后,队伍才找了个隐蔽的地方休整。

由于是突然遭遇敌人,加上又为了快速突围,这就把本就带的不多的食物基本全丢了,而此时的每个人,都是饥肠辘辘。

但吃什么呢?当时日军封锁的厉害,所以就不敢去附近的老百姓家里找粮食,无奈之下,只能杀马吃了。

对于抗联战士来说,杀马,是个极为无奈的选择,因为本身抗联部队的马就不多,每一匹得来的也相当不容易,加上马匹也是战士们的亲密伙伴,所以大家对马都是相当爱护,不是万不得已,谁舍得杀啊?

但这也没办法,再不吃东西的话,那大家就会被饿死,所以只能含泪杀马吃了。

但马肉毕竟是有限的,再节省也有吃完的时候,等马肉吃完了,那就只能吃马皮了,准确的说是吃用马匹煮的汤。

到了后来,马皮也没有了,没办法,大家就只能在附近的山林里去找点冻蘑菇,或者弄点树皮回来煮一煮吃。

但这种东西,其实是根本吃不饱的,并且吃了后还会造成解手困难,可又不得不吃,这就让人极为难受。

这个时候有人就说了,山里不是有野兽?干嘛不打猎去?

首先需要清楚的是,打猎这工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毕竟猎物也很狡猾,如果没有异一定的技巧和技术,是很难捕捉到猎物的。

别的不说,就说逮个兔子,像我们这种毫无经验的人,到最后可能也就是落了个一身臭汗而两手空空。

而抗联战士不是专业的猎户,自然做不到随时随地的就能抓到一些猎物。

这还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东北的山林里,也不是说到处都有猎物,况且进入冬季之后,还在外面“溜达”的猎物就更少了。

哪怕是专业的猎户,也得靠着寻找动物的行踪去狩猎,他们都做不到随时都能打到猎物,更何况是抗联战士呢?

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出于安全考虑。

想快速打到猎物,那用枪肯定是最快的,可枪一响,且不说有没有打到,暴露自己的位置是必然的。

要知道,一旦进入冬季,敌人的搜山队一个挨着一个,你这边枪响了,那边就会听到,这样的话,就会把敌人给引过来。

哪怕是敌人离的远,且刚好没有听到,但照样还是会暴露。

为什么呢?前文我们讲过,在敌人的队伍里,不乏有一些猎户和土匪,这些人其中一部分是随日伪军行动,一部分则是分散行动,还以猎户或者山民的面貌示人,在山里到处找抗联的踪迹。

一旦被他们找到,他们就会马上上报,从而让日伪军派部队前来。

甚至还有一些人,会假意装作要加入抗联的队伍,从而骗取抗联的信任,并在时机成熟后,把抗联的准确位置传递给日伪军。

抗联的创始人之一,也就是赵尚志将军,便是这样被两个扮做猎户的叛徒给出卖的,最终壮烈牺牲。

所以,为了不暴露目标,是不能开枪打猎的,哪怕是快饿死也不行,因为一旦把敌人引来了,那就可能会造成一支抗联小队覆灭。

因此,大家只能是继续找树皮之类的东西吃,但即便是这东西,也不是天天都有,到了后来,由于好几天没吃东西,很多人都饿的站不起来了。

面对这种情况,队伍里就有几个意志不坚定的战士,趁着晚上偷偷的走了。

但更多的人却选择留了下来,因为他们知道,老百姓心里都盼望着抗联能把侵略者赶跑,所以,要是因为吃不了苦而丢下武器偷偷跑了,回去之后,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家乡的父老乡亲?

而抗联的战士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并且也都见过或者是亲身遭遇过日军的暴行,所以,大家太知道那种眼睁睁看着家人被敌人害死的感受了。

所以,即便是再苦,很多人都没有离开,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身后就是家人,已经退无可退,必须挺起腰杆与敌人抗争到底。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