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划给永州、耒阳回归衡阳,当时是谁起了关键作用

爱吃凉历史 2025-01-18 03:41:44

行政区划与变化

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来实施行政区划。我国的行政区划包括了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以及乡级行政区。

夏朝时期,这里主要指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我们平时经常说的“九州方圆”,既包括远古中国的行政区划,也包含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想象,即,天圆地方——天空如圆形穹隆,大地如方形棋盘,天空高高在上,覆盖着大地。真是一种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景象啊!

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即,天子把国家周边地区的土地分配给子孙后代和有显著军功的将军,成为诸侯,由他们守卫边疆,护佑天下。所以,那个时期没有也不必要有明确的地方行政区划。

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出现了“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主要设立在边境地区。 “县”这个汉字,最早意思是枭首示众,即,砍掉脑袋挂在树木上,所以就有悬挂的意思。古代县与悬两字通用。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县”就是远离中央政权而系挂在中央政权上的行政区域。到秦朝,秦始皇雄才大略,目光远大,彻底取消了分封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

元朝时期,国家的中心地区由“中书省”管辖,而管理周边地区的部门叫“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所以那时候所谓的“省”是官署名称,类似于现在国家的“部”或“委”。我们的邻国日本的“部”现在依然借用汉字的“省”,例如:大藏省(财政部)、厚生省(卫生部)、防卫省(国防部)等。中国元朝的“行省”,后来逐步演化为行政划分单位“省”。

实际上,“省”字最早的意思是用眼睛仔细查看青草,所以现在的省字还保留着“目”部首。从查看到监视,到管辖,到朝廷的官署(中书省、行中书省),再到这样的官署(中央部门)所管辖的行政区划(省)。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了现行的省、地、县、乡四级地方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国家或地区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变化,有可能对行政区划进行必要的和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划分。 最典型的例子: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我国设立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了适应开发大西北的需要,重庆市从四川省分离出来,成为直辖市。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开场白有一句话流传很广:“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说法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区域划分的演变也适用。所以,诸如祁阳划给永州、耒阳回归衡阳,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都不是新鲜事儿,不必大惊小怪,但是,毕竟有它特别的起因和故事。

祁阳划给永州

我们知道,我国地名中很多带着“阳”和“阴”字。这来自传统文化“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水之南、山之北为阴”的理念。例如,衡阳‌:衡阳位于衡山之南;洛阳‌:洛阳位于洛河之北。而“祁阳”因位于祁山之南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祁阳是楚国的南部边疆地区;秦朝开始设置郡县,祁阳属于长沙郡。祁阳作为地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祁阳作为东吴的一部分,包括了祁阳县和永昌两县,后来祁阳县和永昌县在隋朝时期被并入零陵县。唐朝时期,祁阳县的范围进一步扩展。明清时期,祁阳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成为文化荟萃之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祁阳的行政区划也有多次变动。1952年,祁阳县的东北部地区划出,成立了祁东县。1983年,祁阳重新隶属于零陵,1995年隶属于永州。2021年,祁阳县被撤销,设立了县级祁阳市。

祁阳的文化遗产丰富。浯溪碑林:位于祁东市西南部、湘江西岸,连绵78米,最高处30米,是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之一;祁阳文昌塔:取文化昌盛之意,它的附近曾经建有对应的文昌书院。

1983年,祁阳划给了永州。主要原因是祁阳历史上长期属永州管辖,因此在地理和文化上与永州有着紧密的联系。

另外,与一位名叫唐盛世的领导干部的决策紧密相关,这是关键因素。

唐盛世其人其事

唐盛世‌同志,1928年出生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长期担任地县党政主要领导职务。‌他仅仅上学3年,但这并不影响他高超的政治智慧与杰出的行政能力。

从1955年至1990年他退休之前,他历任‌祁东县县长、县委书记,衡阳地区行署专员,以及零陵地委书记。可见他一生的工作岗位大部分都与祁东和邻近地区有关。

在祁东担任县委书记和县长期间,唐盛世针对当地的干旱现状,带领当地群众兴修水利。到1960年底,全县建设完工并且投入运行有水库89座,库容量高达9150万立方米,可灌溉稻田28万多亩;植树造林几十万亩,建成了两大林带。从而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双季稻普及率达八到九成。他在祁东的卓越工作成就之一就是祁东成为当时湘南地区粮食单产和总产最高的县之一。

唐盛世书记每年平均有200多天与基层群众面对面。1960年冬天,他到祁东县洪桥公社白云大队检查工作,召开各级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会,研究如何渡过次年的夏季粮食荒。经过唐书记鼓励,大家鼓起勇气,大胆地表达了心声:种植春收作物,希望缩小核算单位,以生产队为基础,多劳多得、多收多得,自己承担责任,也收获成果,如此则积极性更高。唐书记考虑后,认为这是渡过难关的好办法。他承诺:成绩属于大家,而责任他来承担

第二年开春,省委领导来视察,深感“登高一望,心情舒畅”。他看到小麦、蔬菜、蚕豆和豌豆漫山遍野,没有浪费任何边角空地。

唐盛世同志说,县委书记不好当,主要原因是县委书记不可仅仅坐而论道,每天开会,而是要投入实际工作。困难在于不仅要动脑筋想办法,提出可行方案——“开处方”,还要负责实落实和获得成效——“抓药、打针甚至开刀动手术”。

祁阳划给永州是唐书记在任上开出的一副“良方”。

耒阳回归衡阳

“耒”是古代木制的农具,外形像叉子,用脚把它压进土地,起到翻土、耕地的目的。它是比犁铧更早的农具。

耒阳在耒水之北,故得名。而耒水名称的来由,一种说法是神农氏在耒水河畔发明了耒;还有一种说法是,耒水发源于耒山,而耒山的名称来源于山的形状像农具耒。

耒阳建置很早,在夏商时期属于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隋文帝时代曾经把耒阳县更名为涞阴县,而在唐武德四年,恢复耒阳县名称。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耒阳县升格为县级耒阳市,隶属衡阳市。

耒阳市是造纸术的发明者“纸圣”蔡伦的诞生之地,也是“诗圣”杜甫的安葬之所。耒阳杜甫墓位于耒阳市第一中学校内,墓周砌石栏,正面有南宋石刻“唐工部杜公之墓”。据史料记载,杜甫来到耒阳后,受到耒阳县令的盛情款待,杜甫离开时不小心在江边留下一只靴子,县令以为杜甫已溺水而死,于是修了墓。所以有人认为耒阳杜甫墓是“靴冢”。

历史到了大诗人杜甫也不曾想象到的1983年,这一年湘南地区实属不平常,因为这一年,在祁阳从衡阳划给了永州的同时,耒阳从郴州回归了衡阳。

‌耒阳回归衡阳,有机会再次投入衡阳的怀抱,主要原因是为了平衡县级市名额的分配和地方行政管理的需要。此外,耒阳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也是其回归衡阳的重要原因之一。耒阳历史悠久,曾多次归属衡阳管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联系。耒阳的回归不仅解决了郴州的行政归属问题,也促进了衡阳地区的发展和整合‌

最终促成此事的关键人物是当时当地的主要领导王来苏同志。

王来苏其人其事

‌王来苏同志,1921年出生于耒阳市水东江街道,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被称为耒阳的“革命四老”之一。

1928年初,朱德和陈毅打响湘南起义的第一枪,不久后耒阳成了湘南暴动的主战场和指挥中心。这一年,王来苏才7岁,毅然扛起梭镖加入了革命队伍,成了一名儿童团员。

1933年,12岁的王来苏加入了湘南红军游击队,成了一名侦察兵。王来苏接受一项任务,要摧毁通往根据地的一座桥梁,保卫苏区,不受敌人大部队的进犯。

他化装成民工混入造桥的队伍中,挑着稀饭木桶来到工地。他仔细观察了周围,确定没有敌人监视,他就拉开桶底的木塞子,把原先装在木桶底层的煤油倒在架桥的构件和木料上,迅速点火。刹那间,火光冲天,将河水都映红了。敌人费尽心机做好的桥梁半成品以及木料很快就化为灰烬。

解放前夕,王来苏担任中共耒阳县委员兼武工队长,主要任务是发展耒阳县地下党组织并在县东部地区展开游击战。为了把枪械武器带出城,他想到他的一个战友,在城里以卖糕点为名掩护地下党活动。于是,王来苏挑起糕点担子,藏好要带出城的武器弹药,脸不改色心不跳,大胆谨慎地走近城门,镇定自若地应对国民党守军的盘问,完成了运送枪械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后,王来苏先后任耒阳、宁远、祁阳县委书记,郴州地委副书记,衡阳市人大主任,省顾委委员等职。

王来苏同志,身为耒阳人,对衡阳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衡阳市人大主任的职位上为耒阳的回归而努力。当时,唐盛世同志正要从衡阳划走祁阳,王来苏就抓住机会,向省里相关部门提出要求,请求协调,通过努力而实现耒阳回归衡阳,从而维持了衡阳的平衡,促进了地方的发展和稳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