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自山东来

经济观察报 2023-01-15 11:37:57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种昂这是一年中千家万户采买年货的时节。

当推着购物车与家人游走于人头攒动的超市,提着菜篮俯身在烟火气息浓郁的村集,或从水产店玻璃水箱中拎出一只只活蹦乱跳的鱼蟹,“山东”总会与你不期而遇。

这是逐渐走出疫情的人们相约相聚的时刻。

无论是黄河两岸、大江南北,从万家灯火氤氲的厨房,到隐藏于小巷深处的“苍蝇馆子”,又或是身居闹市富丽堂皇的大型酒店,山东从不会错过这些场景。它不会刻意声张自己的存在,但是从种类繁多的蔬菜到各式各色的瓜果,从鲜活不菲的鱼虾参蟹到日常必备的鸡鸭肉蛋,从作为主粮的米面油再到充当辅料的葱姜蒜……山东又无所不在。

民以食为天。源自山东的食品充盈和丰富着天下厨房。从日本、韩国到欧洲、北美……它们打着“中国”“山东”标签,飘洋过海,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吊足各国美食爱好者的胃口。2021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22.7%,连续23年蝉联冠军。

山东为什么能?

人们很容易将其归结为山东的自然条件。诚然,山东地处南北交界,汇集海洋、大河、平原、山区等各类地形地貌,天然造就了远超其他地区的物产种类。不过仅凭自然的馈赠并不足以成就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强省。毕竟,山东一样摆脱不开“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山东耕地占全国6%,淡水只占全国1%,资源禀赋远谈不上优越。

可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山东产出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同时,在渔业产值、肉蛋奶产量、海洋牧场数量等方面,均位居全国第一。

有学者说,山东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原因是山东的经济结构与整个国家有相似之处,因此他们预期,经济转型升级这样一个大国命题,或许可以在山东找到解答思路。正因如此,山东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当更多人聚焦于制造业动能焕新之时,山东的农业被外界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还没有被“发现”或者没有被充分认识、也因此可能被低估的山东。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从这里生发出一批批优质的农产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好品山东”。它们和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等领域的“好品”一道,站上了山东品牌经济的高地,成为畅通无阻的经济名片。这些农业“好品”的背后,我们不仅能够看到阵容强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军团”,还有一条条横跨一二三(农工商)产业的融合链条,进而助推起一道道农业产业化改革浪潮,带动着一个个县域经济的振兴,汇集成一个农业大省向经济综合竞争力强省蜕变的康庄大道。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作为中国经济前四省份中唯一一个农业大省,山东的探索和实践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山东,一幅画卷缓缓展开,答案似乎就在眼前。

自古以来,山东就有“齐带山海,膏壤千里”的美誉。

根据考证,在远古时代,山东大多数地区完全是浅海海床,泰山则是中国近海的一座孤岛。千百年来,黄河携带着上游的泥沙在这里昼夜不停的沉积,黄河含沙量之大,为世界大江大河之冠,最终这条“母亲河”在入海口处形成沃野千里——包含整个山东外加河北的东部。

黄土泥沙土质疏松细腻,透水透气性强,最利于农业耕作,黄河冲刷出的这片中原平原,构成人类在地球上可以展开原始农耕的三大基地之一。

古籍有载,早在春秋战国时,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小农经济发达,人口占全国五分之一;秦汉以后,儒家的重农思想流行一时,山东“膏壤千里”的天然优势,一度使其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直到一千四百多年前,北魏贾思勰在今天的山东寿光撰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更是详细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等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可见当时齐鲁大地农耕之发达、物产之丰富。

农业生产中,温度越高的地区,作物种类往往更具有多样性;温度越低的地区,农产品的品质往往更加优质。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北纬34°至38°之间,处南北交界地带,四季分明,天然地理优势使其在物产品类与品质之间取得了绝佳的平衡。

相比于东北地区,山东瓜果蔬菜、牲畜野味种类繁多,加之省内汇集有海洋、大河、湖泊、丘陵、平原、山区等各类地形地貌,造就了山东远超其他地区的农产品种类;相比于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山东常年气温、水温更低,农作物、水产品生长缓慢,食材品质更加优异。比如,在海参市场上,南方海参肉质松软,俗称“海茄子”,无论是口感还是售价都远不及胶东参。

丰富的物产在鲁菜中更是显现的淋漓尽致。每一种地形地貌滋养出相应的物产,每一种物产、食材又被制作成相应的菜品,汇入鲁菜菜系。与川菜多禽畜、淮扬菜多江鲜不同,鲁菜当中山珍海味、水产湖鲜、粮油畜牲、蔬菜果品、昆虫野味等食材一应俱全,再配以23个大类、每一大类又分若干小类的不同烹饪技法,鲁菜逐渐的形成了1000多道菜品,洋洋大观,终成一个庞大菜系。

加之深受儒家“中庸”“仁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思想的影响,鲁菜以其雍容华贵、中正祥和的风格,在明清时期得以进入宫廷皇室,长期成为“官府菜”的代名词,最终登顶八大菜系之首,统领着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潮流。

山东物产丰富,是自然的馈赠。不过这样的馈赠并不能成就一个农业大省。甚至可以说,山东有先天的劣势——耕地占全国6%,淡水只占全国1%。正是以这样的资源禀赋,山东产出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同时,在渔业产值、肉蛋奶产量、海洋牧场数量等方面,均位居全国第一。

一位南方省份的县长曾告诉记者,一个县的首要职能是发展农业,但每个县长都心知肚明,农业大县往往是财政穷县,农业大省往往经济不发达。振兴经济说到底还要靠工业。二十多年前,一些沿海省份开始快速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经济发达区域也从粮食产出大省逐渐变为粮食净调入地区。

山东似乎是一个“另类”。

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比如,全国闻名的“寿光模式”,1989年当地三元朱村率先引入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开辟出一条蔬菜产业化之路——输出技术和产业发展模式,构建起“买全国、卖全国”的购销体系。如今,平均每分钟就有8526千克蔬菜从寿光销往全国各地,全国新建的蔬菜大棚一半以上都有寿光元素。从此,寿光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没有新鲜蔬菜的历史,成为中国人的“菜篮子”。

再比如,此次专题所报道的大蒜、花生、海参、葡萄、肉类等一个个初级农产品多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种殖(养殖)、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的运营模式。

这是一二三产业不断加速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组合,而是谋求产业链相加、供应链相通、价值链相乘,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工业动能带动了农业规模生产,提高了产出效率。如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可让九联冰鲜鸡年出栏肉鸡1.4亿只,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自养肉食鸡养殖基地;产业化大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如在滨州,一粒玉米被“吃干榨尽”,做成升值2倍的葡萄糖,做成升值2.5倍的注射用无水糖,做成升值4倍的果糖;先进的工业科技得以在农业领域应用,原本只在智能工厂中的5G、探头、传感器、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设备和技术,开始应用于传统种植、养殖环节;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让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直接向上传导至田间地头,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如潍坊根据消费者口感,让单单一个西红柿品类衍生出数十款不同品种。

支撑所有这一切的,正是山东持续进化的农业发展理念。

产业化推动山东农业变强,也诞生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山东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超1020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他们前端涉足农业种殖养殖,保证着优质原料的供给;他们以工业为主体,将一种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衍生出十多种甚至数十种终端产品,并形成规模化生产;他们在市场上凭一己之力,构建起覆盖全国的销售渠道;他们横跨一二三产,搭建起长长的农工商链条,最终打造出一批知名品牌,如鲁花、张裕、好当家、得利斯……如今,他们又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好品山东”。它们和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等领域的“好品”一道,站上了山东品牌经济的高地,成为畅通无阻的经济名片。

山东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开始进入一个个产业园区;农户、农场、合作社从农业龙头那里获得了工业化的市场订单;不仅现代农机全面应用于农业生产,就连机器人、无人机、大数据等先进工业装备也开始进入田间地头;初级农产品深加工比例大幅增加,山东粮食深加工产值及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1%和28%以上,农产品加工值约占全国的1/6。

那个农耕时代早已远去,在这里的山田湖海间,处处体现着科技的力量。

山东农业与工业开始深度融合发展,以工带农、以工促农、以工兴农,通过工业将农业科技含量拉升、将农业产业链拉长、将农业附加值推高。截至2021年底,山东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1%。

2010年,记者曾在寿光种子市场发现,洋种子已抢占当地6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今,经过不断的科技研发,寿光设施蔬菜的国产种子占有率已提升到70%以上,重新夺回了蔬菜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不仅如此,农业得到产业化加持后,山东农产品的产量、品种进一步提升,它们飘洋过海,从日本、韩国到欧洲、北美……将打着“中国”“山东”标签的食材输送到世界各地。

2021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22.7%,连续23年蝉联冠军。其中,金乡县拥有大蒜储存加工企业1800余家,产品出口17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创汇3亿美元以上,拥有着全球市场的定价权。九联鸡肉出口量已经连续14年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对欧盟出口量占中国鸡肉出口的60%,对日本出口量占22%。寿光发展预制菜加工企业110余家,年加工能力360万吨,690余种菜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产业化使山东大量农户就地变身为产业化工人,农民收入也开始向职业工人的标准过渡。山东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8342元增至2021年首次突破2万元。农业的变化同时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就业在园区、生活在社区已开始成为山东新农人的常态……

山东农业变革还诞生出一个特有的经济现象:诸如寿光、诸城、荣成、平度、莱西、邹平、肥城等一个个农业大县纷纷跻身全国百强县。山东农业总产值连续22年全国居首,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省份。整个山东以农业第一大省的身份位列全国GDP第三的排位,成为中国经济前四省份中唯一一个农业大省。

我们在天下厨房中发现另一个山东,我们追寻着山东物产走进一幅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历史长卷。有学者说过,山东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面对这样的时代命题,山东,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