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民的“敌人”是谁?外部敌人与阶级敌人掩盖了事实真相?

奇档谈社会 2024-11-14 10:02:50

引言

提到苏联,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铁幕”和“冷战”这些符号,苏联一直都在和美西方的敌人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不仅对外,在苏联国内,阶级斗争的火焰一直都在剧烈燃烧,数百万所谓的“阶级敌人”被消灭。

对苏联来说,“外部敌人”是重要的,但“阶级敌人”则更为重要。苏联人民一直都生活在,由布尔什维克构建的外部敌人和阶级敌人的舆论宣传下。

苏联人民能否看清楚谁才是他们真正的敌人?

正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为了动员人民,构建了“外部敌人”,将西方国家尤其是“帝国主义”列为苏联革命最大威胁,树立外部敌人一方面可以调动国内民众的爱国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的稳定新生政权。

随着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发展,他们不仅需要“外部敌人”,为了凝聚力量也需要“内部敌人”,于是就出现了“阶级敌人”。

布尔什维克对“敌人”的定义非常宽泛,不仅是反对派,“敌人”也包括各个阶层的“反革命分子”。

苏布政权通过“红色恐怖”,和极端手段大规模清除他们认为的“敌人” 。

“阶级敌人”的概念,导致苏联人民对“敌人”的认识模糊。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开始掌控苏联,与列宁时代相比,斯大林的统治更加依赖于对外仇恨强化和对内阶级斗争的极端化。

外部敌人

斯大林清楚,面对国内严峻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唯有树立强大的外部敌人才能够转移矛盾、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在斯大林的执政体系中,“帝国主义”的威胁变得更加具体和迫切。

上世纪30年代,欧洲各国发展速度飞快, 斯大林通过夸大周边国家对苏联的威胁,推动了军备竞赛,同时也煽动了国内对外部敌人的仇恨。

这一时期,苏联媒体不断报道外部敌人的“侵略”威胁。

阶级敌人清洗

从1928年开始,斯大林实施了规模巨大的“大清洗”,上至党内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工农,几乎所有人都可能成为阶级敌人。

大清洗,制造了大量的“反革命分子”,其中被抓捕的绝大多人都是支持布尔什维克政权,为了政权曾努力奋斗过的官员、士兵、工人,他们统统都被划为“反革命分子”,很多人惨死。

“阶级敌人”的大规模清除,导致人民对“敌人”概念极度模糊。

1936年至1938年,斯大林通过大清洗消灭党内了他认为的党内异己、整肃了军队和政治界“敌人”,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赫鲁晓夫时代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

赫鲁晓夫试图为苏联带来一丝新的气息,进行了 “去斯大林化”改革,放松了对内部敌人的打压,开始对苏联的政治环境进行一定的“修复”。

然而,为了缓解柜内巨大的矛盾,赫鲁晓夫时代不仅和之前同样树立外部敌人,而且对外部敌人十分强硬,和西方、欧洲国家彻底对立—“冷战”出现,双方上升到军事的全面对抗。

美国是当时苏联的头号“敌人”,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和美国对抗,古巴导弹危机,差点将世界推到核战争的边缘。

苏联和美国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导致苏联的经济快速恶化,阶级不平等和政治腐败从苏联诞生的那天就一直伴随着这个政权,严峻的紧急问题,导致腐败和不公更加严重。

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严重的经济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国内问题,这个时期苏联内部矛盾变得极为尖锐。

但因为政府在国内舆论的大力宣传,人民所看到的“敌人”,仍然是外部的美帝国主义,社会矛盾被外部威胁的虚假形象所掩盖。

结尾:

苏联历史上,数量外部敌人和建立阶级敌人一直是苏联处理矛盾的方式。

通过制造外部和内部仇恨,苏联领导人成功地将人民的注意力转向了“敌人”威胁。

虽然苏联人民长期被告知“敌人”是外部的各国列强,但看清事实的人知道,他们的敌人其实是体制的各种不公。

一个政权如果过度依赖塑造敌人,在一定时间内事是可以达到巩固权力的目的,但从苏联最后解体可以看出,解决内部的矛盾才是最为重要的。

矛盾只是被被转移,但并没有被解决,存在的矛盾只会不断的累计,到矛盾积累到一定的极限,就会由量变发生为质变。

苏联的外部敌人构建和阶级斗争的策略,为当时的苏联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持。在一定时期,外部威胁和内部统一的结合,帮助苏联在短期内度过了一些危机。

然而,,苏联过度依赖外部敌人和阶级斗争树立,使得社会的凝聚力遭到严重损害。人民被虚构的敌人牵引,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危机最终导致了苏联瓦解。

外部敌人的长久塑造,会长久掩盖国内矛盾成为政权致命毒瘤 。

2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