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特别支部成立之初,大部分党员是随国民军来甘肃的外地党员,但在宣侠父、钱崝泉、张一悟等人的努力下,一批甘肃本地志士,加入了党组织。
从此,甘肃党组织在陇原大地上,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秦仪贞:从药房老板娘到首位女党员
近百年前,兰州中外大药房的老板娘悄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就是甘肃第一位女党员——秦仪贞。
这位从江南来到甘肃开药店的生意人,如何变成了甘肃第一位女党员。
1.老板太太
药店在今天最寻常不过。但在八九十年前,药店,尤其是西药店,却充满了神秘感。兰州市道升巷内“中外大药房”的老板娘却更为神秘。这个老板娘有哪些神秘之处呢?
我们来到道升巷一探究竟。
今天道升巷是一条只有300多米长的小巷,一头连着张掖路,一头连着武都路,小巷内生意最兴隆的当属饭馆了。然而在近百年年前,这条小巷内最吸引人的却是“中外大药房”。这里人来人往,好不多人并不是买药,而是来开会。中外大药房就中共甘肃特支的一个秘密联络点。甘肃第一位女党员秦仪贞就是药店的老板娘。
“秦仪贞是王陶发展起来的党员。”王陶是省立一中的物理教员,他和钱崝泉是老乡。中共甘肃特支成立后,在兰州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就是王陶,秦仪贞是在上门去送药时认识王陶的,王陶得知秦仪贞的丈夫杜猷康是浙江人时,就建立了关系。
“发展秦仪贞为党员时,他入党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秦仪贞出生于四川忠县,父兄都是水手。秦仪贞从小跟随着父兄奔波在汉口和重庆两地。7岁时,父亲去世了,10岁时,哥哥也去世了。1901年,她投奔了在汉口经营药店的义父钟繁堂,后来她和店员杜酉康结婚了。1910年药店决定在兰州成立分店,他们夫妇随即来兰,租用了兰州兴文社(道升巷69号)的三间铺面,开办了“兰州中外大药房”。
“当年的道升巷是一条不太长的小巷,和今天我们看到的道升巷大不一样。中外大药房的位置大约在市公安局家属院一带,大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拆除了。”
王陶逐渐从时局入手,向秦仪贞传授文化知识。再加上,秦仪贞长年奔波中,对中国社会的实际经济状况有了深切体会。1926年初,宣侠父、钱崝泉等人和秦仪贞开始了正面接触。这里也渐渐成为甘肃特支的一个活动据点。
“秦仪贞家的药房中,人来人往,便于掩护。”袁志学说。到1926年3月,秦仪贞经钱崝泉、王陶介绍,正是成为甘肃特支的一名党员。
2.三救战友
1927年2月4日,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兰州市党部的200名党员正在皖江会馆内举行春节联欢会。钱崝泉被推举为大会联欢会主席。会上,国民党左右两派发生冲突,在接下来的选举中,钱崝泉等9人被选为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执行委员(7人为共产党员)。会后,国民党右派分子恶人先告状,结果冯玉祥下令逮捕钱崝泉。
“钱崝泉是在秦仪贞家被捕的。”钱崝泉被捕后,秦仪贞通过道升巷内的一位江苏籍女老乡,给钱崝泉送饭,传递信息。钱崝泉后来被押解到西安,通过刘伯坚的努力,钱崝泉获得了释放。不久,就辗转前往南方。
1927年11月22日,秦仪贞按照党组织灰色隐蔽的指示,以购买药品为名和张一悟、王陶等人撤离兰州,经过西安等地转辗到了上海。
“到上海后,她按照钱崝泉留的地址,去虹口区一家鞋店接头,不幸的是钱崝泉在两天前就被捕了。”这时,已经是1928年的2月了。
钱崝泉被捕的罪名是私贩军火。秦仪贞通过钱崝泉的亲戚,花了500两银子,买通了巡捕房的头目,趁钱崝泉案情没有上报之际,把他救了出来。
在钱崝泉的安排下,秦仪贞负责江苏省委在上海的联络工作。然而,不久钱崝泉再次被捕。这次,由于叛徒出卖,敌人知道了钱崝泉的真实身份。
“当时,上海的《申报》还连续报道了钱崝泉被捕的消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纯依靠金钱和关系,已经无法营救钱崝泉了。
“上海党组织了动员了60多名党员,准备在敌人杀害钱崝泉之前武力劫法场。”
秦仪贞他们虽然提前一小时到达了法场,但狡猾的敌人,却在她们到来之前,就提前行刑,将钱崝泉杀害了。怀着满腔悲愤,秦仪贞掩埋了烈士后返回上海,继续担负着秘密交通员的工作。
直到1934年秋,由于身体原因,实在无法坚持工作后才返回了兰州。
3.敌营23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秦仪贞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的领导下直接参加各种抗战救亡工作。
“她为过往的同志提供了各种西药,还为南方的同志购买了大米。”袁志学说。1939年后,国民党加紧反共,她家再次成为共产党人的重要活动据点。张一悟返回兰州后,秦仪贞以聘请家庭教师的名义,将张一悟接到家中休养治病。秦仪贞经常在家中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并将重要消息传递给战友们,鼓励大家的斗志。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了。当天下午,几位不速之客,走进了秦仪贞家。他们是孙作宾、陈成义、刘杰等人,给这位在敌营战斗23年的老党员带来了组织的关怀。
近百年后,当年人来人往中外大药房早已不见踪影了,而道升巷的繁华更胜从前。
邢华:为抗战而奔走
邢华是邢肇棠的大女儿。邢肇棠是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加入党组织的党员,解放后曾任河北省副省长。邢华出生于通渭县高碾子村,1935年在西安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后,他和丈夫来到兰州,不久和甘肃工委取得联系,
任中国妇女慰劳前方将士会甘肃分会秘书长、《妇女旬刊》主编。
邢华的组织能力出众,演讲才能极高,经常在街头,演讲宣传抗日。同时,她还四处奔走,搭乘马车到榆中等地宣传抗日。她还联络了50多位志同道合、爱好话剧的人士组成了联合剧团,任副团长。后来剧团改名为血花剧团。由于常年奔波,积劳成疾,后来邢华回到了甘谷县,1943年秋病逝。
兰州人柴峰:甘肃首位女留学生
上世纪初,甘肃地处西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去东南沿海,尚且不易,更不要说到国外留学了。然而,在1903年,一位甘肃女子,就首开先河,漂洋过海到美国留学。她就是兰州人柴峰,说起她的留学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兰州西固有个柴家台,清朝末年,柴家台出了一位进士柴朴,曾经在安徽、辽宁等地做官。当年,柴朴考中进士后,被分配到安徽凤阳担任知县,柴朴携带家眷赶赴任所时,将女儿柴峰留在了老家,托付给亲友代为照看,当时柴峰不到10岁。
柴朴上任之后,柴峰在老家的日子不得不在学做家务中度过。柴峰17岁时,不甘心整天干家务的生活,再加之思念家人心切,她决心到安徽千里寻父。
1903年的一天,不听亲友劝阻的柴峰,踏上了寻找父亲的漫漫长路。几十天的艰难跋涉,柴峰终于到了西安。柴峰孤身千里寻父的事情,也让许多西安人吃惊,成为当时西安的一个新闻。不想,这件事情竟然被于右任知道了。
和甘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于右任,对她千里寻父的事情深为感动,当他了解到柴峰的文化程度很低,而且甘肃当时没有一所学校可以供女子就读时,于右任当即建议柴峰出国学习。这引起了柴峰的兴趣,能够走出国门,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于是,于右任先生四处奔走,终于为柴峰争取了一个由陕西省保送到美国留学的名额。
告别于右任先生后,柴峰几经周折后,终于在锦州见到了父母和家人。柴峰将自己千里寻父的经历向父母讲述之后,家人对他出国留学的行动,给予了支持。就这样在于右任先生的帮助下,在家人的支持下,柴峰走出了国门。1903年底,柴峰从天津乘海轮抵达了美国。
上世纪20年代初,柴峰夫妇回到了国内。柴峰活跃在金融界、教育界,先后在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北平中国大学、山东商业专门学校等出任教授。曾经参加过县长资格考试。
抗战期间,柴峰回到了兰州,这时候她已经50多岁了,但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活跃的性格。据说她穿着白色男式西服,出入各种场合,为青年人补习英语。
1949年,柴峰一家前往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