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大学生“过剩”,渴望新生儿“增量”:社会“心结”如何解?

之桃开心生活 2024-12-23 04:44:05

2024年已然进入尾声,出口人口预测数据也已经悄悄出炉。

看到两组数据:

一个消息非官方消息称今年上半年新出生人口有432W;

另一个是,联合国人口司预测2024年中国新出生人口为882W。

882W,再次刷新出生人口新低,甚至于远低25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1220万)。

这其中预测的内容引发广泛热议:大家抱怨每年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太多了”的感慨;另一方面,又觉得每年1000万左右的新生儿数量,又让大家纷纷叹息“太少”。

这一“多”一“少”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原因,又折射出社会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呢?

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就业落差

20岁出头的大学毕业生,理论上应是每个国家最具活力、最优质的劳动力群体。他们青春年少、精力充沛,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知识储备丰富,且相对而言薪资要求尚未达到极高水准,又没有过多家庭负担牵绊——至少在短期内无需操心育儿、养老等问题,

于企业而言,似乎是老板们梦寐以求的员工类型。

但现实却给了大学生们沉重一击,也给社会出了一道难题。当下,大学毕业生的安置已然成为每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供需两端来看,矛盾尖锐突出。

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历经十余年寒窗苦读,憧憬的是毕业后能步入写字楼,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优雅地喝着咖啡敲着键盘,凭借脑力劳动换取一份体面且高薪的收入,月薪过万、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形象仿佛近在咫尺。

但实际就业市场呈现的景象却大相径庭。社会对于坐在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者需求趋近饱和,相反,工厂、工地等一线实操岗位对技术工人的呼声日益高涨。

大批毕业生怀揣着美好期望走出校园,却发现除了销售岗位向他们敞开大门,其他理想中的工作机会寥寥无几,最终只能无奈穿上工服,投身工厂流水线打螺丝,或是涌入外卖、网约车等灵活就业领域暂谋生计。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间飞速扩张,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速度却未能及时跟上人才输出的步伐。

传统制造业虽历经变革,但在智能化、高端化转型进程中,对于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减少,而对于高技能技术工人的培养体系尚未完善,导致供需严重错位。

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长于物质条件相对优渥的时代,他们未曾体验过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家务劳动参与甚少,对于工作环境、职业发展有着较高的期许。

让他们骤然接受从校园到工厂车间这种看似“降维”的转变,心理上的落差犹如一道鸿沟,难以逾越。这种反差不仅是对个人十几年努力读书的全盘否定,更让他们陷入迷茫与不甘,宁愿待业打零工,也不愿将就去从事与期望甚远的工作。

新生儿:家庭负担与社会经济新引擎

反观新生儿,从家庭微观视角审视,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成长初期无疑是纯粹的“消耗体”。他无法立即投身社会生产,创造经济价值,反而需要整个家庭倾注海量的精力与财力。

从奶粉、尿不湿等生活必需品开销,到日后漫长的教育、医疗费用,每一项支出都如同沉甸甸的巨石,压在家庭的肩头,让不少人视新生儿为“拖油瓶”,担忧家庭经济不堪重负。

但倘若转换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经济发展长远维度考量,新生儿则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意义——他们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是社会持续繁荣的希望火种。

以过去二十年培训行业与房地产为例,便能清晰洞察新生儿背后隐匿的巨大经济能量。培训行业蓬勃发展,各类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懵懂孩童的启蒙教育,到小学生的英语、艺术特长培训,再到高中生的高考冲刺班,乃至大学生的考研、考公“上岸”辅导,无一不打着“专业”“高效”的旗号,收取高额费用。

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孩子的教育培训开支在家庭总支出中占据相当可观的比重,且随着孩子成长阶段的推进,投入只增不减。只要新生儿数量源源不断,培训需求便会持续旺盛,这一行业就能如永不枯竭的泉眼,源源不断地为经济注入活力,强力拉动消费增长。

房地产行业更是与新生儿紧密相连,其产业带动效应堪称惊人,能撬动上下游成百上千个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钢铁、水泥、有色、化工、家电、家具等无一不依赖房地产市场的兴衰。

而新生儿的诞生直接改写家庭住房需求剧本:

没有孩子时,夫妻二人或许满足于七十平的温馨两居室,甚至考虑长期租房以享受灵活生活;一旦新生命降临,三居室瞬间成为刚需,以满足孩子成长所需空间;若计划二胎、三胎,四居室的改善型住房便提上日程。并且,住房选择不再单纯考量居住舒适度,孩子未来的上学问题成为关键决策因素,学区房备受追捧,哪怕耗尽半辈子积蓄,家长们也在所不惜。

从更广义的经济循环视角剖析,新生儿的诞生触发了家庭内部“六个荷包”的联动。父母肩负起买房、孩子教育、日常吃喝、医疗保健、娱乐休闲等大额开销,祖父母则主动承担带娃、日常看护、上学接送等劳务付出。

如此一来,一个新生儿落地,无需国家额外施加大规模消费刺激政策,一个家庭的三代人便自发地将工资、养老金投入消费市场,形成持续而稳定的购买力,进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至少在未来二十年,成为拉动内需、推动各行各业繁荣发展的核心力量。

破局之策:平衡供需,谋划未来

面对大学生就业困境与新生儿增长乏力这两大社会难题,国家已然洞悉其中关键,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频频出击,力求破解困局。

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核心在于产业升级与收入分配优化双管齐下。

产业升级宛如一场科技与创新驱动的马拉松,目标明确且艰巨——全力攻克汽车、造船、飞机、光刻机、微电子、空间科学、生物工程等高利润、高科技含量产业。

只有这些产业茁壮成长,方能如雨后春笋般催生海量高薪脑力工作岗位,精准匹配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职业期望,让他们学有所用,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彻底告别“毕业即失业”或“被迫降维就业”的尴尬处境。

这一过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扶持企业创新研发,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高端人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宽松包容的创业环境,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就业市场开辟新蓝海。

收入分配调整同样刻不容缓。

一方面,推动企业利润合理分配,通过税收调节、政策引导等手段,促使企业在扩大再生产的同时,注重员工薪酬待遇提升,让劳动者切实分享企业发展红利;

另一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行业、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提高国民整体收入水平,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吸引力,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焦虑。

在促进新生儿增长方面,政策聚焦减轻家庭养育负担,重塑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

生育补贴、税收减免、教育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等一系列“组合拳”相继落地,旨在降低家庭生育成本,让生育不再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缓解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弱化学区房概念,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将生育相关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减轻生育医疗负担。

此外延长产假、陪产假,探索推行育儿假制度,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育儿,缓解职场生育歧视,为新手父母提供更宽松的职业发展空间,让生育意愿不再被现实困境压抑。

当下社会出现的矛盾现象,实则是教育、就业、产业、生育等诸多社会子系统失衡的集中映射。

破解这一矛盾,既需立足当下,化解大学生就业燃眉之急,又要着眼长远,厚植新生儿成长沃土,激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唯有全社会协同发力,在政策引导、观念转变、资源配置等多维度精准施策,方能平衡供需两端,跨越发展鸿沟,迈向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的美好未来。

这不仅关乎你我的当下生活,更牵系着子孙后代的前途命运,值得每一个人深入思考、积极行动。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本来源@ 硬核资本论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 2024-12-23 11:35

    从来没有听说农民工过剩,怎么到大学生就过剩了,大学是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平台,不是给谁提高身价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掌握技能且能力突出的从来都没有剩,有些大学生仅仅只有一张大学毕业证书,这部分才是被“剩”的主力军。现在的大学生要摆正位置补齐自己与社会接轨的短板那才能保证大学生不会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