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无病三分虚,如何安然度夏天?

鸿朗说健康 2024-07-25 15:11:38

近日各地出现高温天气,颇有“上蒸下煮”的感觉。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多人体力都有所下降,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出现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

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多人入伏后体力都有所下降,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出现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征象。由于暑气逼人,人体容易心气亏耗,老人、儿童及体虚气弱者往往易中暑。因此,盛夏对一些生活习惯作相应的调整,可以更好地适应炎热的夏季。

进入夏天以来,小陈已经热的受不了了,早早便开上空调,还时不时来杯冷饮解暑。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最近他觉得浑身没劲,老犯迷糊,也没啥胃口,吃啥啥不香。难得跟着朋友吃顿小龙虾当宵夜,他还腹泻了。

小陈妈妈一看,这不就是我们夏天最熟悉不过的湿热吗,连忙煲了一大碗凉茶给小陈下下火,还变着花样菜式炒苦瓜、熬绿豆沙。可小陈喝完之后,不但胃口没变好,还一直腹泻,折腾了好几天,人也清瘦了不少。

小陈只好来找中医调理,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认为小陈的种种不适是由于脾胃虚弱,寒湿困阻中焦所致。“夏日无病三分虚,所以很多人都会出现苦夏的症状,但并非都需要喝凉茶清热解毒。而且由于很多人平时就贪吃生冷,导致脾胃虚弱,并不适合再使用过于苦寒的食物。”随后,给小陈开具了健脾祛湿的方药。

小陈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己越调理越糟糕,原来是走错了方向。听了医生的建议后,小陈戒掉冷饮,再配合中药汤剂,并且趁着清晨还不热的时候适当锻炼,整个人都精神了,胃口也变好了。

进入夏天,不少人有这样的体验:容易疲劳,懒懒的没力气,食欲不好,头晕胸闷,多汗烦热,口苦欲饮,胃肠不适,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失眠多梦,怠惰嗜卧,大便不调,形体消瘦等,俗称“苦夏”,中医叫“疰夏”。

夏天“无病三分虚”是怎么回事?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偏多,人体最容易感受暑湿之邪气,“脾喜燥恶湿”,湿气太盛,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气亏虚,平时肠胃不好的人,或贪凉喜冷、情绪抑郁、挑灯夜战之人,更容易出现苦夏的症状。

其次,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出汗增多。中医认为,暑为阳邪,易伤津耗气,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进而引起气阴两虚之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口干口渴,少气懒言,潮热盗汗,耳鸣健忘,形体消瘦,烦躁失眠等症状,到了秋凉,就会自然缓解或消失。

再加上如今人们普遍贪凉吹空调、喝冷饮等,伤了人体阳气,很多人会有低热、身体倦怠、疲倦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因此也就有了“夏季无病三分虚”的说法。

预防一 暑气伤人致中暑

注意室内降温,避免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多喝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防暑降温。

在这酷热难耐的节气,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中暑者,中气虚而受于暑也”,中医理论认为,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主心,暑气伤人先伤于心。暑热天气过后,酷暑且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心气亏耗,进而导致中暑。

所以,在暑热天气应注意室内降温,避免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劳逸结合以防中暑的发生。在外出工作活动时,最好能避开高温时段(下午1点-3点),如果要在户外工作,应多喝一点防暑降温的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至通风阴凉处休息,并喝些凉淡盐开水以降暑散热。

由于现在暑气比较重,如果舌苔比较厚,这代表湿气重,湿气重后就没胃口,此时醒脾化湿,或薏仁、白扁豆、荷叶、粳米粥以养脾胃。

预防二 因暑贪凉伤阳气

长在空调房的人,要起身走动出身汗;夜眠用风扇和空调,一定要盖薄被子,护好腹背。

最近,由于天气体热,人们对降温防暑还是很积极,但是对过于贪凉导致阳气损伤却认识不足。专家说,天气炎热时人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由于人们错误的解暑方式,比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尤其是暑热天气从室外回来后急着冲凉,最易导致寒湿之邪阻遏气机、暑热不得散而出现头痛恶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呕吐、腹泻等症状。

所以,人们在酷热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专家说,即便天气炎热,注意不要过于贪凉。晚上睡觉控制好空调温度,室内外温差尽量勿超过5℃。白天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的人,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下班后适当做做户外活动,出出汗。夜眠时通宵达旦地使用风扇、空调时,一定要盖薄被子,保护好腹部和背部。在饮食上要注意节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虚弱更易受损,家长更是要注意,尤其避免孩子在大汗之后立即用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晒后马上冲凉或冲洗手足、洗脸,应稍作休息后再冲洗。

预防三 心火妄动,情绪中暑

睡眠不佳、急躁焦虑,大暑天最好在晚上11时睡觉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征,俗称“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

“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甚者引发猝死。所以大暑养生预防“情绪中暑”,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要学会情绪转移,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暑性炎热,容易耗气,正常人都会觉得乏力,并且有睡眠不佳、急躁焦虑,所以在暑天最好早休息,尤其是晚上11点到早上6点这段时间,尽量不要熬夜,让情绪稳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缓解苦夏,保持精神振奋?

养心、养脾、避暑、养阳,安然度夏

1养心

暑热季节,骄阳似火,热气蒸人,容易情绪激动,心烦急躁,易怒发火,对健康非常有害。因此,要重视心神的调养,保持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这对夏季养生极为重要。可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如下棋、游泳、打扑克等。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参加夏令营、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活动,这样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以锻炼身体。

夏季心火偏旺,则损气伤阴,此时吃点“苦”能够降心火、通气和血,还能开胃消暑、清心除烦。能够清热消暑的苦味菜有很多种,比如苦菜、苦瓜、蒲公英、苦菊、油麦菜等。

苦味菜的清热燥湿之力,对于因大肠湿热而引发的痔疮也有很好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提到:“苦菜调十二经脉,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强力明目……”。但是要注意,脾胃虚寒者少食苦菜。

2养脾

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夏季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如果大量进食生冷瓜果,更易损伤脾胃。

所以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建议饮食清淡,可以各种粥为餐,如茯苓薏仁粥、山药粥等作为食疗,起到益气健脾、清暑利湿的作用。

3避暑

夏季“暑易伤气”,即炎热的天气容易耗伤人体正气,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中暑),此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如果出现舌质红、舌苔少,可以使用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平时还可以用荷叶泡茶饮,适当吃些西瓜、冬瓜、绿豆汤。最好在午饭后睡一会儿,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消除疲劳。外出时要戴遮阳帽、打伞等,避免在烈日下呆得过久。湿衣服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以免暑热并袭,身生疮毒。夏季不宜长时间劳动,要防出汗过多,汗多伤气。

4养阳

《黄帝内经》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阳气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靠人体阳气。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健康的关键。

夏天人体容易出汗,出汗离不开阳气的推动作用。如果汗出得多,伤的不仅仅是阴,时间长了就是“阴阳两伤”。大汗以后,人会感觉非常疲乏劳累,其实就是伤了阳气的表现。此外,天热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寻求降温,但如果降温过了头也会伤阳。比如夏天喝冷饮、吹空调、吃冰西瓜这些举动均会伤到阳气。

夏季这样养阳气,简单又有效

1适当晒晒太阳

夏天也要适当晒太阳,不花钱却有效,能防止骨质疏松,也有助于卵巢功能的稳定,这是中医所说的“以阳养阳”。早晨9点多或下午四五点钟,晒15分钟左右,别忘了多晒晒背,因为背上有督脉,主一身之阳。在晒太阳的同时注意勿晒伤皮肤。

2增加户外活动

运动非常重要,因为“动则阳生”。散步、慢跑、做操、放风筝、打球等项目均可。要增加户外活动,多见阳光,令身体与自然直接接触,阳气就被调动起来,增强卫外功能,尤其可以增加抗寒的能力。

3空调不宜太冷

空调温度以26℃~27℃为宜,睡眠时还应再高1℃~2℃。在空调房内腰腹不可暴露于外。特别是大汗淋漓时不要马上进入空调房间,否则最伤阳气。

4少苦寒节冷饮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在饮食上应少苦寒,节冷饮(如现在流行喝的凉茶)。适当食韭菜、芥菜、葱、蛋类、肉类、生姜等,也可选用鲜荔枝、桂圆等水果。

5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时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6中药内服外治

养阳可以通过食疗、中药口服等方法进行。还有一个非常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医外治法,如中药泡脚、艾灸、刮痧、穴位贴敷等。利用温性药物,加以温热的刺激及夏季阳气旺盛之季,三者合一,以阳养阳,因势利导,不经消化道吸收和肝脏的代谢,不用担心有上火等副作用,收效明显。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