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6万基层军官评衔成难题,我军设置一个特殊军衔才解决

野史记录 2023-10-08 09:51:00

1950年底,距离新中国成立已经过去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井然有序的发展,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建立,也被提上日程。

军衔制度

“研究军衔实施的准备工作”被列为1951年的工作任务,毛主席提出,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打造现代化军队。

建国之前,人民军队久经战阵,捷报频传,已然成长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但解放军直至建国以后,却始终没有实行军衔制度,这种情况已经不符合军队正规化、现代化的发展。

尤其是抗美援朝开始以后,中朝军队协同作战以后,因为志愿军没有军衔,而朝鲜人民军有军衔,导致双方在协同作战过程中,确定指挥关系时多了不少麻烦。而且,新中国的海陆空三军不断壮大,想要有序发展,军衔制的实施已经成为一项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军衔制的制定被提上了日程。但军衔制的实施不仅对军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对军队中将士们昔日功勋的肯定,若想平稳、妥善的完成这项任务,还需要从长计议。

因此,在评衔过程中并未按照论次排辈的办法,而是采取的“德、才、资”的考量排序,将“资历”放在了最后,让那些有才华的人得到更多的机会。只不过,部队评衔是一件大事,仅凭这样的办法还不足以完成评衔,这就需要在评衔之前进行一系列的铺垫工作。

第一,想要实施军衔制,就必须要对干部级别先进行评定。全军各地区和各部队之间的干部级别基本一致以后,实施军衔制才会更加顺利,一气呵成!

第二,由于新中国当时没有实施现代化军衔制的经验,虽然当年也曾参考国军军衔制实施过,但那时候的军衔并不全面。所以,想要制定出完善的军衔制,更符合当下发展需求的军衔制,最稳妥的办法是参考苏军军衔制,再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1952年4月,全军干部评级工作开展,并于年底基本上结束。基于这种工作进度,当时预计完成军衔制的时间是1953年7月,但事实上真正开始着手深入研究军衔制以后,发现问题复杂程度要远超预想,这才令军衔制真正落地实现延迟到1955年的国庆节。

不断完善

即便整个过程持续了数年时间,包括军衔肩章、标章、识别符号及服装样式等工作都已经非常完善,但评衔工作几乎进行到最后一刻,因为期间确实存在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有些问题甚至没有任何借鉴,只能自己做一些创造性的决定。

彼时,苏联军队的军衔制一共有六等,分别是三个元帅,然后是将军、校官和尉官,其中,将军四级,校官三级,尉官四级,一共分成了20级。这种军衔制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军衔制,但其他国家也并非就这样照搬过去,例如朝鲜的校官就是四级,比苏联多一级。

我国军衔制的设立,秉承的也是如此做法,借鉴苏联,但绝不生搬硬套。经过仔细研究后,全军干部评级共设九等二十一级。初始方案的将官中没有设上将,而增加了“准上将”,尉官里也没有大尉,军士中则增设了一个准尉,与苏联的区别比较明显。

当时有苏联的顾问在中国,给中国军衔制提了不少建议,对于中国初步的方案,这位苏联顾问不是很满意。参考他的想法以后,又借鉴了朝鲜的军衔制,再深入结合我军当时的情况,更加贴合当时军队情况的军衔制应运而生。

这次的军衔制不再设兵种元帅,将官、校官、尉官的等级,全都依次按照大、上、中、少来排序,各设几个级别,清晰明了,与解放军的干部评级互相印合。而且,军衔和军装的设计,也都参考了世界潮流,兼顾中国特色,更能体现我军的风格。

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制定,反复修改以后,直到1955年终于敲定了最终的版本,也就是咱们所熟悉的这个版本。只不过这个六等十九级的军衔制,在军士之中并未设大士军衔,仅有上、中、下三个级别,又依照苏联顾问的想法,将军士级的准尉军衔撤销,从而出现一个难题。

难题

我国的军队之中,在首次评衔时期,拥有大量的副排级干部,这些干部当中,相当大一部分都上过战场,甚至立过战功,是肯定要被列在评衔之列的。然而,按照军衔制的规定来看,正排级干部应授少尉军衔,而最高级别的军士应授上士军衔。

这就造成一种情况,副排级被排除在尉官军衔之外,又不属于军士军衔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副排级和正排级都授少尉衔,对正排级不公平。如果副排级和军士一样授上士衔,又显得太委屈,这该如何是好呢?

据资料显示,我军副排级干部总数十分庞大,达到了90万左右。这些副排级干部之中,除了军衔问题以外,还存在许多其他的问题。例如,有些人的政治背景不清楚,如果就这样参与授衔,日后闹出大乌龙来不好看。

还有,一些副排级干部虽然级别摆在那里,但为人不行,口碑很差,这样的人也不能授衔。除此之外,一些副排级干部因为各种原因已经离开军队,有的在招待所等待分配工作,有的在疗养院治疗身体,还有的人职务不明确,这些人本质上算是不在军队,不符合授衔标准。

这些情况在部队之中并不是罕见现象,相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一度超过了80%。这些副排级干部被排除出授衔范畴之后,极大的减轻了副排级干部授衔的压力,但数量依然有16万之多,仍然需要尽快解决授衔问题才行。

事实上,剩下的这些副排级干部,都是副排级的骨干,无论资历和待遇都与正排级相差无几。所以,这批基层干部的利益必须得到保障,必须想一个万全之策,既不影响军衔制的情况下,又能保障16万副排级干部的切身利益。

经过一番研究员以后,军委终于在继续实施军衔条例的前提下,研究出一个相对来说变通的方法,增设一个“准尉”军衔,对应符合标准的副排级干部授衔。由于此举乃临时所定,起初只当时权宜之计,并未打算让“准尉军衔”长期存在。

但该军衔制实施以后,截至1955年底,也仅有11万多名副排级干部被授予准尉军衔。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副排级干部不断增长,一年多时间过去以后,不仅没能让全部副排级干部授准尉军衔,反而多出将近8万名副排级干部等着授准尉衔。

基于这种情况,索性准尉军衔也就不撤销了,直接被写入了条例之中。因此,准尉军衔在全军范围内不断增长,数量迅猛发展,仅仅1961年一年时间,就足足增长了8万余人。

鉴于这种情况,军委及时调整策略,一边将准尉等级从条例中剔除出去,一边限制准尉级别的人数,但此前的准尉军衔仍然保留,直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时,这才打算让准尉军衔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且后来恢复军衔以后,也没有再出现准尉军衔。

“准尉”这个特殊军衔,在我军历史中出现又消失,符合时代背景,解决了时代难题。正因为准尉军衔的出现,才让广大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发挥了时代作用。

12 阅读:954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