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书协公布了十三届国展入选的大名单,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此时最考验管理层和投稿者的心态。现实的数据摆在眼前,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不带任何偏见,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通过总结和反思,找出其中的原因。
把总结反思当成前进的“加油站”,海涅一句名言: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懂得自我反省,符合自然规律,便是一种大智慧。
两届国展相隔八年之久,四年一届的考核,这是中国书协给广东书坛整体测评分值,通过数据更加直观的反映问题。
十二届国展的数据:共77件入展作品,楷书18人,行书26人,草书20人,隶书6人,篆书2人,篆刻4人,刻字1人。
十三届国展的数据:共32件入展作品
篆书部分:1人(陈守斌)
隶书部分:1人(李 挺)
楷书部分:(12人)李志鹏 杨修权 吴圣强 何炼杰 林伟劲贺风莲 徐 昇 涂成健 黄祖礼 温陈健谢海宾 廖崇佑
行书部分:(9人)仇 琪 吴国贤 吴柱擎 陈壮威 陈剑锋易成风 陶凤元 彭双龙 谭国坚
草书部分:(9人)李灿钿 李 锐 杨建华 林进托 周志华黄邦德 黄彬南 黄湖清 谢啟彬
篆刻部分:(2人)李俊平 林伟劲
刻字部分:(2人)李俊平 林伟劲
对比中我们发现,上一届的77件,下降到这一件的32件,比上一届少了45件,下降58%,如此大的跨度,在全国也是少见,可谓是爆炸性的书坛新闻。导致这种“斩腰式”的下跌,细究其原因是有必要的,笔者跟踪书坛20年,也是广东书法爱好者的一份子,无论是谁都有爱国爱省爱家的情怀,衷心希望这种大的展赛,入展的人越多越好………
有些事往往是事与愿违,就事论事的来分析以上的原因,纯个人的观点不求苟同,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
十三届国展是随着互联网和AI发展改革的一个展览,有可能是这种改革没有依靠性,在宣传上和初审上有些小小失误。
第一:宣传上
广东省的中书协会员及省级的会员,整体的基础是不差的,经济的发展和创作的时间段对广东是有利的。下半年的创作,其它的省份进入了冬季,已经偏寒了,广东刚好是不冷不热的时间,有利于创作。国展的到来,广东省也有国展看稿活动,相比其它的省市要少一些,书法名家公益创作辅导,在粤北粤西地区没有得到很好开展。另广东省“国字头”的书协会员应该起到“火车头”的作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把“国字头”的会员发展起来,进行小团队带动大团队,有可能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二:选稿上
省书协向中书协选稿这一关尤为重要,广东省的送稿数量没有下降的情况下,为什么省书协送出去的稿件,在中书协评委时淘汰率为什么这么高?这里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基础稿件比往年质量下降;第二个就是省送的稿件,评审把关出现了偏差,省评委认可的稿件,不被中书协评委认可。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展赛中展风的问题,省这边认为稿件质量不错,到了中书协那边就认为质量一般。整体来讲,广东省每年的书法活动是不少的,笔者个人认为,整体水平下降可能性不大,初审的把关选稿,没有领略到中书协评审的要旨,造成了优秀的稿件第一关就被拿下。
有中国书协会员私信我一个问题问,问我是什么原因?书协单项展这两年都有斩获,连续投稿三次省展都被淘汰。虽然我相信这是个案,不能同整体评审水平划等号,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商榷,我相信,省评委和国家队评委,评审的好恶相同,误差越少,命中率越高,也许这是真正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下降一半的入展数量,但也仅限于是个人的看法。
十二届国展时我也写过一篇短文,下午六点钟时放在网上,晚上十点就有领导叫我删掉,四小时的阅读,得到了很多书友的支持和点评,相信这篇短文很快就会收到熟人的电话。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每天分享一点关于书法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