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往事系列|武功盖世的杨氏太极拳“五虎将”,都是谁?

京京聊太极 2024-07-30 22:14:57
京武功夫如是说:

杨氏太极拳有“五虎将”之说,是指常伴随太极宗师杨澄甫的五个武艺出众的弟子:陈微明、褚桂亭、田兆麟、武汇川、董英杰。他们对太极拳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虎将”之陈微明——著书创社推广太极功在千秋

陈微明(1881-1958),湖北蕲水人。1913年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他是《清史稿》的二十多位作者之一。在编修史稿的同时,开始学习武艺。1915年从师孙禄堂学习形意、八卦,后又拜杨澄甫为师,学艺8年,尽得杨式太极拳之精髓。

陈微明在杨澄甫门下学艺七年,成为杨先生的衣钵传人。学艺期间,陈微明将杨先生口授身演的太极拳技艺一一做了笔记,最终汇集装订成册,并且把成稿赠与杨先生,以谢师恩。杨先生将书稿「藏之数年,不以付梓」,从不以示人,可见对书稿珍视有加。

后经友人倡议,征得杨澄甫首肯,陈微明将书稿要回来,连同杨澄甫所赠的五十余幅拳照,由名流郑孝胥题写书名「太极拳术」,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书中套路部分的图片均为杨澄甫拳照,缺图的地方由陈微明补加。

“五虎将”之陈微明

《太极拳术》的出版是杨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和普及作用,书中的「练拳十要」和杨澄甫的拳照成为杨式太极拳的经典,讲拳学理论必提「十要」、讲姿势必看杨澄甫的拳照为衡量拳架正确与否的标准。

陈微明南下上海后,1925年在上海西藏中路创办致柔拳社,自任社长,传授内家的太极、八卦、形意等拳术。报刊媒体将办社消息发出后,报名者纷至沓来,从学者甚众。学员来自社会各阶层,陈微明在上海十里洋场名声鹊起,始开南方太极拳运动之先河。

后来,陈微明在苏州、广州等地设立分会。「致柔拳社」中的「致柔」二字,源自《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一语。拳社以流传国技、注重养生为办社宗旨。学习者以祛病、养生为目的,一年学制;以体用兼通为目的者,三年学制。三年制的学习内容为:第一年太极拳、定步推手、太极剑;第二年太极长拳、活步推手;第三年大捋、散手、对剑、太极枪。

1927年,陈微明的另一武学专著《太极剑术》问世,该书弥补了《太极拳术》有拳无械的不足。1929年秋,陈微明第三部武学专著《太极答问》出版。这时,太极拳在上海成为一种运动时尚而风靡一时,在上海开办的武馆社均开设了太极拳。陈微明在书中将太极拳老套路拆繁化简,精选为24式单式练法。

陈微明的三部武学专著对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三部著作无论是理论性还是技术系统性,均堪称经典之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致柔拳社六周年纪念

陈微明创立的「致柔拳社」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有不可磨灭的贡献。1929年11月在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开幕式上,表演了集体太极拳。陈微明与田兆麟合作,先后多次表演太极推手、太极对剑等,对推广太极拳起了一定作用。

陈微明不仅武技精湛,理论研究深入,而且品德高尚,待人谦和,治学严谨,其办学思路及影响是有跨时代意义的。赵朴初先生曾评价陈微明:「今则亚州及欧美等国慕名而研究学习者日众,其反映先生之倡守之功不可没也。」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陈微明逝世及其他一些原因,致柔拳社停止活动。90年代,陈微明的弟子分别在无锡、宁波、上海等地恢复致柔拳社的活动。

“五虎将”之褚桂亭——兼通形意八卦的一代太极大师

褚桂亭(1892-1977),河北任邱人。自幼酷爱武艺,8岁即向当地名师姜玉和、于炳忠、陈德路诸先生学拳练功。1912年深受形意八卦大师李存义青睐,正式收为其入室弟子。其后于1921年在杭州正式拜杨澄甫为师,后成为杨家“五虎将”之一。

1916年起至40年代,主要在江、浙、沪活动。先后在保定军官学校、中央国术馆、中央警官学校、总统府侍卫处、国民政府军政部等机构,或私人开班授课。50年代定居上海,在外滩公园、人民公园设场授课,其间也应邀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政府公安系统、永安公司等处开班授课。

“五虎将”之褚桂亭

1956年受上海市体委委托,与蔡龙云、傅钟文,张玉等共同编定了五十式精简杨式太极拳,以便普及太极拳在广大教职员工中的学习。1957年,受国家体委武术科之邀,与顾留馨、傅钟文等赴京参与审核、统一制定了杨式八十八式太极拳,并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褚桂亭技艺广采博学,内外兼修。无论拳功器械,都深得三昧,已臻神妙。观其演拳,直觉气满神足,庄似虎坐,身似龙行,风采多姿,内涵深邃。无论繁简招式,刀枪剑钩,一伸手即充满内家神韵,其中妙处难以言传,凡目睹者有叹为观止之感!

褚桂亭授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顺乎自然,尤其注重武德。褚桂亭对于可以培养的人首重站桩,先调身、调息、调心。综观褚桂亭技艺无论体用,都达相当高度,确有独到一家风格。由于褚桂亭秉性厚直,淡泊名利,论艺时从未自诩成家立派。然以其成就,虽不言家,已自成家;不欲立派,足可言派。

“五虎将”之田兆麟——师从健侯、少侯、澄甫,尽得杨门精华

田兆麟(1891-1959),生于北京,幼年丧父,八岁时因不忍见其母过于劳累,便主动退学私塾,于自家门前设摊贩卖水果,养家糊口。当时北京太极名家杨府离田兆麟家不远,杨健侯老先生过往常经田兆麟家门前,日久渐对他引起关注。

田兆麟十三岁那年,一日,杨老先生问他是否喜欢学拳?田兆麟虽甚喜欢,但虑于一家生计,又很犹豫。杨健侯闻后说:「这好办」。当即与其母商议,全家每月生活由杨健侯供应。自此,田兆麟便进杨府与杨健侯二位公子杨少侯、杨澄甫同宿共餐。杨健侯亲自执教,三人日夜勤练太极神功秘术。

据田兆麟回忆,当初无极式站桩和太极起势,就足足练了半年之久。由于基本功扎实,加上田兆麟甚有悟性,每日在杨家勤学苦练,功夫大有长进,多次请求拜师。因其性急好斗,杨健侯不允。

“五虎将”之田兆麟

整整七年,田兆麟天资聪颖,学拳刻苦努力,尽得杨门绝技真传,一身兼谙杨家之老架子和大、中、小拳架精粹,以及推手、大捋、散手、刀、剑、枪、棍,田兆麟皆得真传实授。此时,田兆麟遵师命正式拜帖在杨少侯门下。

1912年,提倡健身强国运动,并首次在南京创办全国南北武术擂台赛。田兆麟奉命代表杨家参赛,从而一举成名。当时南京首先创办南京国术馆,田兆麟恭请杨少侯先生上任就职。田兆麟随后一路南下访武交友,直至广州。待返回后,杭州又创办浙江国术馆,聘请杨澄甫及田兆麟坐馆执教,广传拳艺。1915年,田兆麟24岁,被选为救火队领班,杨健侯指定其向杨澄甫叩头拜师,仍由杨健侯代子传艺。

1917年,师祖逝世,田兆麟再投杨少侯门下,苦练杨氏家传的快拳及散手,身手柔绵而气势速猛。少侯有「千手观音」之美誉,田兆麟手法多变而步法灵巧,颇有少侯的风格。

1921年,田兆麟随杨少侯至杭州。杭州人力车夫素有滥收车费的恶习。田兆麟坐上车后,车夫听他是北方口音,遂索要双倍车费。田兆麟不允,车夫上前扯其衣袖,田兆麟顺手一探,车夫跌了一个大筋斗。在路边候客的众车夫见状大哗,十余人一涌而上,将田兆麟围在核心。但闻哼哈之声不绝于耳,倾刻间,十余名车夫均被放倒在地。

又一次,田兆麟在西湖边茶楼凭窗而坐,品茶观景。两名国民党下级军官要田让座,田兆麟不允。军官撒野动手,被田兆麟发出丈外。军官回营召集十余名士兵前来围攻田兆麟,田兆麟乘机大显身手,从从容容,将来人一一放倒。田兆麟两次遭十余人围攻,所向披靡而本人毫发无损,于是名声鹊起,上门求艺者络绎不绝。

太极宗师杨澄甫

1923年,杨澄甫在北京重开山门,功夫炉火纯青。田兆麟闻讯后,专程赶回北京,与杨澄甫试手。不料一出手即被杨澄甫粘住,一筹莫展,连续数次被杨澄甫发至丈外。

田兆麟原以为自己熟练杨健侯之中架子及杨少侯之小架子快拳,杨家的功夫已集于一身,万万未曾想到杨澄甫宗造诣如此深厚,不禁号啕大哭,跪地不起,重新叩头拜师,虚心求教。由于田兆麟曾经得到杨健侯、杨少侯及杨澄甫等宗师亲传口授,功夫不同凡响,曾在杭州国术比赛擂台夺魁。

1930年代初,田兆麟在上海南市珠宝公所设馆授拳,工商界人士慕名而来者甚众。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杭州沦陷时,田兆麟应邀,全家到上海定居。当时曾于上海武术界前辈佟忠义、王子平等名师挚交颇深。

新中国成立后,田兆麟一生感念师恩,维护太极拳杨门声誉,门徒学生遍及我国沿海省市及南北各地。田兆麟逝于1959年,早年所收弟子如崇寿永、董柏承、金达钟等也均先后归于道山。田兆麟共生三子,以二子田颖嘉得到田兆麟真传,技艺最精,又学得最多最全。

“五虎将”之武汇川——在杨门中功夫仅次于杨澄甫

武汇川,原籍河北昌平,身体伟岸,技艺精湛,为杨澄甫早年入室弟子。原本练少林拳,1912年在中山公园与牛春明比试失利,遂改学太极。同年,武汇川在北京中山公园从杨澄甫学拳,1914年正式拜师入门,其拳艺未经杨健侯传授,直接师承杨澄甫。

杨家结成对手的推手散手搭档,称为「相手」。杨澄甫身材魁梧异常,精心挑选身长力大、反应灵敏的门徒为「相手」。武汇川、李雅轩、董英杰均担任过杨澄甫的「相手」,其中以武汇川担任「相手」时间最长,平时陪练推手、散手、粘剑、粘枪以及与杨澄甫表演的机会最多。

杨澄甫授拳,只示范,不多言。徒弟唯有在推手或粘杆对练之时,细心体会杨澄甫的身势、发劲、表情,在挨打之中学习。武汇川体重200 余斤,常被杨澄甫发出一二丈外,因此熟悉杨澄甫松沉发劲之方法,善发寸劲,入内透里,气势凶猛。

“五虎将”之武汇川

武汇川精心挑选身材伟岸的张玉、吴云倬为入室弟子,此二人体重均在180 斤以上,武汇川与他们演练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如漆似胶,不即不离,突然发劲,则张、吴二徒必腾空飞出,失重落地之时,犹如山崩地裂,楼板剧烈震动。故上海武术界称田兆麟、武汇川为杨门「哼哈二将」,李雅轩亦称赞武汇川的松沉及软弹劲深得杨澄甫真传。

武汇川身强力壮,单臂握住一条桌腿,可将整桌酒席平稳举起,桌面上杯中之酒水丝毫不外溢。太极门一般不练沙袋,武汇川按照少林门习惯,在武馆大树上吊挂6只200 斤的沙袋,共1200斤。武汇川站在中间,将6只沙袋推开,沙袋因惯性同时荡回,武汇川拳打、足踢、头撞、肩靠、肘击,不断将沙袋打出,经过长期锻练,周身各处均可发劲。

杨澄甫南下时,他亦随往。1928年创办「汇川太极拳社」,是继陈微明、叶大密之后在上海有影响的太极拳组织。

武汇川教徒严肃认真,因此门生很多,主要的有张玉、吴云倬、武贵卿三人。张玉是上海的推手名家,吴云倬与武贵卿二先生,功夫也不在张玉之下,吴在上海办有「用中太极拳社」。

1928年,叶大密受《申报》报馆的委托,组织各门派武术家义演,募集夜校助学金。武汇川头戴礼帽,身披黑色斗蓬,昂首阔步进入会场,脱下衣帽往张玉手中一丢,一副旁若无人之态。吴鉴泉从座位上起身相迎,武汇川稍微点点头,态度傲慢。表演之时,众武术家往往点到为止,武汇川连发猛劲,将张玉打得在地毯上翻滚。

1933年,中央国术馆张之江带领他的学员到上海江湾复旦大学高中部表演武术。随后该校由吴剑岚教授(他是武汇川的弟子)带头成立了国术研究会,并发贴请上海各国术社到该校表演,共到五十余人,都是武林高手,武汇川和他的入室弟子张玉、吴云倬都在场。

各门各派的精彩表演,当然胜过中央国术馆的一般学员。其他门派不说,在太极拳方面,张玉和吴云倬表演了武当对剑,武汇川则和吴云倬表演了太极拳活步推手、大捋和散手。他们二人的身体重量都在一百八十斤以上,看起来似乎不会怎样灵活,谁知二人一搭上手;四脚如蝴蝶穿花,落在体育馆的地板上,一点没有声音,而身手翻腾起伏,如神龙天矫,尽管变化无穷,却似胶黏膝附,不即不离。

武汇川弟子张玉和其他太极拳名家在一起

每当武一发劲,吴则惊惶失措,辄被抛掷寻丈以外,其失重落地之势,犹如山崩地裂,地板下面的楼板子嚓嚓作响,如摧折一样,使观众大开眼界。当时上海武术界一致公认杨式太极拳功夫,除了杨澄甫本人,就要推武汇川先生为第一。

至1935年,约有一千人参加「汇川太极拳社」,顾留馨先生曾经为该社门生。

李雅轩先生于其师兄弟中都少所赞许,惟对于武汇川则谓其真有本领,功夫既深湛,又全面,推手、散手、刀剑、枪等无一不精。当杨澄甫在世时,只有武汇川可以同他对练。虽然也免不了要被挫败,但比起其他师兄弟在杨澄甫面前就强得多了。李雅轩又说武的徒弟张玉功夫也不错,曾在杭州国术馆与该馆推手很有水平的杨某较量,一出手杨即被打得腾空飞起,跌出一丈以外。

上海的张啸林聘请武汇川为武术教师,送他一辆包车,一块手牌,在张所管辖之青楼,均可免费自由出入,武汇川乐此不疲,酒食征逐,夜夜笙歌。又与人合作投资股票失利,半生积蓄付诸东流。

武汇川练推手喜发猛劲,曾失手将某资本家打伤。此人多次雇用打手伺机报复,均被武汇川击败。资本家遂驾汽车将武汇川撞伤。武汇川在接二连三打击之下,一病不起,患急性肝坏死逝世,仅享年四十七岁。陈微明说:「师兄像金刚一样的身体,我们这些人谁也赶他不上,然而他竟这样早逝,真是武术界中不可补偿的损失,这也只能说是死生有命了」。

“五虎将”之董英杰——让太极传播海外的国际武术巨子

董英杰(1897-1961),河北邢台人自幼聪慧,体弱而好武。曾师从李增魁学习「十三式」。董家世交刘瀛州先生,介绍董英杰拜李香远为师,学习武式小架开合太极拳。李师以一中指以内劲微按肌肤,令其痛入骨髓。董英杰刻苦用功,数年之后,基础扎实,体魄魁梧,广纳四方豪杰,以武会友。

1926年,董英杰慕杨氏太极之名,踵门跪求杨澄甫收录为徒。杨公见其态度诚恳,遂允其拜师入门,改习杨氏太极。董英杰深得杨氏太极之精髓,其功底淳厚,拳架气派宏大,轻灵沉着兼备,善用粘黏揉搓劲,推手之时,与人一搭手,对方即东倒西歪立足不稳,他便乘机发劲。董英杰成为杨澄甫入室弟子,极得杨澄甫赏识,为杨式传人中代表性的人物。杨澄甫之《太极拳使用法》即为其手编。

20世纪30年代,在香港创立了太极拳健身院,广收港、澳弟子传授拳艺,名声显赫。民国时期南京打擂,打败了英国拳王,从而威震天下。

“五虎将”之董英杰

因陈济棠、李宗仁来函恭请,杨澄甫于1933年率董英杰、杨守中等赴粤,任广东省政府参事,教授公职人员练拳,董英杰担任其主要助手与演练推手、散手时之「相手」。1935年,杨公水肿病复发,回沪就医,董英杰与师弟守中(杨澄甫之长子振铭)共承衣钵,留粤传授太极拳。日寇占领广州、香港时,董英杰隐居澳门,不愿同流合污。

抗日战争胜利后,董英杰前往泰国授拳。泰拳善用肘击、膝打等各种毒招,令对手伤残,乃举世闻名之凶狠猛恶拳法。董英杰初至泰国之时,泰拳名手上门比试者络绎不绝,与董英杰交手,即被发出寻丈之外,无一幸免者。松柔和缓的太极拳,居然在尚武之乡泰国站稳足跟,发扬光大。

1948年,英杰太极拳学院出版董英杰所著《太极拳释义》,包括董英杰本人之拳照,以及得自杨家之太极拳古典经论;在技术上有所创建,理论研究亦独有心得。董英杰之开山弟子为刘同禄,在沪著名传人为乐焕之、董世祚,海外传人甚多,不及一一详记。

20世纪50年代,董英杰先生除了应邀前往泰国外,又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教拳授艺。长期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授拳,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子董虎岭、女董茉莉皆为太极拳知名人士,并分别在美国、香港等地传播太极拳多年。董氏太极拳目前已有海外弟子5万多人,在国际武术界影响巨大。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