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过一句话:“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劳碌、恐慌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年轻人经历过贫穷的苦难,可能会认为父母实在没有必要生下他们。然而,父母的想法却不同,他们认为多生几个孩子,或许其中有一个将来能有所成就,为他们的晚年提供依靠。许多父母将生育孩子视作一种“投资”,认为孩子多意味着劳动力多,机会也多。他们没有考虑到,尽管每个孩子都能赚取一定的收入,但家庭开销和内部消耗也会相应增加。父母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仅仅依靠重复简单的劳动,虽然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但致富的可能性却极其渺茫。相比之下,富人家庭似乎遵循着“龙生龙,凤生凤”的法则,而贫困家庭则似乎被“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观念所束缚。
01长期的贫困生活使父母总是渴望快速赚钱,难以成为“长期主义者”有句俗语说:“贫穷限制了人的想象。”作为70、80后,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我的父母一生都在山沟里度过,几亩贫瘠的土地和一栋土砖房构成了他们的全部财产。每年春天,他们都会去乡里的银行贷款几千元,用于购买农药、种子和肥料。到了秋天,收割稻谷后卖掉一部分,便能还清贷款。余下的钱则用于家庭生活开支和子女的学费。年复一年,父母辛勤耕作,却始终未能看到生活的明显改善。到了90年代,许多村里人前往东莞、深圳打工,月收入三四百元。虽然不算多,但相当于卖三四头猪的收入。我的父母一年才卖三四头猪。看到打工者衣着光鲜,还能建起红砖房,父母眼前一亮,认为找到了出路——打工。许多70/80后的人,初中未毕业就去打工了,有的甚至没等到中考成绩出来。到了四五十岁,70后的人仅靠打工,又有多少人真正摆脱了贫困?或许还在为下一份工作而焦虑。现在,许多父母对于快速赚钱感到兴奋,却对读书失去了兴趣。他们常说:“读到硕士,最终还是去送外卖,和只有高中文化的人有什么区别?”读书无用论和只顾赚钱都是短视的行为。读书、赚钱、成才都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爆发的过程,不考虑未来的发展,最终会在未来落后于人。
02长期的贫困生活迫使父母在子女的衣食住行上精打细算,这种节省反而培养了子女的自卑感在知乎上,我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穷人大多都很自卑?”获得数万点赞的答案出人意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人生的本质。大多数人并没有智商上的绝对优势。关键在于四个字——熟能生巧。
贫穷意味着失去了许多尝试的机会。由于缺乏尝试,一旦出现发展机会,人们往往因为是初次经历而感到紧张和胆怯。著名舞者桑尼尔·古普塔提出了“21轮法则”。他指出,当一个人在舞台上经历了21次尝试后,就能彻底掌握某个舞蹈的精髓,并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因此在演出时能够表现得从容自信。
贫穷的父母可能连自己的人生真谛都尚未领悟,更谈不上给予子女什么经验。没有父母的支持,子女在尝试理解人生时会遇到重重困难。例如,学校举办文艺演出时,穷人的孩子本可以上台表演,但父母可能因为担心购买舞蹈服装的费用而阻止孩子参与。学校组织外出旅游时,穷人的孩子往往无法成行。
随着一次次错失机会,穷人的孩子的人生经历变得单薄,无法与同龄人分享经历,从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排斥。到了求职时,由于缺乏经验,穷人的孩子往往只能选择那些简单、要求低、收入也低的工作,起步阶段就异常艰难。更糟糕的是,穿着旧衣服、打满补丁的衣服,在同龄人面前,他们感到羞愧,无法抬头挺胸。
我看过这样一个观点:在同等学历的情况下,穷苦家庭的孩子要想翻身,比富人家的孩子要晚十年。贫穷让人变得畏首畏尾,反而不是害怕贫穷本身。越是贫穷,越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03长期的贫困生活使父母习惯了抱怨、嫉妒,对富人和官员抱有敌意,家庭中很难遇到贵人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恶劣的观念——贫穷即正义;弱者理应得到照顾。许多贫困的父母确实遇到过善良的人。这些好心人每次来访,都会给予红包或一些生活必需品。父母在接受这些帮助后,虽然会说几句感谢的话,但内心深处却认为,既然对方那么富有,给予自己一些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好心人停止给予,父母便会感到愤怒,认为好心人太恶毒,社会太冷漠。他们将自身的贫困归咎于他人财富的积累和社会地位的占据,这样的父母只会培养出不懂感恩、缺乏奋斗精神的子女。更糟糕的是,好心人因不被感激而感到寒心,这可能导致一个家庭逐渐失去遇到贵人的机会。父母和子女将所有人都视为恶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愿意伸出援手的贵人。他们的命运因此不断下滑,一次又一次地被社会排斥。
04长期的贫困生活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有限,导致子女缺乏竞争力在贫困家庭中,父母往往将教育视为一种奢侈的支出。他们认为,与其花钱让孩子上学,不如让他们早点工作,为家庭带来实际的收入。因此,这些孩子往往只能接受基础的教育,甚至早早辍学。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他们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在现代社会,知识和技能是获得高薪工作的关键,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因为教育的不足而失去了这些机会。
此外,由于父母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他们很难为子女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职业规划。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往往只能模仿父母的生活方式,重复着同样的贫困循环。他们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认为读书无用,从而早早地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发展。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很难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可能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最终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消极的心态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潜力和可能性,使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难以摆脱贫困的束缚,成为所谓的“穷二代”。
写在最后:对于那些仅能培养出经济条件较差后代的父母,子女应当如何应对呢?有一句至理名言:“当你发现父母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时,他们的话不必全听,而是要走自己的路。”尽快脱离原生家庭的束缚,你将能够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既然出生决定了起跑线,那么通过努力学习,深思熟虑未来几十年的规划,观察社会的运作,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推进个人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们可能起步较晚,但只要坚持不懈,目标终将可达成。有时候,成为大家庭中首位成功致富的人,也是一种难得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