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朝鲜半岛上打起了仗。
这仗,不光是中国和美国在打,还有好些国家都卷了进来。
其中,有个国家叫埃塞俄比亚。
离中国老远,在非洲那头。
这国家跟咱们八竿子打不着,过去也没什么过节。
可它偏偏就参与了这场仗,这究竟是为什么?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大变化。
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强国元气大伤,美国却趁机崛起,成了新的“老大”。
它的野心不只是欧洲,还把目光投向了非洲。
在美国的如意算盘里,埃塞俄比亚成了它进军非洲的第一站。
美国人打的主意很简单,就是用钱开路。
他们给埃塞俄比亚,送去了一大笔军事援助。
整整一亿五千万美元!
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足以让一个穷国眼红心跳。
埃塞俄比亚拿到这笔钱,如同饥渴的人得到了甘霖。
赶紧添置了不少新式武器,军队的样子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美国还派来一大批军事顾问,手把手地教埃塞俄比亚人怎么用这些武器。
没多久,埃塞俄比亚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在非洲可以说是数一数二了。
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美国人很快就露出了真面目,他们要在埃塞俄比亚建军事基地。
这哪是商量,分明是命令。
当时的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虽然心里不痛快,可也只能点头答应。
他明白,这是美国人给的好处要还的债。
就这样,埃塞俄比亚成了美国控制非洲的一个前哨站。
美国人的手伸得很长,借着埃塞俄比亚的地盘。
他们的势力,开始向非洲大陆深处蔓延。
埃塞俄比亚是得到了些好处,可也落入了别人的掌控之中。
这种事在国际上常有发生,大国总是想方设法拉拢小国。
小国呢,有时候也会为了眼前利益,不得不低头。
强国和弱国之间的较量,从来就不是公平的。
这种现象,在今天的世界上仍然存在,值得我们深思。
千里迢迢来打仗,结果就干这些琐事?抗美援朝打响后。
远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也掺和进来了。
美国人三言两语,就把埃塞俄比亚的皇帝塞拉西给说动了,决定派兵去朝鲜打仗。
那会儿,埃塞俄比亚刚摆脱意大利人的统治没多久,正想在世界上站稳脚跟。
他们的皇帝叫海尔·塞拉西,想让西方国家高看一眼。
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来拉他们入伙,埃塞俄比亚觉得这是个机会,就答应了。
埃塞俄比亚派来的兵不多。
可就这么点人,横跨千山万水来到了朝鲜。
那会儿埃塞俄比亚的军队也不算小。
总共有四万多人。
陆军三万九千人,海军一千五百人,空军二千二百五十人,还有四十八架战斗机。
塞拉西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从陆军里面挑了一千一百五十三名精兵强将,组成了一个营。
这些人可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手。
可是从非洲到朝鲜,路途遥远,这支部队东奔西走。
整整折腾了大半年,到1951年7月,才到了朝鲜战场。
等他们到了,仗都打了一年多了。
让埃塞俄比亚人没想到的是,他们来了之后,美军并没有把他们派到前线去。
相反,美军让他们在后方干些维持交通秩序、对付游击队之类的活儿。
这可把埃塞俄比亚的官兵们,给憋坏了。
咱们可是精锐部队啊,千里迢迢来打仗,结果就干这些琐事?
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于是他们多次向美军请战,要求上前线去跟志愿军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可美国指挥官,心里明镜似的。
志愿军的厉害他们可是领教过的。
连美军这样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部队都吃了不少苦头。
更何况是,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埃塞俄比亚兵呢?
战争从来就不是儿戏1952年深秋,朝鲜战场上爆发了上甘岭战役。
战役打响前,美军第八集团军的大头目范弗里特,可是信心十足。
他拍着胸脯说,拿下上甘岭,不过是几天的事儿。
伤亡?
顶多二百来人。
这话说得,简直是在看不起中国志愿军。
可惜啊,范弗里特这回是踢到铁板了。
志愿军的战士们,像是钉子一样钉在上甘岭的阵地上。
任凭美军如何猛攻,就是纹丝不动。
美军打了十多天,死伤可不是二百人那么简单,而是成千上千。
更要命的是,志愿军的夜战本领高强,把美军打得晕头转向,连晚上睡觉都做噩梦。
眼看着伤亡越来越大,美军的底气也跟着泄了。
他们悄悄地往后缩,把南朝鲜军队和埃塞俄比亚营推到了前头。
这一下,埃塞俄比亚的兵可来劲了。
要知道,这些非洲小伙子来朝鲜都一年多了,一直在后头闲着。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上前线的机会,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
他们心里想,这下可以大显身手了,立功受奖指日可待。
可是啊,这些埃塞俄比亚兵哪里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考验。
上甘岭的战火可不是闹着玩的,连美军这样的劲旅都吃了大亏,更何况是他们这些缺乏实战经验的新手。
战争从来就不是儿戏。
埃塞俄比亚的兵们,满心欢喜地冲向前线。
哪知道,等着他们的是一场恶战。
美军的炮火刚停,这一千多埃塞俄比亚精兵就迫不及待地冲了上去。
他们心里想着,这下可要好好露一手。
可他们还没挨到志愿军的阵地跟前,就傻眼了。
志愿军的喀秋莎火箭炮突然开火了,密集的炮弹像是下雨一样砸了过来。
这下,可把埃塞俄比亚兵给打懵了。
一眨眼的功夫,就倒下了六百多人。
要不是营长机灵,赶紧带着剩下的人跑路,恐怕整个营都要交代在那儿。
这一仗打得,可把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给吓坏了。
他后悔得直拍大腿,心想自己怎么就稀里糊涂地掺和进这场仗里来了。
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不过,世事难料。
谁能想到,到了六十年代,中国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关系竟然开始解冻了。
互利共赢才是正道这里头,还有个有意思的小插曲。
1963年年底,周总理带着外交团队出了趟远门。
跑了整整14个国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
等他从埃及的开罗访问完,准备回国的时候,埃塞俄比亚突然派人递来了橄榄枝。
你猜,是谁提出要请周总理来访问的?
正是,当年下令派兵参加朝鲜战争的海尔·塞拉西皇帝。
1971年,在那场关乎中国命运的联合国表决中,埃塞俄比亚毫不犹豫地投下了赞成票。
这一票的分量可不轻。
它帮助中国重新回到了联合国的大家庭,恢复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再往后看,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是越来越亲密了。
中国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开始帮埃塞俄比亚建设。
公路、兽医站、发电站、水利工程。
这一个个项目,可都是实打实的民生工程,总共三十个之多。
这哪里是普通的外交关系,简直就是亲兄弟一般。
有意思的是,埃塞俄比亚也没少给中国好处。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吃的芝麻,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埃塞俄比亚进口的。
仔细想想,中国和埃塞俄比亚其实挺像的。
都是老国家,都吃过帝国主义的苦头。
可战争就是这样,把本该是朋友的人变成了敌人。
从战场上的敌人,到联合国的盟友,再到经济上的合作伙伴。
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变化,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国际关系教科书。
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才是正道。
看看中国援建的那些项目,再看看埃塞俄比亚的芝麻。
这哪里是什么大国小国之分,分明就是平等互利的好伙伴。
这样的关系,才是真正能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