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遗憾的一次“玄武门之变”,离成功就差一点了

学典历史 2025-01-09 23:16:28

大唐,是继汉朝之后又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它虽沿袭了汉家制度,但并未全部落实,尤其在皇位传承问题上,显得格外独树一帜;翻遍整个大唐历史,几乎都找不出嫡长子继承大统的皇帝,而始作俑者正是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太子李建成的皇位,而后一手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的上位之路充满了血腥。在李世民之后,“玄武门之变”的惨剧还在不断上演,而“无嫡长子继承”的魔咒始终贯穿着整个大唐。

唐朝国祚289年,期间总共爆发了四次“玄武门之变”,地点都在玄武门;除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与唐隆政变成功之外,还有一次竟失败了。

这次发动兵变的人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三子——太子李重俊,他离成功就差一点了,堪称大唐最遗憾的一次“玄武门之变”,史称“景龙政变”;要弄清楚其中原委,还得从李显被贬房陵开始说起。

公元684年,登基55天的唐中宗李显被其母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并将其贬到房陵(今湖北房县),而后她改立李显之弟睿宗李旦为帝,开始临朝称制。

公元698年,此时距武则天登基已过去了8年,对于储位的人选,女皇则是更看重侄子武三思;在宰相狄仁杰的斡旋之下,李显才再次被立为皇太子。

李显在房陵度过了15个春秋,只有妻子韦氏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就在被贬途中,韦氏还生下了一个小女儿,因条件艰苦,他便将自己的衣服解下并包裹在女儿身上,取名为李裹儿(中宗复位后被封为安乐公主)。

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李显看在眼中,痛在心里;复位之后的他决定补偿韦后与安乐公主二人,对她们的所作所为不加限制,以至于她们的权力欲望开始变得愈发膨胀,都想成为未来的女皇。

李显二次登基之后,三子李重俊被册立为了太子;他之所以成为储君,是因为他的大哥李重润私下议论武则天的两位男宠张宗昌与张易之,因此被杖杀,而二哥李重福遭韦后诬陷,被贬往外地。

按理来说,太子李重俊本来可以在其父李显驾崩之后顺利继位,然而他非韦后所生,因此遭到了韦后、安乐公主与外戚大臣武三思的排挤打压。

不仅如此,安乐公主不仅多次凌辱太子李重俊,甚至公然请求中宗李显立她为皇太女。

三思子崇训尚安乐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或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重俊不胜忿恨。——《旧唐书·高宗中宗诸子列传》

或许李显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这母子二人身上,因此对李重俊漠不关心;自感朝不保夕且忍无可忍的李重俊悍然发动兵变。

公元707年,李重俊联合左羽林将军李多祚等人假传圣旨,并调动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冲入武三思府邸,并杀了他与其子武崇训,然后斩关入宫,搜捕韦后等人;最终,韦后携中宗登上了玄武门城楼。

如果李重俊立刻率军冲杀,那么他将会成为下一任大唐天子,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他果断放弃了进攻。

或许在李重俊的肃清计划之中,只为除掉韦后、安乐公主等人,但不曾想,李显却在其中。无奈的李重俊只能率部逃往钟南山,当晚便被左右所杀;大好时机就这样给错过了。

俄而多祚等兵至,欲突玄武门楼,宿卫者拒之;不得进。——《旧唐书·高宗中宗诸子列传》

事后,昏庸的唐中宗李显竟命人将李重俊的首级斩下,献于太庙,祭奠武三思父子;当唐睿宗李旦再次复位后,追复李重俊的太子名位,赐谥号“节愍”。

李重俊发动叛乱,并不完全出于权力欲望,更多的是为了自保;他原本可以将韦后等人一网打尽,并亲手结束女主乱政的局面,然而他的优柔寡断,最终令自己坠入万丈深渊。

倘若他能像秦王李世民那样杀伐果断,那么重振朝纲,再创太平盛世的愿望皆可实现。

重振大唐的心愿,只能交给后继者了;而李重俊的堂弟,也就是后来继位的唐玄宗李隆基,他即将亲手诛灭韦后,并带领大唐王朝开启一个万邦来朝与四夷宾服的顶峰盛世。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