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请一宰相吃饭,故意没准备筷子,宰相吃完后:此人留不得

冰香阅览娱乐 2025-01-14 12:26:40

一代忠臣周亚夫,一生为汉朝开疆扩土,平定“七国之乱”,声名赫赫,却在晚年因汉景帝的一场宴会,注定了无法挽回的悲惨命运。

汉景帝当年为何会得出“此人留不得”的结论?周亚夫的下场又有多悲惨?

只能说,这段故事中的每一环都隐藏着微妙的权力博弈与人性较量,当刚正不阿与忠贞不屈成为帝王心术的猜忌对象,悲剧的发生一定是时间问题。

将星崛起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元勋周勃的次子,年少时并没有沉溺于锦衣玉食之中,相反,此人性格严谨、不喜浮华,同龄人还在庭院嬉戏时,他已埋首于兵书之中。

当年,周勃常看到周亚夫挑灯夜读,脸上总会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这个孩子将来,或许能走得更远。”

不过,那个时代有着严格的长幼秩序,周勃的爵位理应由长子周胜之继承,自然轮不到身为次子的周亚夫。

这一点,周亚夫心知肚明,也始终没将封侯拜将放在心头,反而能够将心思埋藏于书卷之中,希望日后自己在任职地方官时,多为百姓尽些力、为父亲分些忧。

相传,他年轻时曾偶遇过一位声名远扬的相面师,还是一位满头银发、眼神炯炯的老妇人,预言命运百无一失,随即将老人家请到署中详谈。

当时,老妇人盯着周亚夫的面庞许久不语,表情逐渐变得凝重,让周亚夫一度忍不住问道。

“您到底看出了什么?”

“三年后,你将继承侯爵之位,八年后,你会官拜丞相,权倾朝野,但……”

“但什么?”

“九年后,你会因饥而亡。”

此言一出,周亚夫脸上的轻蔑表情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取代,还让他瞬间大笑起来。

“我身居高位,爵禄加身,又将统领军队,怎会落得饿死的下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老妇人并未辩解,只是微微摇头,补充了一句。

“命由天定,信与不信,全由大人自己,若您有暇,可照镜看看自己的嘴纹。”

老妇人离开后,周亚夫实则并未将其预言放在心上,毕竟,长兄身体康健,很早就被父亲确定为爵位继承人,奈何世事无常。

三年后,周胜之因犯下重罪被废爵,汉文帝念及周勃的开国之功,下令从他的其他子嗣中择优承爵,就这样,周亚夫凭借沉稳和才干脱颖而出,接过了长兄失去的爵位。

得知这一消息时,他感到意外还有些不安,不禁想起老妇人说过的命定之语,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攀上心头。

继承爵位后,周亚夫为了证明自己变得更加勤勉,亲自巡视领地,确保赋税合理,百姓安居乐业,每当遇到荒年,他还会命令官员减免田税,并亲自走访受灾地区,慰问百姓。

这样的政绩渐渐传到了朝廷,汉文帝开始对这个年轻的侯爵刮目相看,直到亲自验证了他的军事才能,对周亚夫也变得愈加信任,还将京城的防卫任务交给了他。

当老妇人的预言再度浮现在脑海中,他告诉自己,命运虽不可知,但决定未来的,还是自己的行动,然而,他未曾想到,命运的齿轮已悄然转动,正将他引向那无法逃脱的终点。

功高盖主

汉景帝即位之初,西汉表面上看似稳固,实际上却暗藏危机,汉初采取的“郡国并行制”让宗室王侯在各自的封地中成为“土皇帝”,促使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削藩。

这是一次注定充满风险的豪赌,景帝深知削藩之难,就在他举棋不定时,晁错的激进政策点燃了吴王的怒火,前有失子之痛,如今削藩政策又落到他头上,无疑成了最好的造反借口。

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楚、赵、胶西等六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造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景帝心知肚明,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政变。

为了平息叛乱,景帝忍痛做了一个的决定——处死晁错,以此向七国表明自己的立场,消息传到吴王耳中时,他只是冷笑道。

“不过是个替罪羊罢了。”

就在长安风雨飘摇之际,周亚夫临危受命,出任太尉,统领大军平叛。

接到任命时,他没有大肆宣扬,只是简单收拾行装,带领亲信军士迅速出发,如此沉稳与干练,注定会在这场乱局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

七国叛乱虽然声势浩大,各国之间看似联合,实则心存芥蒂,周亚夫制定了一套以时间换胜利的策略,没有急于与叛军正面对抗,而是派重兵切断粮道,让敌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短短三个月内,周亚夫不仅迫使吴王弹尽粮绝,还在敌军士气最低迷之时,突然发起猛烈攻势,一举歼灭叛军主力。

叛乱平定的那天,长安百姓焚香祭拜,感念周亚夫拯救了江山社稷,然而,这场胜利背后,却埋下了权力的裂痕。

因为耿直的性格、刚硬的脾气,他时常和汉景帝在朝堂上发生冲撞,让这位皇帝逐渐对他心生嫌隙,尤其在废立太子一事上,他的一番直言惹恼了皇帝。

汉景帝原本按照传统立长子刘荣为太子,随着栗姬失宠,景帝逐渐倾向于改立宠妃王皇后所生的幼子刘彻为太子,周亚夫对此事的态度却如刀锋般冷硬,一度劝谏道。

“自古以来,嫡长子为太子是祖宗之法,轻易废长立幼,必生祸乱,国本不稳。”

不久之后,又一件事加剧了汉景帝对周亚夫的猜疑,当时,几位匈奴降将投降汉朝,景帝出于政治考虑,打算给他们封侯,以示恩德,周亚夫对此在朝堂上严肃直言。

“这些人原是匈奴的将领,背叛了自己的国家,投降了汉朝,如此薄情寡义之人,怎能轻易授予爵位,如果今日封侯,岂不是告诉天下,背叛本国也能换取荣华富贵?”

汉景帝开始对周亚夫起了防备之心,他的存在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让景帝觉得自己的皇权光辉遭到遮挡,也就更加想要彻底看清这位臣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之后的一次宫宴上,景帝与群臣相聚一堂,周亚夫被安排在了最靠近皇帝的位置,落座后才发现,桌前摆满了佳肴美酒,唯独没有筷子,他顿时一愣,第一反应便觉得这是有意为之。

但他并未立刻发作,目光平静地扫过四周,其他大臣的面前,摆放的餐具无一缺失,而他这一桌,缺少筷子却显得格外刺眼。

汉景帝在一旁观察着周亚夫的反应,他想知道,这位素来刚直的丞相,是否会借此机会低头,向自己展现谦卑与顺服。

片刻之后,周亚夫终于开口,要求身旁的太监拿一双筷子来,太监闻言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在场众人顿时安静了下来,没有一个人敢吭声。

他抬头看向高坐在首位的景帝,一边缓缓品酌,一边目光悠然地注视着他,似乎对眼前的一切毫不知情,这一刻,周亚夫彻底明白了,这不是下人疏忽,而是景帝故意为之。

面对这样的羞辱,周亚夫本可以选择妥协,只需低头向景帝请示,说一句“臣不敢劳烦,请陛下恩赐筷子”,便可平息眼下的局面,然而,他没有这么做。

作为一位自尊心极强的人,他认为自己身为一朝丞相,为朝廷立下赫赫功勋,理应得到基本的尊重,眼下这种试探和刁难,无异于在践踏他的尊严。

最终,周亚夫站起身朝景帝行了一礼,随后摘下官帽重重地放在桌上,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宴席,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殿门之外时,景帝收回了目光,淡淡地说道

“此人刚硬如石,目中无人,朕若驾崩,他如何辅佐少主,如此不懂变通,实在留不得了。”

这句轻描淡写的评价,像是一道宣判,注定了周亚夫的悲剧结局。

忠臣陨落

从那场“筷子之宴”起,周亚夫的地位和处境就急转直下,朝堂上曾经依附于他的官员逐渐疏远,甚至有些人开始投靠其他势力,汉景帝一步步收回了他的权力,将其架空。

对于曾经威震朝野的丞相来说,这样的落寞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凌迟。

周亚夫是聪明人,早就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却始终不愿妥协,他认为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无愧于国家,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依旧兢兢业业地履行着宰相的职责。

可惜,他的刚直与不屈,不仅未能赢得帝王的信任,景帝知道自己可以依赖周亚夫解决一场叛乱,却无法容忍这样一个在朝堂上不懂屈服的大臣始终待在自己身边。

直到有一天,周亚夫的儿子周党因管理家族事务,在私宅中储备了一批陪葬用的甲盾,按照周亚夫的想法,这些甲盾日后会放入他的墓穴中,以示一生戎马为国。

就是这件再普通不过的家族事务却被渲染成了惊天阴谋,有人向汉景帝密奏,说周亚夫秘密储备兵器,意图谋反。

汉景帝收到奏章后心情复杂,他清楚周亚夫并无反叛之心,可这份奏章提供了一个将周亚夫从权力中心彻底剥离的机会,他索性顺水推舟,下令彻查周亚夫。

接到圣旨时,周亚夫并未感到惊讶,他知道,“筷子之宴”发生后,自己的命运早已被注定,冷冷地对身边人说了一句。

“他们早就想要我的命了,今日不过是找了个借口罢了。”

在廷尉府,周亚夫的刚硬性格再次显现,他严正声明,甲盾只是为自己准备的陪葬物,与谋反毫无关联。

“我平定七国之乱,满门忠义,今日竟被诬以谋反之罪,这便是为国效力的下场吗?”

然而,真相已不再重要,最终,朝廷以“疑似谋反”为由,将周亚夫定罪,关押在大牢之中,周亚夫知道自己已无生路,终究败给了朝堂上的猜忌与人心。

此后,他绝食整整五天,最终吐血而亡,一个为汉室鞠躬尽瘁、历经千难万险的功臣,就这样悲惨离世。

后来,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忠臣,常常提起他的故事,并用“过刚易折”来警示后人,周亚夫的死,既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也是一场历史的悲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