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概览:
淮河流域水系分布图
淮河,这条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河流,源自河南省桐柏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自西向东奔腾不息,横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全长达约1000公里,其流域之广,覆盖了辽阔的27万平方公里土地。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尽管规模如此宏大,淮河却历经数百年沧桑,未曾拥有过一个天然的入海口,这一独特现象更添其神秘与复杂之感。
淮河入海水道:
淮河入海水道,蜿蜒于江苏省淮安市与盐城市之间,自西而东,起点于宏伟的洪泽湖二河闸,穿越淮安市的清浦区与淮安区,再延展至盐城市的阜宁、滨海与射阳县,以及广袤的江苏省淮海农场,最终于滨海县的扁担港悠然汇入黄海。这条水道全长达162.3千米,与著名的苏北灌溉总渠并肩而行,共同绘就了江苏大地的水利画卷。1952年,中国的劳动人民在平地挖开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全长168千米的苏北灌溉总渠建成,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东至扁担港口入海。
防洪300年一遇,一水入江,四流归海
1998年
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开工,旨在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
2003年
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主体完成,形成“一水入江,四流归海”格局,全长162.3千米,包含五大枢纽。
淮安枢纽作为第二级枢纽,采用上槽下洞结构,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成为亚洲同类工程之最。
2022年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总投资约439亿元,以进一步提升淮河防洪能力。
2022年至今(按项目进展)
淮安枢纽项目作为二期工程关键部分,计划新建30孔立交地涵,行洪能力提升至7000立方米每秒。
项目分三阶段实施,包括临时导航明渠建设、枢纽主体施工及工程扫尾。
面临京杭大运河高货运量、新老地涵间分流岛设计、水位差大等挑战。
采用工厂化施工、BIM技术、北斗定位、无人机监测等先进技术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
截至当前,已完成部分航道开挖、钢板桩围堰施工及跨导航明渠人行钢便桥下部结构,计划于2028年4月整体完工。
淮河入海水道入海闸门
1950年:淮河水灾严重,毛泽东主席批示加速治淮工作。随后,《淮河入海水道查勘报告》出炉,提出入海水道方案。政务院决定开辟入海水道,但因资料不足,改挖苏北灌溉总渠,并持续研究入海水道。
1953年:苏北灌溉总渠竣工,成为淮河排涝新通道。
1990年代:
1991年:江淮大水,苏北受创严重,国务院定调“九五”建设入海水道。
淮河“一水入江,四流归海”示意图。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位置图
淮河入海水道入海口示意图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效果图
工程成就与深远影响
随着该工程的圆满竣工,洪泽湖的防洪能力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足以抵御三百年一遇的洪峰挑战,为淮河中游地区的防洪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这一壮举不仅加速了淮河中游洪水的高效下泄,有效缓解了该区域的防洪压力,更在战略层面上减轻了洪泽湖周边广大滞洪区的负担,特别是减少了总面积达1630平方公里区域的滞洪可能性,从而确保了近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安居乐业,彰显了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
此外,工程还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与区域发展红利。它极大地改善了渠北地区共计17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排涝条件,为农业生产的稳定与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瞩目的是,该工程还为未来淮河出海二级航道的建设铺设了坚实的基石,预示着区域交通与物流将迎来更加便捷高效的新篇章,进一步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协同发展。
治理淮河这个硬骨头是真的难,从大禹治水到现在还在治理,希望工程28年能顺利完成,来对抗雨季恐怖的洪涝。这几年流域内降雨量激增,原来的设计已经明显不足,几年前郑州洪涝后续的洪峰进过下游的周口,安徽均不得不泄洪来应对,这也说明整个流域排水的巨大隐患。
记得一下大暴雨小时候我们沭阳经常被淹,后来水没了,原来如此[呲牙笑]不过鱼也少了
赞淮河全流域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