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李鸿章花费白银10万两,从德国克虏伯购入两门280毫米后膛重炮,装备

历史有小狼 2024-11-23 19:31:37

1893年,李鸿章花费白银10万两,从德国克虏伯购入两门280毫米后膛重炮,装备在厦门胡里山炮台。该炮炮长13米,射角360度,有效射程16000米,堪称十九世纪海岸炮的“炮王”。 在中日战争期间,厦门胡里山炮台扮演了重要的战略角色。这座炮台坐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市,由于其位置的关键性和装备的现代化,成为了防御日军侵略的重要据点。胡里山炮台主要由两门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的280毫米口径巨炮组成,这些大炮当时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岸炮技术。 1893年,清朝政府为加强国防和海防安全,从德国购买了这些先进的武器。胡里山巨炮的射程接近20公里,这使它们能够有效地覆盖厦门及周边水域。这些炮台不仅能够发射穿甲弹,也能发射高爆榴弹,具备了对抗各类海上目标的能力。 胡里山炮台的设计考虑到了全方位防御的需求,除了两门主炮外,还配备了多门副炮和射程较短的快炮,以及必要的升降机设施,确保了弹药和补给的有效运输。此外,炮台周围建有厚重的城墙和地堡,形成了坚固的防御系统。据史料记载,这两门巨炮的购置和安装总花费达到了16万两白银。 然而,对于胡里山炮台在抗日战争中的实际作用,历史上有一些争议。有说法称,这些炮台曾在1937至1938年的日军围攻厦门期间,成功击伤甚至击沉了日本海军的二等驱逐舰“若竹”号。据《图说中国海军史》记载,该舰被击沉在厦门青屿岛以北的海域。 不过,其他史料和回忆录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则有所不同。例如,时任屿仔尾炮台海军文职人员的郑寄云在其回忆录《厦门要塞战前后》中提到,胡里山炮台的炮火击中了“若竹”号,使其丧失战斗力,但并未击沉。他记载:“敌舰'若竹'号舰腰中弹,由'羽风'等两舰夹带着往台湾方向疾逸……该舰右舷倾斜冒烟,似有下沉之势。”这表明“若竹”号虽然受损严重,但最终并未在此次战斗中沉没。 若竹型驱逐舰共有八艘,包括若竹、吴竹、早苗、早蕨、朝颜、夕颜、芙蓉、刈萱。这些舰艇在战争中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任务,最终多数因战争的洗礼而沉没。 1944年3月30日,作为若竹型的首舰,若竹号在帕劳海域执行任务时遭受了空袭,四枚炸弹命中后迅速沉没。这一事件直接反驳了一些关于其被胡里山炮台击沉的传闻。 吴竹号则在1944年12月30日在巴士海峡遭遇美军潜水艇的袭击,同样因鱼雷攻击而沉没。早苗号则早在1943年11月18日在苏拉威西海也因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而告沉。早蕨号的结局则较为特殊,它在1932年12月5日在基隆市北方航行中失踪,后推定为因翻覆事故而沉没。 朝颜号的沉没发生在1945年8月22日,当时舰只在马关海峡六连岛灯塔附近海域触雷后严重受损,终因伤重不治而沉没。夕颜号和芙蓉号分别在1944年和1943年由于美军潜艇的鱼雷攻击而沉没。刈萱号也在1944年5月10日遭到类似的命运。 在若竹型驱逐舰的整体记录中,没有任何一艘证实被炮击直接沉没。这些历史细节不仅呈现了二战时期日本海军在战术和战略层面上的多次失败,同时也揭示了它们如何在与盟军潜艇的激烈对抗中逐一失去战斗力。 进一步回顾若竹号的战斗经历,特别是在1937年9月3日对厦门岛的海军行动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战斗中所承受的重压。日军舰队在厦门港外展开攻势,而中方的胡里山炮台等阵地给予了有力的反击。尽管若竹号及其同伴面临强大的火力,但最终撤退。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