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军师,鼻祖自姜太公起

风言风说事 2025-01-09 16:07:18
军师 “鼻祖” 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商末周初人,堪称中国历史上军师的 “鼻祖”。他半生寒微,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酒,虽生活窘迫,却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施展才华,然而直到 70 岁依然闲居在家,报国无门。

所谓 “是金子总会发光”,姜子牙在渭水之滨垂钓时,遇见了西伯侯姬昌,二人一番交谈后,姬昌认定姜子牙就是太公预言中能助周兴盛的圣人,当即拜其为 “太师”,尊称太公望,姜子牙自此成为周国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他为姬昌出谋划策,推行德政,积善修德,明道行仁,使得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归功于他的谋略。

姬昌去世后,周武王即位,尊姜子牙为 “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面对纣王的暴行,姜子牙力主武王伐纣,他深知纣王虽有七十万大军,但施行暴政,滥杀贤臣和百姓,已引起民愤,四方诸侯也对其心怀不满,商朝统治根基摇摇欲坠。在牧野之战中,姜子牙作为总指挥,运筹帷幄,以五万兵力大破纣王七十万之众,商朝覆灭,周朝建立。

周朝建立后,姜子牙因功被封为齐国国君,定都营丘。初到营丘,他便展现出非凡的果敢与智慧,听闻莱国欲趁其立足未稳抢占此地,姜子牙当机立断,加速行军,赶在莱军之前抵达营丘,并指挥军队成功击退莱国,顺利建立齐国。在齐国,他修明政事,尊重当地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利用滨海优势发展渔业盐业,人民纷纷归附,齐国迅速成为大国。

姜子牙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成就斐然,还留下了《六韬》这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他也因此被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其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为周朝八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军师第一人。

传奇谋臣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人,他出身贫贱却博学多才,与文种相知相识,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二人一同投奔越国,开启了传奇人生。

初到越国,范蠡便展现出非凡谋略。公元前 494 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日夜秣马厉兵欲攻越,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范蠡极力劝阻,他深知越国实力尚弱,此时交战凶多吉少,劝诫勾践 “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但勾践不听,执意出兵,结果在会稽山遭遇惨败。生死存亡之际,范蠡冷静沉稳,劝勾践答应吴国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并主动请求陪同勾践入吴为奴。

在吴三年,范蠡与勾践忍辱负重,他多次巧妙化解危机,动摇夫差恻隐之心。一次,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为其效力,范蠡坦然回应:“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这番话既表忠心,又让夫差看到他的 “卑微”,使吴王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为日后越国翻身埋下伏笔。

回国后,范蠡为勾践制定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的复国大计。在内政上,他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颁布 “生育令”,奖励生育,使越国人口大增;又建议颁 “免谷税令”,减轻农民负担,百姓踊跃种谷,异邦之民趋至。同时,重建都城,迷惑吴国;重视军队训练,组织敢死队,还投夫差所好,进献美女珍宝,消磨其意志。外交上,与齐、楚、晋交好,孤立吴国。

公元前 473 年,越国终于迎来复仇时机,趁夫差北上中原争霸、国力空虚,范蠡果断建议勾践兴兵伐吴,吴军全线崩溃,夫差自杀,越国成功灭吴,勾践成为春秋一霸。此时,范蠡却敏锐察觉到危险,深知勾践 “可与共患难,难与处安”,毅然决定急流勇退,他在给文种的信中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其一同离开,文种未听,最终被勾践赐死,而范蠡则化名鸱夷子皮,泛舟五湖。

范蠡的传奇并未结束,他来到齐国,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凭借卓越商业头脑,很快积累数千万家产。齐王慕其才,邀他出任相国,他喟然叹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不久归还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后来,他迁至陶地,自称陶朱公,利用此地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的优势,再次成为巨富,还将治国治军谋略用于商道,主张 “贵出贱取”“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秉持 “富而行其德”,三次散尽家财周济穷人。

范蠡集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于一身,他辅佐勾践成就霸业,又在商场纵横捭阖,三聚三散,书写了波澜壮阔又充满智慧的一生,被后人尊为 “商圣”“财神”,其传奇故事与深邃思想流传千古,为后世敬仰。

汉初三杰之首张良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汉初三杰” 之首。他出身韩国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曾连任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连任韩国两朝宰相,张良一家侍奉过五代韩王,在韩国地位显赫。

公元前 230 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灭韩,韩国覆灭,张良失去了继承家族荣耀的机会,国仇家恨集于一身,他决心反秦复仇。张良散尽家财,连弟弟死了都顾不上安葬,只为求客刺秦。他找到一位大力士,打造了重达 120 斤的大铁锤,计划在秦始皇巡游途中行刺。公元前 218 年,秦始皇东巡至阳武县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埋伏于此,然而秦始皇为防刺杀,准备了多辆副车,张良误中副车,刺杀失败,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张良被迫更名改姓,逃亡至下邳。

在下邳,张良偶遇黄石公,黄石公故意将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又三次约他见面,张良都准时赴约,黄石公见他隐忍、守信,便授予他《太公兵法》,张良日夜研习,谋略大增。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张良聚众响应,起初欲辅佐韩王成复国,率部在颍川一带与秦军周旋,后结识刘邦。刘邦对张良的谋略十分赏识,张良也深感刘邦有雄图大略,两人惺惺相惜。

公元前 208 年,刘邦与张良合兵一处,一同西进关中。途中,刘邦攻打峣关受阻,张良献计,先派人用重金贿赂峣关守将,再在四周山上多树旗帜,作为疑兵,守将果然动摇,欲与刘邦联合。张良又敏锐察觉秦军士卒未必服从,建议刘邦趁秦军懈怠之机,发动突然袭击,刘邦依计而行,大破秦军,顺利入关。进入咸阳后,刘邦被秦宫的奢华所迷惑,想留宫享乐,樊哙劝谏无果,张良晓以大义:“正是因为秦朝暴虐无道,我们才能至此,若留此享乐,与秦何异?” 刘邦听后幡然醒悟,封存府库,还军霸上,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民心。

然而,刘邦先入关中之举引得项羽大怒,项羽率四十万大军进驻鸿门,欲与刘邦决一死战。刘邦实力远逊于项羽,危在旦夕。张良曾有恩于项羽叔父项伯,项伯得知项羽计划后,连夜赶到刘邦军中,劝张良逃走。张良却将项伯引见给刘邦,刘邦向项伯表明忠心,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回去后,向项羽解释刘邦并无称王之心,劝项羽善待刘邦。

次日,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百余骑赴鸿门宴。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又使项庄舞剑,意图借机刺杀刘邦,项伯见状,拔剑与项庄对舞,护住刘邦。张良见形势危急,寻机出帐招来樊哙,樊哙闯入营帐,一番慷慨陈词,让项羽心生忌惮。刘邦趁机以上厕所为由,在张良、樊哙等人护卫下,抄小路逃回霸上。张良留下稳住项羽,献上礼物,解释刘邦先行离去缘由,项羽未再追究。鸿门宴上,张良凭借智慧与果敢,巧妙周旋,使刘邦得以全身而退,化解了一场灭顶之灾,为刘邦日后争夺天下保留了关键力量。

楚汉相争初期,刘邦在彭城之战惨败,元气大伤,信心受挫,甚至想放弃与项羽争夺天下。关键时刻,张良为刘邦制定全新战略计划,他深知项羽军事才能卓越,正面强攻难以取胜,于是建议刘邦利用矛盾,分化瓦解项羽阵营,拉拢各方势力,联合一切可联合之人。他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彭越、英布三位猛将,力劝刘邦全力支持他们开辟第二战场,牵制项羽兵力。刘邦采纳张良建议,韩信先后平定魏、代、赵、燕等地;英布在淮南发展迅速,多次侵扰项羽后方;彭越在梁地游击作战,截断项羽粮道,使项羽腹背受敌,疲于奔命,逐渐扭转楚汉战争局势。

公元前 203 年,楚汉在固陵对峙,刘邦按约定与韩信、彭越合击项羽,然而二人未如期发兵,刘邦大败。张良洞察韩、彭心思,献计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扩大封地至楚地,满足其衣锦还乡愿望;封彭越为魏王,给予实际领地,让他们为自身利益参战。刘邦依计行事,韩、彭二人立即进兵,与刘邦会师垓下,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垓下之战,汉军 “四面楚歌”,楚军军心大乱,项羽突围后自刎乌江,楚汉相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汉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深知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的道理,加之身体欠佳,便逐渐淡出朝堂,潜心修道。他虽远离政治中心,但在刘邦铲除异姓王等关键决策时,仍适时出谋划策,为汉初稳定贡献智慧。

张良一生为刘邦出谋划策,决胜千里,助其成就霸业,又能审时度势,功成身退,其谋略、智慧与处世之道备受后世推崇,被誉为 “谋圣”,为后世军师树立了典范。

蜀汉名相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中国历史上智慧的象征,其传奇一生为后世传颂。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去世后,他隐居隆中,晴耕雨读,却心怀天下,常自比管仲、乐毅,与徐庶、崔州平等名士交游,遍览经史子集,洞察天下大势,虽隐居乡野,却声名远扬。

公元 207 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感其诚意,为他剖析天下局势,提出 “隆中对”: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地势险要,民心归附,可与之联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建议刘备先取荆州为立足之地,再西进夺取益州,建立基业,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待天下有变,便可两路出兵,北伐中原,兴复汉室。“隆中对” 为刘备集团指明方向,成为此后数十年发展的战略蓝图。

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刘表次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败退至夏口,形势危急。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东吴,欲联孙抗曹。面对东吴群儒的质疑与刁难,他舌战群儒,凭借卓越口才与深刻见解,逐一驳斥,令众人折服;又智激周瑜,巧用曹操欲夺二乔之计,激起周瑜抗曹决心;后与周瑜共同制定火攻曹军的策略。时值隆冬,盛行西北风,火攻易伤自身,众人为此忧心,诸葛亮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观测天象、推算节气,预测将有东南风出现,他巧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曹军大败而归,孙刘联军以弱胜强,奠定三国鼎立基础,此役尽显其超凡智谋与对天文气象的精通。

赤壁之战后,刘备依诸葛亮 “隆中对” 战略,占据荆州南部四郡,又西进益州。诸葛亮坐镇荆州,为前线提供充足兵源粮草,保障刘备军事行动顺利进行。刘备夺取益州后,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入川支援,攻克白帝、江州等地,与刘备会师成都,益州平定。此后,诸葛亮助刘备击败曹操,夺得汉中,刘备进位汉中王,蜀汉政权达到鼎盛。

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总理朝政。他勤勉治国,严明法纪,制定《蜀科》,抑制益州豪强势力,赏罚分明,使蜀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重视经济发展,兴修水利,推行屯田,鼓励耕织,促进蜀锦生产,蜀锦畅销,为蜀汉带来丰厚财政收入;注重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任用贤能,蒋琬、费祎、姜维等人才脱颖而出,为蜀汉政权注入活力。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挑起辅佐后主刘禅、复兴汉室重担。当时蜀汉内忧外患,南中地区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趁机叛乱,诸葛亮为稳定后方,决定南征。他采用马谡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策略,对孟获七擒七纵。孟获每战必败,却屡获释放,终被诸葛亮仁德与智慧折服,心悦诚服地归降,南中地区重归蜀汉版图,为北伐解除后顾之忧,也彰显诸葛亮以德服人、化敌为友的政治智慧。

为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抱负,诸葛亮自公元 228 年起,五次北伐中原,史称 “六出祁山”。虽因蜀汉国力弱小、粮草不济等因素未能成功,但他以弱攻强,展现非凡军事才能。北伐中,他发明木牛流马,解决粮草运输难题;摆下八卦阵,令魏军惊叹;又善用谋略,声东击西、以逸待劳,打得魏军措手不及。他还收服姜维,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为蜀汉培养军事接班人。

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全部心血倾注于蜀汉。他事必躬亲,无论政务、军事皆亲自过问处理,以致积劳成疾。公元 234 年,他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病逝军中,享年五十四岁。临终前,他安排撤军事宜,确保蜀军安全退回,还举荐蒋琬、费祎接替自己,延续蜀汉政权。

诸葛亮的智慧、忠诚与高尚品德,为后世敬仰。他的诸多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经《三国演义》渲染,家喻户晓;其《出师表》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尽显忠臣良相的拳拳之心;他的治国方略、军事思想,为后世军事家、政治家研究借鉴。千百年过去,武侯祠香火不断,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千古名相,其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成为智慧与忠诚的永恒象征。

前秦 “赛诸葛” 王猛

王猛,字景略,青州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是前秦宣昭帝苻坚的重要辅佐之臣,被后人誉为 “功盖孔明第一人”。他出身贫寒,幼年时为躲避战乱,随家人颠沛流离,辗转多地,最终定居魏郡。尽管生活困苦,王猛却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对兵书、经史子集等如饥似渴,常于市井喧嚣中静心研读,积累了深厚学识,还练就了敏锐洞察世事的眼力,坚信自己终能遇明主、展宏图。

东晋永和十年(公元 354 年),桓温北伐驻军灞上,王猛身着粗布麻衣求见。面对桓温,王猛毫无惧色,一面捉虱,一面纵论天下大势,精准剖析时局,直言桓温北伐的真实目的并非解救百姓、收复失地,而是为个人捞取政治资本,令桓温对其刮目相看,欲邀他南下相助,王猛却深知桓温野心,拒绝了邀请,继续隐居等待真正的明主。

不久,王猛遇到了苻坚,二人一见如故。当时前秦内部矛盾重重,苻坚欲铲除暴君苻生,王猛全力支持并出谋划策,助苻坚成功政变,登上皇位。苻坚对王猛信任有加,委以重任,一年之内多次升迁,让他权倾朝野。

王猛治国有方,堪称全才。政治上,他兼任京兆尹时,不惧权贵,严惩不法豪强,如光禄大夫强德仰仗太后之势为祸一方,王猛果断将其捕杀,陈尸街头,震慑四方,迅速扭转官场风气,实现政令畅通;他推行荐举赏罚制度与官吏考核新标准,打破士族垄断,唯才是举,让有能之士得以施展才华,官场面貌焕然一新。经济上,他重视农业,征调贵族仆役三万余人兴修水利,疏通沟渠,灌溉农田,同时招揽流民,鼓励农耕,还与苻坚带头示范,亲耕亲蚕,前秦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关陇地区重现繁荣,“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便是当时盛景写照。文化教育方面,他大力提倡儒学,恢复太学及各级地方学校,强制公卿子弟入学,苻坚每月亲临太学考问诸生,学术氛围浓厚,提升了国民文化素养。

王猛军事才能同样卓越,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公元 366 年起,他多次率军出征,先与诸将讨伐敛岐、救援李俨,击败前凉,稳定西部边境;又平定苻柳等前秦宗室叛乱,消除内部隐患,为东进灭燕奠定基础。建元六年(公元 370 年),他亲率六万大军征讨前燕,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制定巧妙战略,兵分两路,一路攻壶关,一路打晋阳,所过之处燕军望风而降。在潞川与慕容评四十万大军对峙时,王猛巧用奇兵,派邓羌等猛将冲锋陷阵,邓羌虽战前索要官职,王猛为顾全大局应允,邓羌等人如猛虎下山,直捣燕军,秦军大获全胜,斩首俘获无数,以少胜多灭掉前燕,基本统一北方。

然而,常年劳累让王猛积劳成疾,公元 375 年,他病重离世,年仅五十一岁。临终前,他告诫苻坚:东晋乃华夏正统,不可轻易攻打;鲜卑、羌虏等外族势力心怀不轨,应逐步铲除,以保社稷安稳。但苻坚未完全听从,执意伐晋,最终在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元气大伤,迅速走向衰落。

王猛一生辅佐苻坚,内政治国安民,外统兵克敌制胜,以非凡才智与果敢决断助力前秦崛起,统一北方,其功绩彪炳史册。虽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但其传奇经历与卓越才能,为后世敬仰,成为乱世中治国安邦的楷模,名垂千古。

大明开国智囊刘伯温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被朱元璋赞誉为 “吾之子房”,民间素有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之说,其智谋卓绝,为明朝的建立与稳固立下不朽功勋。

刘伯温自幼聪慧过人,天赋异禀,读书过目不忘,12 岁便考中秀才,在家乡有神童之誉。他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兵法韬略均有深入钻研,心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然而,生逢元末乱世,朝廷腐败,仕途坎坷,刘伯温虽进士及第,却难以施展才华,多次辞官归隐。

至正二十年(1360 年),朱元璋听闻刘伯温大名,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般将其请至应天(今南京),奉为军师。刘伯温感激朱元璋知遇之恩,自此倾心辅佐,为其出谋划策,开启传奇征程。当时,天下局势混乱,朱元璋虽拥兵自重,但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皆势力强大,对朱元璋形成夹击之势,且元廷仍妄图剿灭各路义军,局势危如累卵。

刘伯温审时度势,为朱元璋制定 “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之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 的战略方针。他深知陈友谅野心勃勃、兵力强盛却骄傲自大,张士诚则偏安一隅、贪图享乐,故力劝朱元璋集中兵力,先破陈友谅这个最危险的敌人。在著名的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战船高大坚固,装备精良,朱元璋军队初战受挫,心生怯意。刘伯温冷静分析,洞察陈友谅战船虽大却不利进退、首尾难顾的弱点,建议朱元璋采用火攻战术,又巧借东北风,命敢死队驾驶装满易燃物的小船冲击敌阵,一时间,湖面火光冲天,陈友谅大军陷入混乱,朱元璋军乘胜追击,扭转战局,此役成为朱元璋统一江南的关键转折点。

刘伯温不仅谋略出众,还精通天文气象。据说,他能观星象、测风云,预知吉凶祸福,常借此为朱元璋提供决策依据,助其趋利避害。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峙时,刘伯温夜观天象,算出近期将有暴雨,便建议朱元璋提前准备,待暴雨倾盆,江水上涨,朱元璋引江水淹陈友谅军营,致其军心大乱,不战自溃。

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并未居功自傲,而是继续为国家稳定与发展殚精竭虑。他参与制定律法,完善制度,使明朝统治秩序迅速建立;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饱经战乱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重视人才选拔,为朝廷举荐贤能,充实官员队伍。

刘伯温性格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因此得罪不少权贵。他深知朱元璋猜忌多疑,晚年为避祸主动辞官归乡,仍难逃脱政治漩涡。洪武八年(1375 年),刘伯温病重,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探视,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不久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令人扼腕叹息。

刘伯温一生传奇,其智谋、才华与忠诚为后世敬仰。他著有《郁离子》《百战奇略》等,蕴含深刻政治、军事智慧;所撰《烧饼歌》更是神乎其神,预言后世数百年大事,虽不乏后人附会,但足见其在世人心中近乎 “神算” 的地位。他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奠定明朝两百多年根基,堪称一代军师楷模,其名字与诸多传奇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为中华民族智慧宝库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高僧、诗人,也是 “靖难之役” 的关键策划者,被后人称为 “黑衣宰相”。

他出身医学世家,却志不在此,14 岁时剃度出家,法号道衍。此后,他师从径山寺愚庵智及进修禅学,又与灵应观道士席应真结为忘年交,学习阴阳术数,还因喜好诗文,与王宾、高启等诗文名家交情深厚,得以精通儒、道、佛乃至兵法等诸多学问,涉猎广泛,为日后成就大业奠定深厚基础。

洪武十五年(1382 年),马皇后去世,诸王奏请选取名僧为其诵经祈福,朱元璋亲选姚广孝住持北平庆寿寺,并让他跟从燕王朱棣。自此,姚广孝与朱棣结缘,常出入燕王府,二人密谈内容多涉及 “靖难” 夺位大计。

建文帝继位后推行削藩之策,朱棣深感危机,姚广孝多次鼓动劝说,坚定其起兵决心。朱棣犹豫民心所向时,姚广孝称 “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还找来相士袁珙、卜者金忠,让朱棣坚信自身天命所归。起兵前夕,姚广孝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为起兵扫除障碍;又在燕王府地下建造隔声暗室,地上蓄养家禽掩盖动静,于后院练兵、地下暗室铸造兵器,筹备战事。

靖难之役爆发,姚广孝留守北平,辅佐世子朱高炽。李景隆围困北平时,他率一万多兵士坚守,以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击退十万敌军。朱棣作战受阻、久攻济南不下时,姚广孝建议放弃纠缠城池,直取南京,朱棣依计而行,最终渡江夺取京师,登上皇位。

朱棣称帝后,姚广孝屡获提拔赏赐,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太子少师等职。他上朝时着官服,退朝后换僧衣,清心寡欲,不贪恋荣华富贵,还将皇帝赏赐财物散给族人和乡亲。同时,他负责迁都事宜,规划北京城布局;受命监修《明太祖实录》,动员两千余人纂修《永乐大典》,为明朝政治、文化发展立下不朽功勋。

晚年,姚广孝在佛教渐成颓势之际,著《道余录》护教,因而遭人轻视。他回乡时,姐姐闭门不见,朋友王宾也避而远之,斥其 “和尚误矣”,但他依然坚守自我。永乐十六年(1418 年),姚广孝病逝庆寿寺,享年 84 岁,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朱棣亲自为其制神道碑,还以文臣身份将他配享成祖庙庭,足见其在朱棣心中地位。

姚广孝以和尚身份,凭借非凡智谋和果敢决断,策划兵变,决胜千里,助朱棣成就帝业,却又在功成名就后回归淡泊,其传奇一生充满争议与神秘色彩,对明朝历史走向影响深远,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军师之一。

中唐谋略大家李泌

李泌,字长源,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诗人,祖籍辽东襄平,出身显赫,为南北朝北周时 “八柱国” 李弼的六世孙。他自幼聪慧,七岁能文,有神童之誉,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李泌入宫,面对玄宗与张说的考验,他以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的精彩对答,赢得玄宗赏识。长大后,李泌博学多才,对《易经》研究精湛,常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心怀出世之志,却又心系朝堂,不时上书议论时政。天宝年间,他因讥讽杨国忠、安禄山等人,遭杨国忠忌恨,被外放至蕲春,后隐居颍阳。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李亨刚到灵武时,兵微将寡,处境艰难,李泌得知后,毅然赶赴灵武。他的到来,让肃宗如获至宝,欲拜其为相,李泌坚辞不受,只愿以宾客身份出谋划策,肃宗对他言听计从,大小事务皆与之商议,可谓 “权逾宰相”。

李泌为平定安史之乱精心谋划。他深知叛军本质,向肃宗剖析局势:“贼之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数人而已。今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入河东,则思明、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守忠、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两军挚其四将也,从禄山者,独承庆耳。愿敕子仪勿取华阴,使两京之道常通,陛下所征之兵军于扶风,与子仪、光弼互出击之,彼救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使贼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我常以逸待劳,贼至则避其锋,去则乘其蔽,不攻城,不遏路。来春复命建宁为范阳节度大使,并塞北出,与光弼南北犄角以取范阳,覆其巢穴。贼退则无所归,留则不获安,然后大军四合而攻之,必成擒矣。” 此计若能实施,有望直击叛军要害,迅速平叛,可惜肃宗急于收复两京,未完全采纳,虽最终收复两京,却错失彻底平定叛乱良机,致藩镇割据隐患遗祸后世。

在储君问题上,李泌也发挥关键作用。肃宗曾想任命建宁王李倓为兵马元帅,李泌劝阻,以唐太宗与太上皇先例警示,指出若建宁王立功,广平王太子之位将受威胁,易引发兄弟阋墙。肃宗醒悟,改任广平王为元帅,避免悲剧。后建宁王遭谗被杀,李泌又劝代宗追封,稳定局势。

唐代宗即位后,召回李泌,任命为翰林学士,欲委以重任,却遭宰相元载、常衮排挤,李泌先后外放江南西道判官、楚州刺史等地。他并未因此消沉,每到一处,皆政绩斐然。

唐德宗继位,志大才疏,发动削藩战争,引发 “四王二帝” 之乱与 “泾师兵变”,大唐危在旦夕。德宗逃往梁州,紧急召李泌出山。李泌力挽狂澜,坚决反对德宗割地给吐蕃。泾原兵变时,德宗为求吐蕃助平叛,许以安西、北庭及泾、灵四州之地,吐蕃却观望不前,劫掠百姓,战后还索要土地。李泌直言:“安西、北庭控扼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以分吐蕃之势,使之不能东侵,奈何拱手与之!且两镇将士,困守孤城二十年忠心不改,现国无褒奖,却弃之而去,天下何守?!更何况,吐蕃观望不进,阴持两端,大掠武功等地,受赂而去,何功之有!” 成功劝阻德宗。此后,他构建 “西联大食、北和回纥、东结南诏” 的反吐蕃战略联盟,即 “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为唐朝续命。

李泌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多次化解朝廷危机,在政治、军事、外交上均有卓越建树。他既能于朝堂之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能在复杂党争、权力漩涡中全身而退,还时常协调皇室内部矛盾,维护政权稳定。他提出屯田、复议府兵制,增强边境军事力量;凿山开路,解决京城粮草问题;建议罢宣索,减轻百姓负担。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非凡智慧与高洁品行,为中唐的稳定与延续立下不朽功勋,堪称一代谋略大家,为后世传颂。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州(今天津蓟州)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三度拜相,对宋朝初年政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赵普出身官宦世家,少习吏事,为人性格深沉、刚毅果断,工于权谋,深谙官场政治。早年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 年),他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赵匡胤黄袍加身,赵普居功至伟,随即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并充当枢密直学士。

宋朝初立,面临着五代十国以来武臣弄权的局面,内有义成军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起兵作乱,外有诸多割据政权虎视眈眈。赵普展现出非凡的谋略与果敢,力主赵匡胤亲征二李叛乱,他分析局势,指出若不迅速平定,将后患无穷。赵匡胤采纳其建议,御驾亲征,赵普随军出征,为其出谋划策,最终成功平息叛乱,赵普因功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为彻底解决藩镇割据问题,赵普向赵匡胤提出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的十二字方针,这成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国策。在他的策划下,赵匡胤上演 “杯酒释兵权”,以和平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同时削减藩镇权力,在枢密院设置枢密使和副使掌控调兵权,殿前都指挥使司等负责领兵,实施 “更戍法”,定期调动将领和部队,避免将领培植势力。这些举措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权,稳定了北宋初的政局。

在统一全国的战略规划上,赵普提出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的策略,建议赵匡胤先与北方政权保持互不攻扰,集中精力消灭割据巴蜀、江南的南方政权,待南方平定、国力强盛后,再挥师北伐。赵匡胤采纳此计,花了约十年时间,先后出兵消灭南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为北宋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赵普虽读书不多,但喜观《论语》,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他将儒家部分思想与法家等结合,用于治国理政。他为政主张奖惩分明、仁政爱民,勇于进谏,为让赵匡胤接受建议,不惜 “死缠烂打”。一次,他想任命一官员,赵匡胤不同意,赵普屡次上奏,赵匡胤撕碎奏折扔地,他神色不变,捡起碎片粘好再递,最终赵匡胤让步,事实证明他用人正确。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赵普起初失宠外放,后因告发赵廷美与宰相卢多逊来往诡密,重新成为首相。他还帮助赵光义解决皇位正统性问题,称知晓太祖、昭宪皇太后顾托之事,稳固了赵光义皇位。

赵普一生为北宋政权的建立、巩固与发展殚精竭虑,他辅佐太祖、太宗两朝,制定诸多国策,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统一进程,虽有私心、品行受争议,但功绩不可磨灭,堪称北宋开国第一谋士,为宋朝繁荣昌盛奠定基石,其传奇经历与深远影响,永载史册。

运筹帷幄陈平

陈平,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东南 ,一说兰考县, 一说山东省东明县)人,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史记》称之为陈丞相。他年少时便喜读书,胸怀大志,曾为乡里分肉,分得极为均匀,父老乡亲纷纷称赞,他感慨而言:“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秦二世元年(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纷纷响应,陈平先是投奔魏王咎,然而不久便受谗言所害,转而归附项羽,跟随入关破秦。刘邦东征时,他又瞅准时机,间行降汉,被拜为都尉,成为刘邦身边重要谋士,此后在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等诸多战役中,屡献奇计。

刘邦与项羽相争,初期常处劣势,被困荥阳长达一年,形势岌岌可危。陈平洞察项羽性格弱点,献计刘邦捐出数万金,暗中买通楚军将领,散布谣言离间项羽君臣。他深知项羽生性猜疑自负,最信任的范增也不例外,便巧妙运作,致使项羽中计,对钟离眛等大将心生嫌隙,连范增也未能幸免。项羽使者前来,陈平先是以盛宴相待,佯装以为是范增使者,待知晓是项羽使者后,立刻换成粗茶淡饭,这般羞辱传回,项羽愈发不信任范增,范增一气之下负气离去,半道病死,楚军自此折损智囊,实力大减。

紧接着,项羽猛攻荥阳,陈平再施妙计,让刘邦写诈降信给项羽,约在东门相见,同时安排两千女子身披盔甲,一批批从东门佯装出城投降,吸引楚军目光。南门、西门、北门守卫听闻东门有美女,纷纷跑去围观,此时陈平又令长相酷似刘邦的纪信伪装成汉王,吸引楚军主力,刘邦则趁机带领众人从西门突围,成功逃离险境。

韩信在楚汉相争中势力渐大,横扫赵、燕、代、齐等地后,派使者求封 “假齐王”。刘邦闻之大怒,当着使者面破口大骂,彼时张良与陈平皆在旁,陈平眼疾脚快,暗中轻踩刘邦脚后跟,刘邦瞬间会意,如今韩信手握重兵,不可轻易得罪,赶忙改口封其为齐王,稳住韩信,使其继续为汉效力,为日后击败项羽奠定基础。

天下初定,刘邦对异姓诸侯王心存忌惮,尤其是韩信。陈平献上 “伪游云梦” 之计,劝刘邦佯装出游云梦泽,会见诸侯,诱使韩信前来拜谒,届时安排力士将其擒拿。韩信果然中计,毫无反抗被擒,刘邦由此顺利翦除一大隐患,巩固大汉江山。

次年,刘邦亲征匈奴,却被冒顿单于大军围困平城白登,七天七夜,汉军饥寒交迫,危在旦夕。陈平临危不乱,派人携带重金贿赂单于阏氏,献上金银珠宝,又取出一幅美女图,诈称是献给单于的,阏氏既收了财宝,又怕美女夺宠,便在单于耳边吹枕边风,劝其撤围,刘邦这才惊险突围,捡回一条性命。

陈平一生,凭其智谋穿梭于波谲云诡的乱世,历经数朝,屡建奇功,为西汉的建立与稳固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汉初不可或缺的开国功臣,其传奇故事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世传颂。

结语

他们或辅佐君王开疆拓土,成就霸业;或在乱世中力挽狂澜,拯救苍生;或洞察世事,急流勇退,保全身家。姜子牙以古稀之年出山,助周伐纣,奠定八百年江山根基;范蠡辅佐勾践卧薪尝胆,逆袭复仇,又在功成后化身商圣,富甲一方;张良凭智谋周旋于楚汉争霸,鸿门宴智救刘邦,为大汉开国立下不世之功,后悄然隐退;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为蜀汉鞠躬尽瘁,以非凡智慧与忠诚传唱千古;王猛辅佐苻坚,内政治乱,外战强敌,统一北方,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刘伯温智谋超群,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决胜千里,助其扫平群雄,开创大明;姚广孝身披袈裟却心怀权谋,策划靖难,助力朱棣夺位,铸就永乐盛世;李泌历仕四朝,于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在波谲云诡的朝堂化解危机;赵普三度拜相,为北宋政权的建立与稳固出谋划策,“半部论语治天下” 传为佳话;陈平在楚汉相争、汉初平乱中屡献奇计,凭智慧在乱世中纵横捭阖。

这些军师们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谋略,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的故事传颂千古,其智慧光芒至今仍熠熠生辉,为后世提供无尽的启迪与借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追求卓越、成就不凡而不懈奋斗。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