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日本海军对鱼雷战特别重视,早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就大量运用雷击战术。上世纪初至二战,日本海军舰船上普遍装备鱼雷,不仅中小型舰艇上装备,大型军舰如重巡洋舰上也大量配备。甚至日本海军捣鼓出专门用于鱼雷作战的“北上”级雷击巡洋舰,配备10座四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一次可以发射40枚威力巨大的九三式氧气鱼雷。可惜二战时期的海战已是海军航空兵的天下,雷击巡洋舰这一舰种很难有用武之地。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款日本雷击巡洋舰。
“北上”级雷击巡洋舰发射鱼雷
“北上”级雷击巡洋舰其实并非专门建造,而是由现有舰船改造而成,基于日本早期轻巡洋舰——“球磨”级。“球磨”级轻巡洋舰一共建有5艘,即“球磨”号、“多摩”号、“木曾”号、“北上”号和“大井”号。“球磨”级建造时间比较早,一战后动工建造的,技术上也不成熟(看起来就是驱逐舰的放大版本),到二战时已经属于淘汰货了。日本在轻巡洋舰领域技术相对较弱,跟其他列强有明显差距。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联合舰队将美国太平洋舰队视作潜在敌人,但美国太平洋舰队在主力舰数量和质量上拥有优势(“大和”级超级战列舰没服役前)。上世纪30年代,日本海军的作战构思就是先用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在夜色掩护下发起鱼雷攻击,待美国太平洋舰队实力削弱后,再通过战列舰对决的方式解决美国太平洋舰队。当时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除雷达外的最有效、最可靠的夜战设备(包括袖珍潜艇、B型照明弹和九三式氧气鱼雷),具备了达成作战目的的条件。“北上”级雷击巡洋舰就是这种作战思想的产物!
“球磨”级轻巡洋舰
有人可能要问,传统驱逐舰不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吗?还真不行,远距离发射鱼雷命中率不会太高,这就要求必须一次性发射足够密集的鱼雷,驱逐舰配备的鱼雷发射管数量不够。当时日本最好的“吹雪”级驱逐舰也就配备3座三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达不到日本海军期望的数量,后来日本海军设计的“岛风”级驱逐舰配备3座五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才符合需求。
基于战略决战的夜战作战方案,日本海军决心发展大型雷击舰。由于资源有限,利用现有舰船进行改造是个选择,“球磨”级轻巡洋舰服役多年,正好充分利用。于是日本海军将“球磨”级中的“北上”号和“大井”号改造成雷击巡洋舰,两舰于1941年完成改造(“北上”号在佐世保进行改造,“大井”号则在舞鹤造船厂进行改造),成为重雷装舰,当时日本海军对“北上”级雷击巡洋舰的期望值很高!
“球磨”级轻巡洋舰俯视图
“北上”级雷击巡洋舰主要性能:舰长162.2米,宽14.2米,吃水5.8米,标准排水量5870吨,满载排水量6900吨,舰员编制650人。动力为2台蒸汽轮机,90000马力,双轴,航速32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配备10座四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4座单装140毫米/50倍径主炮,4座三联装25毫米高射炮。并可搭载1架水上飞机。
但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北上”级雷击巡洋舰的命运,因为航空母舰在战争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日本海军中的“航母派”一时占据上风!从1941年底到1942年8月,“北上”级基本上无所事事的待在军港内,不可谓不尴尬。“北上”级唯一的一次出海作战,是中途岛战役的时候,伴随着山本五十六的主力舰队到太平洋晃了一圈,但没有开火机会。
威力巨大的九三式氧气鱼雷
后来瓜达卡那尔岛战役期间,日本海军将“北上”级撤去8座四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改造成高速运送舰,从事东南方面作战的运送任务。“北上”号后来还被改造成搭载特攻兵器载人鱼雷回天的母舰,但还是没有出击的机会,一直待在军港内直到日本战败投降。“大井”号比较悲催,一直作为高速运送舰使用,1944年7月在马尼拉西方水域被美国潜艇击沉。
其实“北上”级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还是能发挥一下作用,特定条件下,例如在狭小的水域夜战。像萨沃岛海战时,如果“北上”级能参战的话,估计战绩还会更大些。当然整体上看,雷击巡洋舰这一舰种在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上过时了,美国海军航空兵根本不会给你靠近发射鱼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