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发展目标确定,钠电增量空间可期!

锐叔论 2024-11-08 04:42:55

消息面上,据工信部网站,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文件拟规定,到2027年,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承诺二氧化碳碳排放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后,在2060年前完成低碳化转型,达到零碳排放。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是完成“双碳”目标的重要一步。我国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快速发展,新能源(风+光)发电量的占比不断攀升,从2016年占比22.03%增加到2023年占比25.19%。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间歇式能源的大规模并网给电网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被极大限制。而储能技术可以通过“削峰填谷”的调节作用实现电源侧与用户侧的解耦,减小电源侧波动的负面效果,是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目前主要使用的新型储能技术主要有电化学储能技术、物理储能与储热技术两大类。电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固态电池和水系电池五类,其中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都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固态电池和水系电池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新型物理储能与储热技术是指除抽水蓄能外的物理储能技术,与化学储能相比,物理储能的优势显著,例如寿命长、方便维修、安全性强等。新型物理储能与储热技术主要包括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

在电力系统技术改造需求推动下,新型储能发展提速。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另外,根据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2024年6月,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规模共计5.40GW/11.77GWh,创2024年以来新高,同比+21%/+25%。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压缩空气储能占比1.1%,铅炭(酸)电池储能占比0.8%,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技术路线占比0.7%。

展望未来,新型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技术,在政策推动下有望得到加速发展。而在上述各类新型储能技术中,锐叔相对看好钠离子电池的成长性。因为在锂资源短缺的背景下,由于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储量丰富,因此钠离子电池对锂离子电池的替代逐渐成为了新能源行业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由于钠电池在低温性能、耐过放电、安全性和环保性等方面展现了其优秀的性能提升潜力,因此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的潜在替代产品之一,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正持续加码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在政策支持以及未来能源转型发展趋势下,钠电的增量空间巨大,未来可期。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