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瓦弄之战:我军上报共伤亡752人,印军统计双方损失多少?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4-09-17 12:54:37

位于我国西藏察隅地区的瓦弄一直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但却在1942年被英国殖民者非法侵占,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不仅没有将之归还中国,反而持续增加驻军,将其打造为印度在中印边境东端的重要据点。

1959年之后,印度长期在两国边境地区制造事端,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并挑衅我边防部队,使得边境局势越来越紧张。

已经利令智昏的尼赫鲁当局十分清楚,万一将来两军到了不得不兵戎相见的时候,瓦弄一定是双方必争之地,因此他们在瓦弄的主要高地上修建了坚固的工事,并调遣了当时印度军队最精锐的部队进行防守。

1962年10月,中印两军开始在东段的克节朗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地区发生大规模交火,瓦弄方向的印军在得到补充后也开始向中国边防军发动进攻,但被我击退。

不仅如此,投入反攻的我昌都军分区部队在3天内连续攻占了10个印军据点,直逼瓦弄印军防线。

我军分析瓦弄印军防御态势

为了确保瓦弄不失,印度军队匆忙调动其第11旅空降瓦弄增援,而我军也调遣曾经入藏参加平叛作战,有丰富山地作战经验的54军130师开赴瓦弄前线。

到11月中旬,两军的部署基本完成,我驻瓦弄前线的“丁指”统一指挥130师的3个团,昌都军分区部队,134师、135师的2个炮兵营以及军地后勤保障力量,一线部队将近一万人。

而驻守瓦弄的印军则主要包括4个步兵营,以及之前留下来的防御部队,总兵力约2200人,兵力上我军占据局部优势。

但实际上解放军组织进攻的困难很大:为了保障前方作战的弹药和粮食,昌都军分区动员民工7169人、民畜835匹、骡马634匹,成都军区派出2个汽车团,此外130师又抽调1800多人参加运输,真正投入到进攻作战的兵力也就是7000人上下。

1962年11月18日晚上,印度政府举行新闻招待会,向媒体记者们介绍称:中国军队已开始进攻色拉,战斗仍在进行。

翻山越岭增援的印度军队

虽然之前在塔格拉山脊(即东线克节朗地区)印度军队遭到惨败,但印度政府的官员,包括议员们普遍认为,那只不过是中国军队采用了偷袭的可耻伎俩,就像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受到日军偷袭一样。

但瓦弄的情况毕竟大不相同,印度方面认为,自己在瓦弄地区经营了十多年,修筑了数以百计的地堡和火力点,还有107mm迫击炮等重型火力支援,面对中国军队就算进攻不足,防守应是有余。

在遭遇了一连串不体面的失败之后,死鸭子嘴硬的尼赫鲁还自信满满地向人民院的议员们表示,至少在瓦弄方向中国军队的进攻将被无情粉碎,印度军队很快就会迎来大捷的消息。

11月19日,星期一,印度人民院举行会议,实际上在上个周五议员们已经获得了“中国军队正在向瓦弄进攻”的消息,但整个周末大家都期待着局势的发展能够如尼赫鲁所言,实现一场开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大捷。

整个上午,议员们对瓦弄方向的战事十分关注,种种迹象显示最终传来的可能不是他们所期望的好消息,这让他们感到坐立不安,神经紧张。

曾经尼赫鲁对印度军队很有信心

到了中午时分,收到了一张简短报告的尼赫鲁突然站起来,宣布最新消息:瓦弄已经被中国军队攻陷,连色拉也失守了。

其实这天早上印度各大媒体的报纸已经陆续刊登了瓦弄惨败的信息,但众人依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此时,反对党的席位上顿时爆发出愤怒的质问和批评声,最后连议长要求肃静的声音都被压倒了。

眼看整个人民院陷入了一片喧哗混乱,议长开始转向尼赫鲁求援,在以往议会发生重大分歧的时候,只有尼赫鲁能够控制住局面,但今天他却反常地坐在席位上,一言不发。

显然,尼赫鲁对于议会乃至整个政府的权威已经崩塌,现场报道这一幕的英国《泰晤士报》驻新德里记者,《印度对华战争》的作者内维尔·马克斯维尔评论说:

“他(尼赫鲁)往日对于议会的统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本人想必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神情凝重的尼赫鲁

这天晚上,疲惫、虚弱的尼赫鲁对全国发表广播演说,承认印度在对中国的战争中事实上已经失败。这一天因此被印度史学家们称为“印度独立后最黑暗的一天”。

惊慌失措的尼赫鲁直接写信给美国总统肯尼迪称:“大量中国军队准备进军阿萨姆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除非立即提供军事援助,否则将是一场灾难。”

这一天,直接指挥了瓦弄一线战斗的解放军130师师长董占林,正在部署各路部队漫山遍野地搜剿溃逃的印度军队。

在发动反击之前,根据“丁指”制定的作战方案,将由130师以有力一部实施穿插迂回到瓦弄印军后方,对印军实施“关门打狗”。

本来按照中央军委的规定,计划于1962年11月18日统一发起第二阶段反击作战各方向的总攻,但由于丁盛得到情报,印度方面正在向瓦弄进一步增兵,并可能威胁130师迂回的路线,因此决定提前2天,在16日凌晨即发起进攻。

董占林(右一)在指挥所

战斗开始后,由于我军减少了2天备战时间,因此攻击准备略显不足,130师是顶着印军坚固防御阵地的机枪和炮火正面强攻的,各部队陆续出现较大伤亡。

而对面的印度军队战斗力也明显比那些一触即溃的垃圾要强一些,他们甚至击退了解放军的前几次进攻,在一些阵地上双方还爆发了肉搏战。

然而解放军指战员表现出的英勇顽强远远超出了印度军队的认知,在07高地的争夺战中,390团6连王传斌连长和战士们伤亡殆尽,两百多名印军趁机组织反扑。

此时高地上能够战斗的只剩下了2排机枪排长谭政贵和战士杨盛祥、苏志贵三个人和一挺轻机枪,当时56式轻机枪的性能远远胜过印军使用的老式布仑轻机枪,因此在战斗竟和印军3挺轻机枪打得难分难解。

谭政贵见印军蜂拥而来,沉住气等敌人距离自己只有十几米的时候才突然开火扫射,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使用56式轻机枪的中国军人

一阵混乱之后,印军发现高地上只有一挺机枪,便又重整旗鼓冲了过来,而谭政贵的机枪也只剩下一个弹盘了。

本着不浪费一颗子弹的原则,这一次他等到印度兵的大胡子和黄牙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时候才扣动扳机,敌人接二连三地倒下,但冲过来的印度兵却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想要和他争夺机枪。

谭政贵的机枪子弹很快就打完了,就在他准备和敌人肉搏的时候,杨盛祥不知从哪里又搞来一盘救命的子弹,于是机枪又响了起来。

同时杨盛祥与苏志贵一刻不停地往印军的人群中甩过去几十枚手榴弹,打垮了敌人最后一次进攻。

随着后方我军的75mm无后坐力炮及时向07高地提供火力支援,损失惨重的印军再也无力接近这块高地。

56式75mm无后坐力炮

为了有效地端掉印度军队的地堡,炮兵班机智地找了一棵高高的大树,把75mm无后坐力炮挂在大树杈上,然后炮手爬上去对着印军阵地直瞄开火,炸得印军屁滚尿流,机枪陆续哑火。

事实上,惨烈的战斗只持续了半天就结束了,印度这帮所谓的“二战精英”此时才发现,解放军的战斗力和自己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16日傍晚,07高地被390团完全占领,该团乘胜追击,于18时40分攻占瓦弄机场,占领了印军第11旅旅部并缴获2架飞机。

388团仅用1个小时50分钟就攻占了由锡克第4营控制的瓦弄扎公印军防御阵地,下午3点又攻占了廓尔喀第3营D连据守的阵地,实际上打穿了印军的防线。

下午4点30分,389团在渡过察隅河后攻占了廓尔喀第3营控制的东台地,印军招架不住,开始四散溃逃。

参加瓦弄战斗的我军部分指战员

仅用了一个白天的时间,印度第11旅就被击溃,剩下的残兵败将大多数跑到了深山老林里,其中一部分又被130师陆续俘虏。

董占林指挥的130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瓦弄,共击毙和俘虏印度士兵和军官1256名,其中击毙754人,俘虏502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我军牺牲198人、负伤554人,合计752人。

好笑的是,印度军方却忽视了己方被俘500多人(这些人后来全部被解放军释放),而解放军无一人被俘的事实,由两位印军退役少将撰写的《1962年战争》中声称自己仅伤亡642人,比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还少。

印方的战史还声称:中国军队为这次胜利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和重大伤亡,但是“中国军队在作战开始时的数量优势和战术优势决定了战斗的结果”。意思就是,解放军是靠着人多势众才取得胜利的。

基于上述数据,印度将军们更进一步声称:在单挑方面,印度士兵即使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也可以与中国人匹敌。

士气高昂的印度军队

当然了,战争的胜负不是纸面上写出来的,而是靠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而印度方面的态度也证明了:他们只接受战场上的结果。靠和印度人讲道理来解决问题,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2 阅读:519
评论列表
  • 2024-09-19 10:51

    印军单挑是不弱,但军队?单挑?我是不是看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