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我当排长第二年,妻子中秋节来连队探亲,回家时带了两斤月饼

史乎友文 2024-08-11 22:46:37

投稿/许存齐

编发/史乎文乎

注:为使得大家阅读流畅,文章包含虚构情节。本文系长文(4400字),5秒广告后,即可继续阅读。

1972年12月,我应征入伍。虽然入伍通知书上落款的时间为1972年12月15日,但按照惯例,我们还是算1973年兵。

当我们在新兵连完成三个月的训练,坐上老解放卡车,跟着老兵班长来到二连营地时,我真是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一条民用大道从我们的营区中间穿过,道路上有牵牛的、赶羊的,还有放鹅的,乡亲们是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当时看到这样的场景,不只是我,几乎所有的新兵,都愣在了原地。我们如此惊讶,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当时十八九岁的我们,来到部队,都是想认真训练,努力工作,刻苦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可眼下,却来到了一个跟在家务农时别无两样的地方,当时还年轻的我们,心里肯定有波动。

在老兵班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新兵来到宿舍后,我才慢慢了解了情况。原来,我们被分到的二连,这一年被轮值为了生产连。生产连,顾名思义,就是要在部队农场进行劳动生产。当时,我们连队在农场的具体任务是种田(该部队农场不是很大,大概有一百多亩水旱地)。

听了老兵班长的解释,不少战友心里都有一种“走对了路,入错了门”的感觉。当兵前在家里种地,当兵到了部队还是种地。当时刚满十八岁的我,在得知我们要种一年地时,心里也有波动,但很快我就调整了过来。我想,咱当兵的,无论干什么都要干好,这些都是考验,都是磨砺。

而连队领导,也及时发现了不少新兵的思想波动,就及时组织我们学习,并选派连里的模范老兵来给我们上课。通过学习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等人的事迹,慢慢地,我们思想上有了认识,行动上也有了进步。同时,为了让我们循序渐进地融入部队农场生活,刚来到农场的前两个月,我们这些新兵是不用下地劳动的。每天除了当时时兴的“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外,还是进行一些队列训练和技能锻炼。

等到五月底,两个月的学习训练结束后,我们这些新兵也开始下地劳动,记得我们干的第一份农活是插秧。当时的我,被分到了一排一班,我们一班一共饲养了三头耕牛。因此在农闲时,班里专职养牛的三名战士就会赶着耕牛,去到几十里外的大别山区放牛,等到农忙时,他们负责牵着牛犁地耙田。要知道,在七十年代,在当时,犁地耙田这种活,还是比较累人的。再加上我们种植的作物是水稻,所以农场的田地一年四季都是有水的。在插秧时,我们一脚踩下去,水几乎漫到了膝盖。我们走在水里难,牛更是不容易。每每到了犁地时,耕牛也经常是艰难地拖着犁耙前行。因此,为了减轻牛的负担(在当时,一头耕牛可是十分宝贵的),我们常常也会让两名战士在后面推着犁前行。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在这样充实的生活中,一年的时间是转瞬即逝,转眼就来到了1972年底。到了此时,我们也圆满完成了在部队农场为期一年的劳动生产任务。完成任务后,我们二连全连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地回到了营地。

回到营地后,我以为真正的部队生活,要开始了,可没想到,还是离不开种菜种地(当时的我比较年轻,等到后来在连队的日子长了,我完全习惯并喜欢上了种菜)。要知道,在七十年代,我们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0.45元。这0.45元,一日三餐让大家吃饱没有问题,但很难吃好(每顿饭都是缺油少肉,清汤寡水)。因此,为了改善战士们的生活,当时的连队不止是战斗连,还是生产连,每个连队都会开辟菜地种菜、选派战士专职养猪。

自1972年12月入伍以来,得益于从小养成吃苦耐劳、踏实勤奋的性格,和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以及连长、指导员和老班长对我的关心鼓励,我历任一班战士、一班副班长、一班班长、一排副排长,并于1977年3月,我当兵满四年时,成功提了干,被任命为一排排长,每个月52元工资。

因此到今天,虽然五十多年过去了,但每每想起,我都会感慨不已。1977年,对于我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真是幸运的一年。这一年,我可谓是“双喜临门”,不仅提干当了排长,可以继续留在部队工作和生活;而且,在我提干一个月后,第二次回家探亲时(1976年,我当兵满三年,第一次回家探亲),还如愿与我订了一年婚的未婚妻(也就是我现在的老伴),结了婚。

此后在部队继续工作的七年里,我历任排长(1977年)、副连长(1979年)、正连参谋(1981年)、副营股长(1983年),并在1984年3月,我从副营股长的职位上,转业回到地方。在我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我担任过两年多的副连长,因此对连里的伙食工作,有着比较清晰的了解。

当时,在七十年代,副连长主要负责连里的后勤工作,也就是带领着司务长、“上士(也就是给养员,负责连里粮食蔬菜的采购工作),和炊事班,统筹规划好连里的伙食安排和农业生产。而说起一个连队里几位主官的职责,当时一位团首长来我们连队视察时的发言,总结的就很精辟:连长需要带头冲(主管大小事务);指导员是一通百通(做思想工作);副连长是萝卜大葱(抓生活);副指导员就是锣鼓咚咚(抓共青团)。

对于七十年代连队的伙食工作,总结起来,我认为是八个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知道,我们部队向来就有“开荒生产、养猪种菜”的光荣传统,再加上当时的实际情况,基本上所有连队都会种菜养猪,以此来补充和改善连队伙食。

在营区附近,一般连队都会有固定的菜地。无论部队移驻,还是新老兵交替,春去冬来,一代又一代的战士们,都会在这片菜地里辛勤地耕种着各种菜蔬,收获着劳动的成果,享受着劳动的喜悦,改善着连队的生活。即使因为施工原因,一些连队一年半载地住在乡亲们家里,战士们也会在不影响老乡们生活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寻找合适的地方,来开荒生产,种点容易成活和生长的瓜豆类蔬菜。

有两句谚语说得好,“种菜顶刮刮,全靠肥当家”, “猪多肥多,肥多菜多”。要知道,肥料是种菜的根本,要是没有充足的肥料,是很难把菜种好的。因此,战士们都把“广积肥”,放在种菜的第一位来完成。在当时,在我们连队,各班都挖有一个肥料坑,大家把从四面八方通过不同渠道捡拾来的,比如牛马猪肥,倒进坑内,然后灌入清水,焐熟发酵,以供日常施肥浇菜。

同时,为了疏松菜地土壤,每逢秋季草丛枯黄,战士们也都会来到山脚、溪边、田头,割草、锄草皮,晒干后,烧制成一大堆一大堆的草木灰,以供菜地松土使用。在当时,用这些地道的农家肥种出来的蔬菜,真是实实在在的无公害绿色食品。有了足够的肥源,蔬菜生长就有了扎实的营养基础,种菜相对来说就容易得多。

当时在我们连队,无论是在温暖清爽的春秋,还是在寒冷的冬天,亦或是在炎热的夏天,战士们对生产种菜,始终都充满着热情。究其原因,首先,这是因为种菜,可以使战士们的农家情结得到有效的回归。要知道,连队战士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入伍后,由务农迅即转向务军(其他大部分连队),使一向习惯于农田劳作的他们,一时还难以摆脱对农家生活情景的留恋(借景抒情,其实也是对家乡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想念)。因此,连队种菜,好比给战士们开设了一门往日十分熟悉的课程,为他们提供了温故而知新的活动平台,他们就可以在连队这片新的土地上,以“穿军装农民”的身份,劳动生产,种菜养猪,用同样的方式与情感,回忆当年的劳动场景,体味往日的劳动情趣与快乐,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其次,种菜,可以使战士们的农家本领得到有效的展示。连队战士大多从农村入伍,他们来到部队后,在田地中劳动生产,可谓是轻车熟路,种菜对他们来说,也是再熟悉不过了。连队种菜给他们带来了施展农技、展示特长的天赐良机,他们都是内行,如何选种育苗、怎样整地栽种、何时施肥浇水,包括除草灭虫、增产保收等,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这些战士们对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毫无保留,他们群情振奋,献计献策,倾其所能,都带着在家时的劳作经验,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愿意为连队多出力、作贡献而大显身手。他们对生产劳动情有独钟,人人热爱,个个向往,全心全意。

第三,种菜,可以极大丰富战士们的业余生活。连队种菜,基本上都在业余时间,是战士们的业余爱好。他们在一天繁忙的训练和工作中所积存下来的疲劳,都在种菜中烟消云散了。每天晚饭后,全连战士都来到菜地,纷纷抡揪挥锄,挑水担肥,松松土,拔拔草,浇浇水,捉捉虫,对菜地里的蔬菜是倍加呵护。而看着棵棵幼苗在自己的精心栽培下日长夜大,茁壮成长,战士们也会眉开眼笑,喜不自禁,一身的疲劳是欣然忘却。

最后,战士种菜,在能有效培养生活乐趣的同时,也蕴含着浓浓的团结协作精神。连队生产,以栽种青菜、空心菜、卷心菜、花菜、韭菜、豆角等蔬菜为主,兼种南瓜、土豆、地瓜等。那个班种什么,什么时间栽种,何时收取,都要在连队统一的计划安排下进行。因此,在种菜技术之外,班排之间还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互通有物。在种植品种上,不能挑三捡四,专种高产、易栽、省事的,不种精细、低产、周期长的,必须顾全大局,全连一盘棋。在收获调用上,大家也都互相学习,交流经验,你追我赶,谁都不甘落后。每当连队组织生产评比,得到夸奖与好评,获得好的名次时;每当将亲手栽种的蔬菜送到炊事班,全连都吃到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时;每当在连队公布的生产成绩表上榜上有名,为连队建设作出贡献时,战士们都充满着喜悦和欢笑。

小小一棵菜,情系战士心。它就像一颗深得沃土滋养的种子,在战士们心中扎根、破土、生长;也像一支得到雨露阳光滋润的鲜花,在战士们心中含苞、盛开、绽放。我想,就算几十年过去了,当时连队种菜这道独特的风景线,也将永远成为六七十年代所有战士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在我提干排长的第二年,1978年9月,我那新婚一年,也一年未见的妻子,来到连队探亲。因为恰赶上中秋节,虽然连队不放假,但按照传统习俗,连里还是给每位战士都发了二块月饼(来连队探亲的家属们,也是每人发二块)。我记得当时发的那月饼,是青丝玫瑰馅的,尝一口真是香甜到心里。同时,在中秋节当天,炊事班也包了饺子(是猪肉白菜馅的)。

记得在中秋节那天晚上,我让妻子吃月饼,可妻子只是尝了一小口,就不再吃。她说这么好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还是带回去,留给弟弟妹妹们吃。当时,听了妻子的话,我心里真是感慨万千。虽然我当时提干当了排长,每个月的工资是52元,但扣除13.5元的伙食费后,实发到手38.5元。这38.5元,我除了预留13.5元买一些生活用品和应急外,剩下的25元,两个月一凑寄回家。

但当时家里,我母亲的身体不好,两个弟弟没有结婚,一个妹妹还在上学,家里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我与妻子结婚后,也没有分家,因此我每个月的工资,也都补贴了家用。所以直到今天,我还是十分感谢我的妻子,这些年,她吃了太多苦。

妻子知道家里的弟弟妹妹们,都还没吃过月饼这种“上好美食”,说到这,我也放下了手里的月饼,决定让妻子把这四块月饼都带回家。记得当时,探亲假满,我妻子离开连队回家时,包里一共装有二斤月饼(我们两人的四块,再加上排里战友们送的四块)。战友们说:“我们少吃点没事,让嫂子带回家。”

光阴似箭,到今天,转眼四五十年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但每每回想起这浓浓的连队情,战友意,还是让我跟妻子二人感慨不已。多么好的连队,多么好的战友。

—完—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