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于得水被授大校军衔,许世友愤愤不平:我得给你争一争

雨后彩虹绘心韵 2024-12-19 15:58:22

1955年,于得水被授大校军衔,许世友愤愤不平:我得给你争一争

世人皆知许世友将军脾气火爆,却不知他最重情义。1955年授衔大典上,当许世友得知生死与共的老战友于得水只被授予大校军衔时,竟当场就要去找组织讨说法。可于得水却笑着拦住了他,轻抚着崭新的军衔说:"军衔高低对我来说没什么,只要还能为人民服务就行。"这句话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这对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之间,又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死考验?而于得水为何对大校军衔如此淡然处之?这一切还得从他们在胶东的岁月说起...

一、胶东初相识(1943年)

1943年的胶东,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这一年春天,于得水被任命为胶东军区副司令,前来向军区司令许世友报到。当时的胶东军区驻地设在一处偏僻的山村,为了避免日军的侦查,指挥部选在了一座简陋的农家院落里。

于得水踏进院子的那天,许世友正在院中练拳。只见许世友身形矫健,拳风凌厉,一招一式之间尽显军人威武之气。于得水站在一旁,不由得看得入神。待许世友收势站定,于得水上前敬礼报到。

许世友早就听闻于得水在昆嵛山一带的赫赫战功,此时见到本人,不由得仔细打量。只见于得水身材魁梧,站姿挺拔,虽然衣着朴素,却自有一股英气。二人寒暄几句,谈及军事,竟是意气相投。

当许世友得知于得水也练过武术时,顿时来了兴致,当即邀其切磋。于得水虽然推辞,但在许世友的坚持下还是应战。二人在院中站定,周围的战士们都围了过来。

这一较量,竟足足过了十几个回合。于得水的武术以山东地方传统武术为基础,动作沉稳有力;许世友则是刚猛果决,招招直取要害。二人你来我往,竟难分高下。最后,还是许世友主动收手,哈哈大笑着说:"好身手!"

这场切磋,让二人的关系迅速拉近。此后,每当战事间隙,许世友就常常找于得水讨教武艺。在切磋之余,二人也会研究军事战术,分析敌情。于得水对胶东地区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这为后来的多次作战提供了重要帮助。

随着接触的深入,许世友发现于得水不仅武艺高强,更难得的是处事稳重,决策果断。在军区的日常工作中,于得水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分析敌情、制定战术方面,常常能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次偶然的机会,许世友发现于得水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当地的地形图,甚至连一些偏僻的山路小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原来,于得水早年在这一带打游击时,就养成了随身携带地图并不断更新的习惯。这个发现让许世友非常重视,立即要求部队其他指战员也要学习这种做法。

1943年下半年,胶东军区面临着日军的多次"扫荡"。在这段时期,于得水配合许世友,成功组织了多次反"扫荡"战斗。二人的配合越发默契,在军区部队中逐渐传为佳话。许世友常说,自己在胶东遇到了一个既懂打仗又知兵事的好帮手。

二、生死与共显真情(1944年)

1944年的春天,日军对胶东地区展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扫荡"。这次行动调集了大量精锐部队,企图一举歼灭胶东抗日武装力量。3月15日,许世友和于得水正在昆嵛山区视察部队,突然接到紧急情报:日军一个联队正向他们所在的方向包抄而来。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许世友和于得水身边只有一个警卫连,而日军不仅人数众多,还配备了重型武器。更糟糕的是,他们所处的位置恰好在两个山头之间的低洼地带,极易被敌人发现。

就在这危急时刻,于得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建议分兵两路:一路由他带领主力部队佯攻正面,吸引日军注意;另一路则由许世友带领小股精锐从侧翼穿插,寻找战机。这个计划虽然冒险,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最可行的办法。

于得水带着警卫连的大部分战士,在山坡上布置了多处假目标,用树枝和衣物制造出兵力众多的假象。当日军进入射程后,于得水下令打响了第一枪。激烈的枪声立即吸引了日军的注意,他们果然集中兵力向于得水的方向展开进攻。

就在日军全力对付于得水部队的时候,许世友带领的小分队已经绕到了日军的侧后方。他们借助地形掩护,悄悄接近了日军的指挥部。许世友看准时机,率队发起了突然袭击。这一打击直接瓦解了日军的指挥系统,整个战场顿时陷入混乱。

战斗持续到傍晚,日军在损失惨重后终于撤退。这场遭遇战,八路军以寡敌众,取得了重大胜利。当许世友赶到于得水身边时,发现老战友的左臂已经血迹斑斑。尽管于得水强忍疼痛,表示伤势不重,许世友还是立即派人将他送往后方医院。

这次战斗后,于得水在医院养伤期间,许世友多次前往探望。每次来访,许世友都会带来前线的最新战况,同时也不忘向于得水请教作战经验。两人常常讨论到深夜,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到了年底,于得水伤愈归队。许世友特意在军区机关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会上,许世友说:"在战场上,能有这样一位生死与共的战友,是我的幸运。"这句话虽然简短,却道出了两位将领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

这一年的经历,不仅让许世友和于得水的友谊更加牢固,也为他们日后的配合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战斗中,两人更加默契,配合更加紧密,成为胶东地区抗日斗争中的一对著名搭档。

三、解放战争中的并肩作战(1946-1949年)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发起全面进攻。许世友和于得水再次携手,在胶东地区组织军民进行顽强抵抗。这一年7月,国民党军队向莱阳地区发起进攻,妄图切断胶东与内陆的联系。许世友任胶东军区司令员,于得水担任副司令员,二人共同指挥这场关键战役。

在莱阳战役中,许世友和于得水采取了一个独特的战术。他们将部队分散在各个关键据点,采取"分散防御,集中打击"的战术。于得水负责布置防御工事,他根据当地地形特点,在各个要道设置了大量暗堡和交叉火力点。许世友则率领主力部队,随时准备对敌人薄弱环节实施突击。

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十天。国民党军队多次发起猛攻,但每次都被打退。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敌军出动了大量重炮,对我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于得水亲自到前线督战,指导部队调整防御部署。正是这些精心设计的防御工事,使得我军将士能够在猛烈的炮火中坚持下来。

1947年初,胶东地区形势更加严峻。国民党军队调集重兵,妄图一举摧毁胶东根据地。在这种情况下,许世友和于得水商议后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策略。他们选择在2月的一个雪夜,对驻扎在招远的国民党军队发起突袭。

这次夜袭行动十分惊险。于得水带领一支精干队伍,穿着白色伪装衣,在大雪中悄悄接近敌军营地。当时天寒地冻,战士们的手都冻得发僵,但没有一个人发出声响。许世友则率领主力部队,在预定时间发起总攻。这次行动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一个团。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许世友和于得水的配合更加默契。在著名的莱芜战役中,两人再次联手。于得水负责侦察敌情,发现国民党军队有一支部队在转移途中防备松懈。他立即向许世友报告,建议实施包围。许世友当即决定采纳这个建议,指挥部队发起突然袭击,最终全歼这支敌军。

1949年初,胶东地区的解放战争即将结束。在最后一次重大战役中,许世友和于得水共同指挥部队,对盘踞在烟台的国民党军队发起总攻。这次战斗中,于得水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计划:利用烟台港口的特点,先切断敌军的海上退路,再从陆地包抄。这个计划获得许世友的赞同,并最终取得成功。

战争结束后的一天,许世友和于得水站在烟台港口,回顾这几年的战斗历程。从胶东的山村到莱芜战场,从雪夜突袭到最后的总攻,两人共同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这段并肩作战的岁月,不仅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更铸就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战友情谊。

在这段期间,许世友和于得水不仅是上下级关系,更成为彼此信任的战友。他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形成了独特的作战风格:许世友负责总体战略和突击战术,于得水则专注于情报收集和防御部署,二人优势互补,屡创战绩。

四、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携手共进(1949-1954年)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和于得水的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1949年底,两人分别接到了新的任命:许世友担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于得水则被任命为山东省军区副参谋长。虽然职务有所调整,但两人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工作联系。

1950年初,山东省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许世友和于得水再次联手,这次他们的任务是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于得水负责组织部队协助地方工作组进行土地丈量和分配,许世友则主抓社会治安,打击破坏土地改革的反动势力。

在青岛地区,一些反动地主武装企图破坏土地改革。于得水接到报告后,立即向许世友通报情况。两人迅速制定了联合行动计划:于得水带队深入农村,了解具体情况;许世友则调集精干力量,对这些武装分子进行围剿。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肃清了这些破坏分子,保障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

1951年,山东省开始进行工业建设。许世友和于得水又投入到支援地方建设的工作中。在青岛港口扩建工程中,于得水负责组织部队参与码头建设,许世友则协调军地关系,调配必要的物资和设备。当时建设条件十分艰苦,但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工程按期完工。

1952年夏天,山东遭遇特大洪灾。许世友和于得水再次携手抗洪救灾。于得水带领部队紧急转移受灾群众,许世友则负责统筹救援物资的调配。在潍坊地区,洪水冲垮了一段重要堤坝,威胁到下游数个村庄的安全。于得水带领工兵连夜抢修堤坝,许世友则亲自督导救援工作,最终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953年,全国开展"三反"运动。许世友和于得水在军队系统内推进这项工作。于得水负责收集整理问题线索,许世友则主持召开军区系统的专题会议。两人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开展工作,既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又注意保护干部积极性。

1954年初,山东军区进行机构改革。许世友和于得水又一次共同参与这项重要工作。于得水负责起草改革方案,许世友则主持讨论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注意精简机构,又充分考虑实际工作需要。

这一时期,许世友和于得水的工作重心从军事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时,两人始终保持着密切配合。于得水善于调查研究,为决策提供详实依据;许世友则长于统筹全局,及时做出重要决定。这种互补性的合作方式,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在支援地方建设中,许世友和于得水特别注重发挥军队的专业技术优势。他们组织军队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地方重点工程建设,为山东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两人还十分重视军民关系,经常组织部队参与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赢得了地方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五、晚年时期的深厚情谊(1955-1979年)

1955年春,许世友调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于得水则继续在山东工作。尽管两人不再共事,但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每逢重要节日或会议,两位老战友都会抽时间相聚,交流工作经验。

1956年夏天,于得水专程到南京拜访许世友。当时南京军区正在筹备一次重要军事演习,许世友邀请于得水参与指导。在演习筹备会上,于得水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特别是在防空作战方面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这次会面,两人还就军队建设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1958年,于得水奉调往北京工作。临行前,许世友特意从南京赶来送别。两人在济南军区招待所促膝长谈,回顾了近二十年来的共同经历。从胶东山区的艰苦岁月,到解放战争的浴血奋战,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并肩工作,点点滴滴都成为了难忘的回忆。

1960年代初期,许世友和于得水虽然工作在不同地区,但仍然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在一次军区司令员会议上,两人又一次相逢。会议期间,他们就国防建设问题展开讨论,特别是在加强部队训练、提高战斗力方面交换了意见。

1965年,于得水因病住院。许世友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送去补品和药材,并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前往医院探望。在病房里,两人谈起了当年在胶东的战斗往事。许世友特别提到了1944年那场关键战役中,于得水负伤仍坚持指挥的情景。

1970年,许世友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临行前,他专门到北京看望于得水。两人在八一建军节这天会面,共同回顾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于得水还把自己整理的一些战争经验笔记送给许世友,这些笔记记录了他们共同战斗的许多重要战役。

1975年,于得水退休后定居北京。许世友每次进京开会,都会抽时间去看望这位老战友。有一次,两人在于得水家中翻看老照片,其中一张是1944年在胶东根据地时的合影,照片虽然发黄,但记录下的战友情谊历久弥新。

1978年春节期间,许世友特意从广州赶到北京,与于得水一起度过除夕。饭桌上,两人谈起了各自的子女,也聊到了部队的新面貌。于得水说起最近看到的新型武器装备,许世友则分享了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

1979年,于得水已经很少出门。许世友依然坚持每次来北京都去看望他。这一年的八一建军节,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许世友带来了广州特产,两人一起回忆往事,谈到了从胶东到全国解放,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亲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时期。这次见面后不久,于得水因病去世。

这段长达三十多年的深厚情谊,跨越了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见证了两位将领为国家和军队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即使在各自工作岗位发生变化后,他们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互相关心、互相支持。

2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