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太极不能打?马有清先生著《杨家打手要法》摘抄之二

京京聊太极 2024-08-19 18:17:00

三十六、释“彼力尚未及我身,我意已入彼骨里”

太极拳论曰:“彼力尚未及我身,我意已入彼骨里。”这句拳论主要针对推手而言。当与对方推手应对时,对方之力尚未出,在接触对方之始,即用“意”渗入到对方的骨头里。其实这是入侵,是用“意”引自身之“气”入侵,所谓:“意之所至,气亦至焉。”入侵时如果不用“意”而用“力”则谬矣。只有入侵之后,才能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己先动。”入侵后既能“听”也能“审”,自可顺其势而发打之。

“彼力尚未及我身,我意已入彼骨里”,实际上也是“抢位”,用“意、气”抢位,使对方很难察觉到我已入侵。由於我不用“力”而用“意、气”,则对方无法察觉我之虚实与动静,自然受制於我也。

三十七、释“舍己从人”

太极拳论曰:“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讲的“舍”,应解释为“捨”。应对时自己要“捨”掉甚么呢?就是要摒弃掉自己的主见。因为太极拳是以“应物自然”为主旨的拳术。所谓“从人”,就是顺应对方的来势而击之。过去前辈先师们常说:“怎么来,就怎么打。”就是“舍己从人”的意思。

所谓舍己,并非真的“捨”己,是顺应来势,伺机而动;乘虚而入,避实就虚;因势利导,后发先至,这样理解才较为要当。

能做到“舍己从人”才是太极拳最好的御敌之方法。故前辈先师们又教导后学,不要“舍近而求远”。

要艺精技纯,才能做到“舍己从人”。要有胆量,敢不敢捨?能不能捨?“艺高人胆大”,练者仍须从艺精技纯上下功夫。

三十八、谈谈“走化”

太极拳论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从两则拳论的字义上,明显地看出,因所谓“走”者,化也。以我之“柔”走化对方之“刚”。有些人误认为只要用“软(弱) ”去退避对方之“刚”,就算“走化”了。所以在与对方对峙时,就很被动,往往因为“弱”而被人所制。

走化之中,必须包含“粘”字在内。即使用“以柔克刚”之时,要我“顺”而制对方於“背”。“我顺人背”方能制人,而免被人制。故走化,不应该消极地去走化,一味地软(弱),是错误的。走化之中,应含“粘”、含“顾”、含“拿”、含“打”,要寓“发、拿、打”於“化”法之中,才是真的“走化”。

三十九、释“双重”

太极拳论曰“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指的是在打手或技击时,两手的虚实宜分清楚。在所谓的刚柔相济之中,单重可走,双重则滞矣。

双重与双用不同。双重之病主要是在对峙时,两手产生不同时、不同向、不同速、不同用等等毛病。两手出现不协调、不贯串、不一致、产生凸凹、断续、缺陷等空隙,这时自己就已经僵滞而无灵活可言。所以这样的双重谓之病。双用则不同,所谓双用,是指在对峙时,两手既同时、又同向、又同重、又同速、又同用,双手配合精微,通体贯串,丝毫无间。此时乃双手完整之用,故不为病。

太极拳论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故练太极功者,贵在一个“悟”字。

四十、释“四两拨千斤”

太极功系里对太极拳所下的定义是:“以意导体,不用拙力;以静制动,机先动静;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所以“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的四项标准之一,也是鉴别是否是“真”的太极拳的方法。

当前有些人误称:“万斤力才能打千斤力。”实为旁门之说。太极拳论曰:“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又曰:“牵动四两拨千斤,妙在“牵动”二字上,就是说:在对峙时,能将对方“牵动”起来之后,再用“四两拨千斤”就容易生效了。而则如无“牵动”,从力学上讲,若不多於千斤力,就无法去打千斤力了。

太极功系里,牵动对方的方法甚多。如:引其落空、诱其失重、拿其反背、导其偏斜,变其呼吸……等法。待对方被牵动与控制之后,再施以太极功精妙绝伦的学力─劲,无不信手而应。故“四两拨千斤”,并非夸张之说,乃科学的技巧也。

四十一、“无过不及”应注意

太极拳的打手法里,有“无过不及”之说。“无过不及”应该解释为:在推手练习和技击应用上,应该注意做到“无过”和“无不及”。

在推手练习和技击应用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势和所用的劲,始终保持不丢不顶。如果势与劲用之过头,则必然会偏离自己的重心,有失中的危险。如果自己的势和劲,使用的不到位,即击发不到对方身上,则必然落空。这样既打击不到对方,又有被击之险。所以“过”与“不及”皆应避免。推手和技击时“得其图中”是很重要的事。

太极拳论曰:“差之丝毫,谬之千里”并非夸张之句。因为在推手和技击时,如果差之丝毫也同样会失效,所以太极功系里的“十字诀”,即准、是、稳、脆、真、恰、巧、变、改、整,须领悟并谨守之。

四十二、“欲提先沉”与补手法

太极拳推手和技击时所用的“提”法,指的是设法掀对方的根,使其重心浮起,再乘势而击之。但是在“提”时,应先以沉劲向其脚坠击,荡摇重心后使其冒升、拔根失重,才可以“提”发。

太极拳的提法,不是用拙力硬提,而是借对方浮起而“提”之。“提”也可称为一种“劲”。它与粘黏劲是不同的。粘黏劲多利用对方之来力,或经触动对方产生反作用力之后而“粘”之。故提劲与粘黏劲之分别在手法上“提”较重而“粘黏”较轻。因为提用沉坠,粘黏用触动也。其劲属於一老一嫩之故。

所以使用“提”法,必须“欲提先沉”、“沉而后提”,此亦为太极拳牵动对方之法。如果在使用提或粘黏时不够轻脆或失效,切记应迅速再做二次提或粘黏,千万不要“回”劲。连发劲可用,回劲不可要。另一方法是用一只手附於对方的背部,如果提或粘黏的不脆,可由其背后补手牵动之。但是补手一定要与提或粘黏同时、同向、同速,勿出现双重之病。

四十三、释“引进落空”

太极拳《打手歌》曰:“引进落空合即出。”在太极拳技击与推手中,引进落空是一项重要的法则。“引进”必须“落空”。引进是手段,落空是目的。

引进时,必须含有“诱”字,也要含有“走”字。“引进”忌讳往自己身上“引”,应当往“落空”之处去“引”,诱敌深入而不是引狼入室。故引进之中要有拿、要有顾、要引其“反背”。

“引进”妙在“落空”,无论对方来势多么凶猛,也不论对方来力多么狠重,只要使其“落空”,则对我绝无伤害可言。

太极功系有“空劲”的用法。空的用法有:离、漏、扔、掉等法。从引进落空的形式上讲,可分为:大引进、小落空;小引进、大落空;大引进、大落空;小引进、小落空等。其分别在於“引”的大小和“落空”的大小而已。上述诸法,以小引进、大落空为佳法,盖因其极具震撼的威力也。

四十四、释“斗笋(榫)”

前辈先师们形容和解释太极拳技击和推手时,有“斗笋(榫)”之说。甚么是“笋(榫)”?就是当二人技击或推手时,双方一经接触,必会产生“力”或“劲”的作用点。造些作用点在双方身上,不论是多少、大小、轻重,只要接触上对方,就如同将“笋(榫)”楔入对方身上。二人的情况完全一样,随之而来的彼此“发拿打化”的争夺、如同双方争夺“笋(榫)”的胜负。所以前辈先师形容和解释这种争夺,谓之“斗笋(榫)”。

“笋(榫)”因对方的来势、来力、来劲之不同,有宽、窄、老、嫩之分。故当与人技击和推手时,甫经接触,必须先察明“笋(榫)”的情况,方可以应对。太极功系对峙之法有:

堵笋(榫):甫经接触,在对方未楔入之前堵截之。

撅笋(榫):一经被楔入,由其“笋(榫)”根撅断之

脱笋(榫):一经接触,即刻走化之。

倒插笋(榫):一经接触,略做转圜,将对方之“笋(榫)”还原并楔人对方之身。

四十五、释太极拳的“劲”

太极功系里对劲的解释与其他拳术不同。一些拳术里讲所谓的劲,多是代表力量,如所请的“有劲、无劲、劲大、劲小”等词语,都包含有力的内涵。有的拳术,还有专门练力的功夫。

太极拳旨在用意不用拙力。拙力,即拙笨的力气。太极拳用架(快拳)及打手里,除了用意导体之外,在发拿打化时,崇尚用劲而不用力。

什么是劲?

有人解释劲是灵活的力量;有人说劲是多变的力量;还有人说劲是有意识的力量。有人形容力由於骨,陷於肩背而不能发;劲由於筋,可达於四肢。力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圆;力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等。

其实太极拳所谓的“劲”,简单来讲就是“学力”也,就是带有太极拳技术(学问) 的“力”,称之为“劲”。太极功系里的劲,是通过严格训练出来的多种技巧的“劲力”。太极拳发放的劲力,崇尚合力,即劲力加“反作用力”。正如太极拳论曰:“发时手脚认端的。”由脚而手发打,无坚不摧矣。

四十六、释“懂劲”

太极拳论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着,又称为“招”,即用一着(招)一势之法打击对方。什么叫着熟?吴图南先师曰:太极拳各势,由练习皆已正确,动作皆已自然,又熟习其应用之法,达至纯熟,斯可谓着熟也。又曰:懂劲者,因己之不利处、推及彼之不利处也。夫当击彼之念既起,当存心“着法”孰速,目的孰当、可否引其落空、能否动於彼先、如何变其力之方向,使不及我身,又何以使力还於其身……。然后,因力致胜,借力致胜,顺力致胜,逆力致胜,分力致胜,合力致胜……我皆可用出其不意之法,轻灵奇巧之步,闪展腾挪之身,出神入之机而胜之,此可谓懂劲矣!

“懂劲”后,愈练愈精,乃至捨己从人,随心所欲,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纵任敌千变万化,吾乃守之以一,处之以和,无形无象,应物自然。我欲攻,敌不知其攻,我欲守,敌不知其所守,非达於神明者乎。玄玄之理,不斯然而然也。

四十七、释“听劲”

太极拳里所谓听劲者,即当与人应对时,用方法去审察对方的来着(招),或来力(劲)、以利於自己的发拿打化,在术语里称为“听劲”。

太极功系里推手和技击时,一般是用“触觉”去审察对方的虚实、刚柔与动静的,但是只靠触觉去“听”还是不够的。太极功系要求听劲时,除了用近距离的触觉去“听”之外,还须用眼的视觉、用鼻的嗅觉和耳的听觉,即远距离的“听”,去审察对方。所以采用“近控”和“远控”两种方法来审敌,才更为全面。

应对时,用极敏锐的“听觉”去遥控对方,如探测其心跳是否加快;其呼吸是否急促;其神经是否紧张;其脑活动是否紊乱……。如有上述状态则对方必陷入混乱之中,其五脏六腑则必处於翻江倒海的状态。我可趁其紧张慌乱而击之。

上述遥控,又称微控,即洞察入微之控;又称气控,即我以“气”与对方之“气”衔接而控之;又称 神控,即不必有形有象,於无形无象之中,用“神”控制对方而击之。

四十八、掤劲

掤劲是太极拳十三势中的首劲。

掤字,音冰,乃古箭筒之盖子。太极拳练者借用“掤”字读“朋”。有人解释“掤”为“捧”也,这是借用其所练拳架的手势而言的。

掤劲是表面张力,是太极拳中膨胀的劲力。掤含有向上、向外的弹性张力。这些是太极功系对“掤”劲的解释。

《太极拳八法秘诀》说:“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学者可做参考。

实际上,掤劲是依附於“定劲”周围的,含有膨胀的表面张力。十三势中,掤劲是以“中定”为核心的,是应对外界之来势或来力的劲。在十三势的中定的外围,无掤劲时,既不能守,又不能攻。所以太极拳技击与推手在应对时,“定”与“掤”是首先使用的基本要法。

四十九、捋劲

捋劲,为太极拳十三势的“八门”要法之一。捋,古时无此字,似与攄(舒导也)字相通。捋或是太极拳练者所编的专用字。捋者,乃顺敌之来势或来力,以粘黏连随的手法,向身体外侧变向下捋,以使其落空、失重、倾斜,以利自己的发打。

《太极拳八法秘诀》:“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

捋劲的使用,亦须以“定劲”为各接触点之核心,然后再以捋劲外转引其落空。接触点不可软、不可弱,以免将对方之来势或来力,引进己身而产生危险。

捋劲在太极拳应用中,多应对於掤。即对方掤我,则以捋应对之。此为训练推(四正)手时之方法。在散打技击时,仍须先施“粘黏手”之后,再伺机而应对。

五十、挤劲

《太极拳八法秘诀》:“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挤劲也是太极拳十三势里的“八门”用法之一。挤者,楔入也。挤为向前直接推挤之劲。太极拳应用时,挤劲多用於对方捋我,在我失中之前,我圈臂以掌挤之。有人认为,对方挤我,我由被挤处,将对方挤劲转圜之后,反挤对方,也称为挤。

挤劲亦须以“定”为核心,以直向、快速、短脆之劲挤击,始有佳效。挤亦应在多种方向之适当时机使用,不可简单地固守於一势之中去应对,而忽略其妙用。

五十一、按劲

《太极拳八法秘诀》:“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按劲也是太极拳十三势里“八门”的用法之一。按劲者,下止也。向下潜按之劲谓之按。太极拳应用时,以按破解对方之挤。因为对方宣挤之劲,遇向下按止之劲、则必可破解其威胁也。

当自己遇对方之挤而须发按劲时,应注意身法之配合。即须含胸、拔背、收腰腹;忌腰背板直。

发按劲时,还须注意掌之应用。掌之用包括指、掌心、掌根三部分,即全掌之用。故按劲发放时要用全掌,尤其发“掌根”之劲为佳。

五十二、採劲

《太极拳八法秘诀》:“採字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採劲也是太极拳十三势里“八门”的用法之一。採者,择击也。採是用指、掌,以轻巧的粘、啄、截、点、拨等劲,有选择地牵引、变击对方之来势或来力,则谓之採劲。和美太极精彩无限,

採劲为太极功系里,独具的轻灵奇巧之劲。能採,则可在应对时,取对方最不利之处而击之,能收四两拨千斤之妙。

採劲在太极功系的功法里,是由轻浮功而练出的,应对时以指功为用。如能与打手要法灵活变换使用,则可收功倍之效。

五十三、挒劲

《太极拳法秘诀》:“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拋物於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挒劲亦为太极拳十三势里“八门”的用法之一。挒劲者,旋转而拋出之劲也。有人解释“挒”义如“紾”,转动也。实践证明“挒”有两种用法,一为向外旋转之离心力;一种为向内旋转之向心力,此两种学力用於拳法之中称 “挒劲”。

挒劲与捋劲有相对反向的含义。捋有向下舒导之义,挒则有舒导向上之义。然太极功系认为,挒亦属於“定”周围之劲。而十三势又可解释为圜也。如何区分圜之上下、左右、前后呢?宜慎思之。

五十四、肘法

《太极拳八法秘诀》:“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肘法也是太极拳十三势里“八门”的用法之一。肘法,一般练者多应用在势功的着(招)法之中。若练者能懂劲后,则可将若干劲用於肘法,即着(招)劲并用。故势与劲并用,才是肘法之用。肘,指的是小臂鹰嘴骨喙,以此部位撞击对方身躯之用。

太极功系里“肘法”之用有八大戧(俗用呛)之法。即平戧、提戧、直戧、撮戧、肩戧、套戧、碰戧、滴流戧等八法。

太极功系远古先师宋仲殊的《后天法目》共十五势。其中除八方捶及阴五掌之外,其余十三势皆为肘之用法。变化万端,为创肘法之用的先驱。

五十五、靠法

《太极拳八法秘诀》:“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靠法亦为太极拳十三势里“八门”的用法之一。靠是将太极拳的各种“劲”汇於肩背而用之,靠分阳靠、阴靠两种。阳靠是指用肩背部的靠法;阴靠是指用肩的前部的靠法。

太极功系里有独特的靠的功夫,名为七寸靠。七寸靠是用肩靠击对方小腿七寸处(足三里穴位置)。其势及其发劲的难度极大,非有多年纯功,不可轻试。传说杨露蝉先师在练下势时,将铜钱插於地上,杨先师仆身下势时,可用嘴将铜钱衔起,此即七寸靠之功夫也。七寸靠其势险,往往突然擦地而进,使对方惊慌失措,失於一刹那之间。如在靠之中,融入“抖弹”诸劲,其更锐不可挡矣。

五十六、“进、退”

进、退是太极拳“五步”中的向前进、向后退的身步。太极拳论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说明无论练势功或打手,身步要完整而不可散乱。其次,要求身步要轻灵,所谓“迈步如猫行”。

练势功的行功(慢架)时,身步尤须沉稳,进步时先落脚跟,继之落脚掌,再弓膝和进身。退步时要先落脚尖,继之落脚掌,再曲膝和撇身。前进与后退在重心的控制上,要采用由“一百”到“零”或由“零”到“一百”的倒数法。

“进”与“退”与上肢的配合,要做到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腰与顶的“相合”。也就是上下“同步”的问题。

上述的进、退法,也适用於推手练习。

打手和技击时,太极功系用的身法是“腾、挪、闪、战”等法。步法使用的是九宫八卦连枝步。连枝步是一脚直,一脚斜向45°,两脚跟靠拢。重心在两脚。前进与后退都采用这种步型。因步型如树之枝桠,故名“连枝步”;又因变转时完整一气,故又名“同气连枝”。

五十七、“顾、盼”

太极拳十三势的“五步”里,除了进、退、定之外,尚有顾、盼二法,合称为五步。顾又称左顾;盼又称右盼。顾和盼都是眼睛的看法。但是顾、盼在十三势的“五步”里代表的是“向左”和“向右”转移身体的方法。

前辈先师传授拳术时,对“眼”的作用极为重视,眼是身形四法(手、眼、身、步)之一。因为无论练势功或打手,如要转动身步,则首先要转动眼睛。眼法在拳术里又称“眼神”。在练势和打手时,起、落、进、退、曲、伸、俯、仰都须配合眼神。否则身步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都要受到限制。

实践证明,“左顾”与“右盼”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二者只是在同一方位上的,顺时针的顺转,和逆时针的逆转而已。推手时左顾有顾住对方前腿,截其不得进身之意。右盼有在发打对方时,含向外上方撮打之意。

五十八、“定”

“定”是太极拳十三势里的“五步”之一,也是太极拳十三势里最基本的身步状态和最基础的劲。因为定在太极拳势功与打手中,起着平衡与轴承的作用。

太极拳论曰:“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又曰:“其根在於脚”,“所难中土不离位”等,都是讲重心要稳定,要保持平衡,以应付周围空间内的变化,而自己又不失其中。

所以“定”者,中定也,十三势之中心,太极圈之中心轴。定劲在太极功系里,有专门训练的方法。定在脚上的重心位置是两脚的涌泉穴。所谓根起根落、万变不离其根的根,指的就是涌泉穴。定是周身上下所设的中心轴。要用定为轴心,来进行“势”与“劲”的变化。也就是十三势的变化。

太极拳论曰:“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讲的就是定在周身上下与各种势、劲共同变换虚实的重要性。周身上下处处能定,才可能有十三势的应用。

五十九、打手须着(招)劲并用

拳术之道在打手应用上,无不讲究以势用着(招),做为攻守之法的。太极功系在推手和技击时,则要求“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也是太极功在应用上的进阶。

杨少侯先师传授的太极拳用架(快拳),着(招)法凌厉、劲力脆快,乃着(招)劲并用的拳术,故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太极拳要求着(招)法纯熟之后,尚须进一步练习懂劲。

着(招)为劲之体,劲为着(招)之用,着(招)劲合一,方为懂劲。故太极功练者必先练熟“势功”,以求“势”之正确,追求势中之着(招)法的应用,继而练习“劲功”,再将劲注入於着(招)法之中。此时方为懂劲。

懂劲后还必须进一步练好“气功”(太极功系专用的气功)。待气功中的养、蓄、运用体会明确,要能做到心领神会,将“气化”的功夫,反馈回劲功、着(招)功、势功之中,则着(招)、劲、气三者合一,基本上接近神明矣。故练者必须坚持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冒进,否则功败垂成,而不知其由也。

六十、劲可断而不可回

在太极功系里推手或与人技击时,自己因着(招)而发出的劲,无论效果如何,是击中还是击空,所发出的劲一定要脱膛而出。发劲如不中时,应该立刻将劲扔掉,最忌“回劲”。

所谓回劲者,就是劲未发干净,仍滞留於发劲的部位,产生僵整;另一种情况是所发的劲遇阻,未及时扔掉,又将该劲反向回於自己身上。以上都是发劲的毛病,容易被对方趁“僵整”或借“回劲”而还击。

“劲可断而不可回”,发劲之后劲为何要断已经清楚了,但是如何断呢?主要在一松字。劲尚短脆,要脱膛而出。如枪发子弹一样,不可死火、不可塞膛、更不应炸膛。劲一经发出,着(招)、劲即刻松掉。“旧劲”要扔,一松之后,“新劲”又生。此为打手变化之要法。

太极拳论曰:“劲断意不断”,意思是发劲之后,劲可断,但断之中仍要留意。不留意则空,既失於防守,又难再发劲。故留意乃待机而再击发之要法也。

六十一、练好“气”打

太极拳论中“气宜鼓荡”、“气以直养而无害”等许多名句,都是讲气的理法。可见气在太极拳里的重要性。太极功中,气不足怎能下大功夫?“气以直养而无害”,要坚持练功,坚持蓄气。待神满气足之时,再练鼓荡开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有条件再练习打手中的气打矣。

将自己周身的内气、外气调动起来,为自己推手或技击时所用。练太极功者如能将“势功、劲功、松功”气化时,则可以做到以气入劲。即势、劲、气三者合一而用。势、劲融於气化,即气打也。

太极功系里的许多种劲,都属於气打的劲。如轻浮劲、鼓荡劲、内转弹抖劲、凌空劲等,都由气入劲,因而极具轻灵奇巧之妙。

六十二、打气法之一:打呼吸法

在太极功系里,打气法也是难度较大的功法。打气法与气打法不同:气打法是以我之气,打击对方;打气法是以各种功法,打击对方之气。打气法也必须精于太极功的势、劲、气的各种功夫、否则也难做到打对方之气。

打气法的初步功夫,有打呼吸法。

简言之,当对方进着(招)、发力时,先要蓄气,用呼气配合发力。此时在对方蓄而未发之际,我以势或劲触动、刺激对方,使其呼气受阻而变为吸气,我则趁其气散、回力而击之。反之对方欲变着(招)变力走化时,必先松散而吸气,此时我亦用势或劲去触动、刺激对方,使其吸气受阻而变为呼气,则其气聚、势整、力僵,我趁机而击之,必胜。

故对方呼,我令其吸;对方吸,我令其呼。此法称打气法或打呼吸法,亦称倒气法。精于此术者,可将对方之气,闷堵於其胸、喉之间,则对方必败。

六十三、打气法之二:打气口法

太极功系里推手和技击时,有打气口之法。就是当与对方过著(招)或对方用力击我时,只要一经接触,不论彼此有多少个接触点,我全视为气的接触。就是只要有一处接触,这个接触点就有一个气口产生。此时我用势或劲去对待对方的气口,方法包括拿、堵、截、闷、捏等多种手法,制住其气口。使对方著(招)、力受阻。我趁机击之,谓之打气口。

用上述方法,当我用势或用劲,将对方的气口拿住、堵住、截住、闷住、捏住……之后,突然用松散的手法,撒其被制住的气口,谓之撒气口;若引出被制的气口之气,再击之谓之引气口;若沿其气口的边沿,岔开后而击之谓之岔气口……此皆为打气口的方法也。

打气口法,适用於推手时有多个接触点,即多个气口的打法。这种打法难度很高,乃上乘之功法也。

六十四、“哼哈”二气释义

太极拳有“拿住丹田练气功,哼哈二气妙无穷”的论述。哼哈二气是太极功推手或技击时,发打用的气劲。传说杨班侯先师与人比手时,一哼、一哈之间即定胜局。哼哈二气在应用时,常伴有发声,借发声助己之发气;借发气助己之发劲。此乃克敌制胜之大法。可惜世间知之者甚少,更难言及正确之使用了。

有些人误认为哼哈二气,是一呼一吸的应用,实际上是错误的看法。

太极功系传授哼哈二气时,首先要练考明瞭哼哈二气,是用以攻坚放远的。哼气与哈气都是呼气,而不是一呼一吸。

哼气发之於项背,经后脑哼之於鼻。气劲似滚轮,上击对方之头顶,沿对方脊背下击其根。此劲发出坚锐无比,乃放远之法。

哈气发之於腹(气海),呼之於口。气劲亦似滚轮,上击对方之喉,沿对方之腹下击其根。此劲发出沉重刚锐,乃攻坚之法。

六十五、释太极拳“手打七分、腿打三分”之说

武术里有些门类偏重於腿的用法,有的拳种还偏重於高腿的使用,如专门踢击对方的头面。有些人误认为太极拳没有甚么腿法,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太极功系里训练推手和技击时,有多种练腿的功法,如在势功里,有分脚、蹬脚、二起脚、踢脚、摆莲脚等七种腿法的训练;在桩劲功里,有对足、膝、胯、腿的专门训练法,如四种腿功:即左右斜弹、左右钩踢、钩掛外旋、盘踢钩掛等。另外太极功系独有的推腿法,是专门训练腿上的粘黏连随、发拿捆化的。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无腿法是错误的。

太极功系有手打七分、腿打三分的说法。原因是用手打,两脚不离地,根基稳固。发打走化皆宜。腿打则一脚起踢,一脚支撑。危险性较大。当必须用腿时,也要先以手法将对方拿斜,或诱其失重,而后补腿击打之。故打手时有“手打七分、腿打三分”之说。

太极功系不主张使用高腿,如用势功里的分脚、蹬脚等高踢的腿法。因为起高腿既容易气浮而不稳,而且在对峙时危险性也较大。太极功系在用腿时,主张用短腿。短腿也要使用“粘黏连随”的方法,去发拿捆化对方。短腿的发劲要轻脆又带穿透性,要贯彻少侯先师的“薄、顺、短、脆、远”五字诀。

至於武术里用腿的一般原则,如:“远不加手、近不加腿”等,也适用於太极拳腿法的应用。

六十六、杨少侯的打手绝活 ——“空中捞鱼”

杨少侯先师所练之拳名用架(小架、快拳)、乃其祖父杨露蝉所授。其拳小巧紧凑、手法凌厉、身步快捷,气势逼人。

杨少侯先师擅长弹抖劲、鼓荡劲、离空劲、凌空劲。其打手快速而坚刚,往往出手见红,有乃伯班侯之风。

相传杨少侯先师打手时有空中捞鱼的绝活。所谓空中捞鱼,即打手应对时,先师将对方之着(招)或力(劲)用漏、空等手法,使对方失控后,当对方身手落空坠落时,以粘手将对方由半空中捞起,复从而发放或击打之。此法称捞鱼或空中捞鱼。

上述少侯先师之绝活,目前知之者稀。非精於太极功者,很难理解和效仿先师之绝技耳。如此之珍闻轶事,亦属太极拳界的宝贵史料。

六十七、释对峙时的“奇正”

有些门类的武术、在打手对峙时,有通过打手技法制胜对方的。武术里的打手,多表现为拳来拳挡、腿来腿踢,即你打一拳,我顾一拳,我再击你一掌,你再顾此一掌。太极拳推手时,很多人也是你推我一下,我一走,我再按你一下,你一松。

如果双方的身体条件和功力差不多时,往往是谁也胜不了谁。目前有些电视剧中的武打,也是你打一下,我格一下;我再打你一下,你再格一下,形似儿童玩的拍手掌游戏打花巴掌。二人只是拍拍手,听听响,娱乐而已。非武术之打法也。

什么是武术里的奇正变术技法呢?奇正,在武术里代表动作的奇数(单数)和偶数(双数)。比如:对方出手佔1,我还手佔2,对方如再出手佔3,我再还手为4……如此推数,一方为奇一方为正(偶)。这样打法类似前述之打法,很难迅速取胜。如果掌握奇正变术技法,情况就不同了。比如对方出1,我出2、3,把对方第二次出击的3抢到手,即我用2(顾)、3打的方法,则对方必被我击中,而无还手之机会。此之谓抢奇正或隔数打法。当然奇正变术的技法还很多,练者可进一步领悟而完善。

能奇正变术技法的人,还必须具备速度。如果速度不达标,也很难掌握和使用好奇正变术技法的。

六十八、释“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太极拳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句,非夸张的形容词。实际上当练到极轻灵又极柔韧的时候,练者周身上下的灵敏程度,已大大超过了常人,其具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妙。怎样才能练到这种程度呢?太极功系有练发之於毛的功法。太极功里的松功,是各种功法的中心和灵魂。通过毕生不懈地练习松功,又得正确的传授,可以用由内而外的脱换法,练到发之於毛。

脱换的方法是:练松功时要由骨髓、骨、韧带、肌肉、皮毛逐步逐层的去松。这种练法不可以急於求成。而应仔细、留心於推求中去苦练去探索,练到皮肤的感觉极为敏锐了,自能察对方之丝毫的变化。能达到这种程度,在与对方推手和技击时,有感即应,机先动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也。

六十九、释“虚空粉碎”

虚空粉碎是远古世传太极功系的上祖先师李道子,所授秘歌大法的主旨。李道子先师的秘歌,字字玑珠,导人得化功之道。在打手小技中亦视为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修炼方法。

所谓虚空者,安心定性,无物无我。由此修炼,始可能做到应物自然。所谓粉碎者,练者须将全部的太极功法练得精熟之后,再通过精心研练,将周身上下,拆成面、条、块、点……。目的是粉碎之后,使身体之机质返祖,恢复先天自然之本能。最后炼成周身处处皆十三势。在体得尽性立命之道;在武技应用上,得英雄所向无敌之能。

故虚空粉碎应始於无形无象,继而全身透空,终於应物自然,达於身心俱化。武功乃小技耳、余事也。能练到虚空粉碎,武技无往而不利也。

七十、释“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太极拳论曰: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为历代先师们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严格遵奉的至理大法。太极功系认为拳功的内容,主要是虚实、刚柔、开合的变术。无论练势、练功法、推手、技击,意与劲显现在身体何处、该处则为实、为刚、为合。相对地意与劲隐於何处,则该处为虚、为柔、为开。故推手与技击时,粗略的分析,出手为实为刚;抽手为虚为柔;进则为实为刚;退则为虚为柔;粘制为实为刚;走化为虚为柔……。

实际上虚实与刚柔的变化,在应对时,要应物自然,变化时要存乎一心。在推手与技击时,不外是走化与发打。所谓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说的是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可走化,又无一处不能发打。亦即周身上下处处皆为拳,处处皆能用。此之谓全体大用也。

七十一、能自保而全胜

太极功系的前辈先师们,经常用兵法里说的能自保而全胜叮嘱后生。用意在於与对方交手时,首先要保护自己,其次才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出手制胜对方。如果能做到不战而胜之,善之善者也。故御敌时,首要在於自保,而后再言及胜人。不能自保,怎能称为胜人呢?

太极功的最终目的是尽性立命,得化功之道。一句话:大造化也。

武技乃小技,乃余事耳。故后学之人应认真遵循先师们的至理要法,刻苦修炼。严格择人而授,使太极功法在全盘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发展,为人类的科学而服务。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2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