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字四海易术书写
投稿国展也好,投稿有奖金的商业展也好,入展的作品往往都很具个性的,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如果按平正的书写方式来“丈量”它,确实是很难接受的。
展览有展览的要求,入展有入展的细则,您所表达的笔墨语言,正是评委们希望看到的,欣赏和创作“踩到”一个同频的拍子上,说直白一点就是创作和审美两者之间对上了“路子”………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就连做生意也是讲门路的,网间流行这样的一句话“您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把这句话挪用到展赛上,刚好也解释了“同频”和“路子”一说,翻译过来就是“您要投评委认知之内的展赛”,这就是入展的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很多书友有一定的创作能力,认为自己的作品可以跟同行之间的竞争,多数的书友都进行过各式各样的训练,临写过碑帖,能深入经典,有一定的转化能力,能掌握各方面的技巧,但不能形成一个体系,创作时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拐杖”,不是在查资料,就是在借鉴别人的经典,手机里收藏了很多优秀作品图片,书房里堆满了各种国展作品集子,电脑里下载了各式各样的集字软件,苦苦挣扎着,不停的在提纯自己的技法,字法和章法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系不完整,个性就很难生发。古人用“通会之际”来形容体系的完备。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名言:“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另明朝项穆在《书法雅言》也多次提及“通会”一词,原文:初学条理、笔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
表达了从字法章法上升到通会融合,技法上没有弱项,表达才更能随心自由,不自由怎么可能写出个性来了?
淘汰的作品通常是这三类,如果单从作品局部来看,有的地是写得不错的,既然是落选,肯定是没有入评委的“法眼”。
第一:学古阶段
打造的作品一眼就可以看出,还处在学习古代经典的那个阶段,追求外在的形,字法和章法的形式还处在临摹改创阶段:
①、人工或者电脑进行集字
②、挪移古人的章法进行换字
③、分区改创进行拼凑
上面这三个方法现在是比较流行的改创技巧,电脑合成有电脑合成的痕迹,换字游戏有换字游戏的弊端。书法讲究形神兼备,借用“拐杖”来创作的作品,上一笔和下一笔的交接,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解决行气就是个难题,如果有解决这个技巧的能力,还借用那个拐杖做什么呢?另外,单字周围,上下左右的四个空间,并不是机械的排列,“抄作业”往往是呆板的,南宋姜夔《续书谱》有述:“摹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正好解释了使用“拐杖”的弊端。
第二:学习当代的优秀者
网络时代资料很丰富,借用今人的书法作品进行改创,只要内容不同,文字的技法使用就有很大的区别,取舍上就是一个难题,今人夸张的墨色和夸张的长线条,改创时容易导致停顿,学习中得其下。另有一些名家办班授徒,为了出成绩,有一系列的“包办”行为,最常见的就是导师创作一件作品让学员临摹………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每个人的特点就像某个符号一样,大多都会被观察群体发现,最重要的是学员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金钱。
第三:“四不像”作品
既不像古人也不像时贤,长时间的练习又有一些技巧在支撑,形在像与不像之间,神在游离之中,创作的主观意识往往在扭摆不定,纸张和形式又有“展览体”的风貌,作者通过入展作品找到样板,依葫芦画瓢,生硬的拼凑,没有自己的风格追求,也忽略了情绪表达,把创作作品变成了制作作品。
“四不像”就是:
不像古人,
不像时贤,
不像别人,
也不像自己。
书法艺术看上去最为简单,其实是即考究综合能力的,需要长久磨砺和积累,反复摸索和探寻,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在长时间的创作临摹之中,完备自己的技法体系,摸索出同观众同评委“同频”且“对路”的方法,只有这样投稿才能更有胜算,四海易术这么认为,您觉得呢?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