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每一个行业都可以进行细分,比如军事领域就可以细分为战略规划、战术制定、落地执行、人事政治、后勤服务等多个层面。个人和团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只有如此,才能将集团式作战的优势发挥到极限。曾国藩在指挥湘军初期连遭败绩,就是因为没有找准自己的坐标。
咸丰四年(1854)2月28日,曾国藩终于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衡州编练成了包括陆军十营、水师十营共计一万多人的湘军,并向朝廷上报了自己将要启程前往安徽作战的计划。
但是,湘军还没出省,就在岳州被太平军打败,曾国藩只得退守长沙城。
4月中旬,面对太平军对湖南的猛烈攻势,曾国藩和左宗棠经过商议,决定力保湘潭,在西南方向给长沙城留出一条通道,以方便湖南与太平军打持久战。
按照计划,安排部署完毕,作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只需坐在中军大帐等待消息即可,但曾国藩却在无聊之余主动派出侦察兵前往靖港摸底,在得到靖港只有几千太平军的消息后,他当即决定,亲率剩余的湘军偷袭靖港。
请注意,偷袭靖港是曾国藩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湘军决策层集体决议的决定。
这是曾国藩以统帅的身份第一次领兵作战,目的是抢在湘潭战役打响之前先创造一场局部胜利以提振湘军的整体士气。
这是曾国藩的公开说法,我们不必当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曾国藩偷袭靖港的行为更多是想证明自己,想迅速积累军功以坐稳自己湘军统帅的位置,并在湖南官场奠定自己的地位。
没办法,一个将军要想带好兵,就必须得以军功来证明自己。一个朝廷大员要想在地方上保持身份的优越感,也必须拿成绩说话。就像一个公司的总经理,他必须得有操盘大项目的履历才能奠定自己在公司的地位。
人性从来如此,权力不是来自职位,而是背后真正的实力。只有将里子夯实,才能得到面子。
事实上,这是太平军故意给曾国藩做的局,他们在靖港布置了两万多的兵力就等着曾国藩主动上钩。结果是,湘军大败,曾国藩当时就急火攻心直接跳进了江水中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曾国藩跳江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印证,他是想证明自己,求胜的执念让他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当联想到自己初战惨败将被整个湖南官场鄙视时,自尊心瞬间就成为了匕首,撕扯着他的每一寸肌肉,最终情绪崩溃,跳江自杀。
由此也证明,曾国藩并不适合将军的角色,亲自带兵打仗。同时,湘军的侦查水平也确实不行。
本质来说,这对曾国藩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如果他打了胜仗才是灾难,因为这会让他产生自己是指挥打仗的专业选手的错觉,将来可能还会给湘军带来灾难性结果。
任何一个领域,在刚入局的时候都要交学费,一个是积累经验,再一个就是试错,看自己是不是这块料。
由于湘军取得了湘潭大捷,曾国藩才稍微找回了些自信,同时对朝廷也能有所交代。
时间加速来到了咸丰五年(1855),这一年是曾国藩最难的一年,他不仅在官场上被江西同僚集体针对,更是在战场上遭遇了他这一生中最大的劲敌,石达开。
石达开是曾国藩前期的劲敌 图源/剧照
1月29日,湘军与太平军在湖口狭路相逢,石达开略施小计就将湘军水师分割在鄱阳湖和长江两部并烧毁湘军战船四十余艘。
这一仗,曾国藩的坐船也被太平军作为战利品给拖走了,咸丰皇帝赏赐给曾国藩的物品也全都散失。
紧接着,石达开又在江西九江二败湘军,曾国藩再一次急火攻心,直接就跳水自杀。
陆战,太平军也重创湘军,樟树镇一战,湘军曾国华部几乎是全军覆没。
那一年,身处江西的曾国藩是不断遭遇失败,再加上江西还不给湘军提供粮饷,曾国藩同时被战争和政治斗争所折磨,度日如年。
人都说高处不胜寒,只有登上过山顶的人才会有深刻的体验。可这依然阻挡不住前赴后继的攀登者。
各种压力最终促使曾国藩在咸丰七年(1857)2月份以父亲去世为借口招呼都不打直接就离开了战场,回家守孝去了。
能将曾国藩逼到擅自离岗的地步,可见当时他的压力到底有多大。由此可见,压力是与所挑战事情的难易程度是对应的,煎熬、绝望是正常程序。都说曾国藩是半个圣人,你看他也有扛不住的时候。
咸丰皇帝为了解除曾国藩的兵权,防止他坐大,也就同意了曾国藩守制的请求。
咸丰八年(1858),在家呆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曾国藩再也坐不住了,在浙江全省告急,朝廷催促他出山的情况下,曾国藩再也不和朝廷讨价还价赶紧就来到了湘军大营接过了湘军的指挥权。
很明显,曾国藩是怕自己脱离湘军的体系,失去了和朝廷博弈的筹码,如果湘军将来的胜利和自己没任何关系,那么他曾国藩将什么也不是。作为湘军的创始人,曾国藩肯定不甘心,这就像父母面对自己生养的孩子不认自己一样痛心。
同时,曾国藩还观察到一个现象,自己守制期间,湘军反而是一路高歌凯奏,节节胜利,左宗棠等人照样可以领导湘军取得胜利。而自己指挥湘军时却更多是遭遇失败。
这已经让曾国藩有所觉醒,对自己的指挥水平产生怀疑。不过,此时的曾国藩并没有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出山之后,他依然是不断打败仗的节奏,屡屡与死神擦肩——
咸丰十年(1860)11月30日,两万余名太平军攻入安徽黟县的羊栈岭,距离曾国藩的湘军总指挥部只有不到三十公里的距离,曾国藩当时身边只有三千名士兵;半个月后,李秀成亲自领兵强攻湘军祁门大营,造成曾国藩的帅部与外界中断通信足足五天,断粮时间长达二十多天;咸丰十一年(1861)3月,李世贤率领十万太平军再次猛攻祁门大营,曾国藩又遭遇了断粮危机,并与外界中断了通信...
这是曾国藩一生中最煎熬的日子,在那段生不如死的日子里,他写了一封又一封遗书,每天晚上睡觉时都将剑放在枕边以随时准备自杀。要不是左宗棠率领楚军大败李世贤,曾国藩很可能以极其悲剧的方式在历史上谢幕。
以结果为导向,曾国藩根本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历史地位。
而事实又是,这其实都是曾国藩主动选择的结果,按照常识,帅部是不能设在军事险地祁门的,而曾国藩却只想着给皇帝展示自己置之死地的决心,根本不在乎自己湘军统帅的安全。
想想,如果曾国藩阵亡,这对整个湘军的士气都将会是巨大的打击,曾国藩根本就没有想到这层。等于说,曾国藩驻扎祁门其实是在打政治这张牌,严重与军事脱离,所以才遭遇了那段生不如死的日子。
当一个军事指挥者将政治斗争和战争混为一谈时,这就已经将自己置身于悬崖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这话没错,但战争更多是以结果来影响政治,如果在指挥层面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专业性,那绝对是要吃亏的。
为什么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战争是动态的,必须得根据具体形势来随时调整战术。
很明显,曾国藩已经犯了兵家大忌。
说实话,左宗棠等人根本就瞧不上曾国藩“扎硬寨,打呆仗”的那一套呆板打法,只是碍于面子不好说罢了。而曾国藩之所以坚持这套打法,也证明他确实短于军事指挥。
我们不必纠结于曾国藩前期遭遇了石达开这样的劲敌,后期又遇到了李秀成这种太平军中的后起之秀,败仗就是败仗,找什么样的理由都是借口。
李秀成是曾国藩后期的劲敌 图源/剧照
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曾国藩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凡是他亲自指挥的仗,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结果已经证明了他确实不适合指挥打仗。
这是曾国藩的第二次觉醒。第一次是在老家守制时,他通过反思得出自己爱憎分明的性格并不适合行走官场,于是在出山之后将自己变成水,融合进了集体,迅速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所以呀,反思很重要,复盘也很重要,不过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足够安静,因为,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第二次觉醒使曾国藩发现了自己根本就不是将才这件事。就像三国的马谡,他和诸葛亮聊战略时是一套一套,但具体指挥打仗时,马上就暴露了自己,给军队带来灭顶之灾。
可见,一个人认清自己并找准定位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更能避免给整个团队带来毁灭性结果。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吃透每一个人,将所有人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去。
在这方面,刘邦就是绝对的智者,他在彭城之战后认识到了指挥大军团作战是自己的短板,于是后来就果断放手让韩信、英布、彭越这些专业性人才去实地指挥战争。
其实曾国荃早就发现了哥哥的短板,对于哥哥平时对军事的强行干涉他也根本不听,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战争。但对于哥哥在政治、修身层面的建议,曾国荃却是照单全收,因为他知道,这两个领域正是哥哥的强项。
之后,曾国藩是大胆放权——
安庆之战,曾国荃独立指挥,曾国藩只是静坐安徽东流的前敌总指挥部耐心等待战报;天京之战,曾国藩也是坐镇临时设在安庆的两江总督府静静地看着九弟在前方表演;对于淮军在江苏的战事、楚军在浙江的战事,他也从来不去管人家李鸿章和左宗棠是怎样指挥的...
比起曾国藩,左宗棠绝对属于专业选手,自打创建楚军之后就是连续打胜仗的节奏。比如咸丰十一年(1861)4月,左宗棠以五千楚军大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统帅的五万太平军(号称十万),李世贤差点被楚军活捉。
如果非要对这种特殊现象进行解读,笔者只能说,天赋真的很重要,和努力无关。
但曾国藩也有自己的长处,他能在思想上凝聚湘军,打造湘军自己的文化,让湘军将士将自身的潜能毫无保留地在战场上输出。
另外,曾国藩在政治上的表现也让左宗棠是心服口服。曾国藩以手中的笔为武器不仅让慈禧杀掉了前两江总督何桂清,还故意在时间上做文章让左宗棠拖着不去救浙江巡抚王有龄,导致杭州城破后王有龄战败自杀。
完了,曾国藩就成功将左宗棠运作到了浙江巡抚的位置上去,扩大了湘军的根据地,实现了湘军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李鸿章江苏巡抚的位置,也是曾国藩一手运作的结果。
湘军上下对曾国藩的政治水平是大写的服。曾国藩也靠这番表演奠定了自己在湘军、汉官、湘系中的地位。
曾国藩奠定了湘系在清廷的地位 图源/网络
这也是曾国藩在1838年考中进士之后为什么能够在十年之内七次升迁,并在三十七岁时做到了从二品官的核心原因。他的政治水平,确实老辣。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曾国藩在官场上也有自己的靠山,那就是,曾经权倾一时的穆彰阿,至于曾国藩是如何攀上穆彰阿这颗大树的,这又是曾国藩在人情层面的精明。
另外,曾国藩后来之所以被咸丰任命为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其实也是权臣肃顺一力支持的结果。虽然曾国藩后来将自己和肃顺撇得很清,但谁又能知道他和肃顺之间有没有往来。
可见,曾国藩后来是成功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组织、人事、政治、文化建设...人的优劣势都是可以通过有没有拿到结果这条指标来判断。
但曾国藩本质上又没有脱离军事,因为他在政治和人事上的所有努力都是在为军事服务。如果将湘军各个部门比喻成一条军事产业链,那么曾国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区别只是,以前他没找准自己的位置,后来他知道自己该干啥。
按照历史是镜子的理论,一个公司也不能鼓励单兵作战,因为,人不可能擅长所有的领域、环节。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每一个人都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拿到更好的结果。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单兵作战不仅极其冒险,而且是有上限的。
作为个人,我们更应该通过反思、试错等方式提早了解自己,然后将自己置于和个人优势最匹配的岗位。
自身优势和岗位的匹配度越高,就越能拿到高分,反之,只会让自己越干越拧巴,还不出结果。
这个世界永远会奖励那些能够及时认清自己的人。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