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组织进行战略巡航活动,目前属于第八次举办,不过,这次属于中方轰炸机首次来到阿拉斯加空域,北美防空司令部派战机随行,表示“对方未进入领空,合法行动”。
相关学者进行分析,这是美方首次遇见这样的情况,中方战机远离国土在美方附近的国际空域执行任务,不免让人有几分额外的猜测,同时也让人觉得颇有戏剧性。
因为此前美军司令曾做出预测,表示当前中美关系已经逐步陷入紧张,再这么下去,今年就能在防空识别区见到中方战机,当时很多人觉得他是危言耸听。
现在,美方政要可谓是接受打脸时刻,中方战机真的来到了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内部让美方有了拦截监测中俄联合轰炸机的体验,当然,美方估计并不希望获得这种经历。
因为解放军的战机突然出现在美方附近,这代表中美关系已经接近风险爆发位置,同时,既然中方能够在附近国际空域进行任务,自然就有可能在外围进行部署。
那美方的军部就不得不开始思考要在本土布置相应的防御设施,不然将其暴露在中方打击半径内的风险实在太大,美方承受不起相关损失,而中方轰-6的性能还是有保障的。
加上中方的空中补给线,足以将半径再次扩大,不过,这次巡航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以美俄两国军事关系,在防空识别区见到彼此战机属于平常。
双方军事沟通也接近空白,少有的几次都是在大国框架下,拥核国家进行的整体性会谈,至于美俄之间的单独军事对话,则是看不到搭建希望,双方可谓是成见颇深。
对比起来,中美军事领域还有一定的沟通渠道,只是近期一直在呈现走低态势,就连美方也不确定目前情况到了哪一步,所以美方内部国会议员提出担忧的其实不在少数。
就美方政要的意见,他们认为中美关系应该控制在一个限度之内,出于政治正确方向的思考,中美合作存在阻碍,但同时也不能出现中美冲突的端倪,不然就无法保障美方的幕后定位。
根据不同的竞争对手,美方所能够拥有的操作空间不同,如果将这个目标定为中方,一旦出现误判,就可能导致美方需要亲自下场才能解决事态。
而这种情况是美方最不想看到的,因为在二战过后,美方促进转型,向金融性质变换,最终拿下了国际经济体系第一的地位,但有利益自然就有对应的风险。
转变自身定位后,美方的制造业基本依靠外包搞定,一开始,美方的国际声望足以压制反抗动作,自然没有暴露出短板,在中东和欧洲地区,美方的声望都可以说是无人出其右。
但是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当美方及其北约伙同,将视线放到亚洲地区时,他们发现东盟国家并没有对美西方友谊那么渴望,反而呈现疏离的态度。
美方奉行霸权主义,自然不能容忍有地区突破其强权封锁,于是开始引动日韩澳等国家增大地区冲突局势,希望用这些争端作为介入节点,然后压制亚太地区。
为此,南海、台海出现争端,朝鲜半岛问题亟待解决,可就算如此,美方依旧没能占据什么上风,反而将中美关系拉到危险境地,拿这次巡航任务来说,无疑算是一个警告信号。
从2019年开始,中俄开始进行联合巡航,此后基本一年一次,而在2022年,频率增加为一年二次,可见当时中俄合作态势深化就已经显露痕迹。
而美方秉持傲慢态度,直接拿出“双重遏制”战略,旨在同时限制中俄发展,不得不说,其战略思维停留在旧时代阶段,没有意识到凭借美方声望,已经无力掌控国际局势。
此后,美方先后在中东地区面对胡塞武装失利,随后又因为中俄反制,撤出中导部署,目前又陷入政治争端危机,两党冲突局势格外严重,这进一步降低了美方的国际影响。
当然,长久养成的傲慢姿态不是这么轻易就能放下的,因此美方秉持挑衅姿态,不断加深双方冲突风险,一来增加对台军售,二来则是支撑菲方加大南海危机。
中方的忍耐度有限,在多次奉劝美方认清现实回到正常交流渠道无果后,自然就提出多项反制措施,比如限制美军工企业签证等等,而这次巡航行动也是其中之一。
对于美方来说,事发突然,第一次拦截中俄同时出现在防空识别区的轰炸机,外媒瞬间陷入担忧状态,开始分析中美冲突等等可能性,并且还指出中俄合作应该步入新的水平。
因为中俄两国巡航活动已经在日本海域到西太平海域都进行过了,这表明双方协作巡航不仅能够实现双方机场的无缝切换还能做到精准投送打击。
如果没有深厚的互信度,双方就无法达成如此快的协同作战,外媒对此评价分为两种,其一是在目前的空战力量下,防空区代表国家能够反应过来的警戒半径。
现在中俄已经步入警戒半径当中,还能说美方本土具备安全保障吗?因此有民众呼吁应该降低中美俄三国的冲突风险,这种舆论或将影响到三方此前进行的核扩散防控会谈。
第二种评价则是指责美官方煽风点火,双方联合巡航已经第八次,在国际空域巡航实属平常,毕竟中方也有防空区,不如分析美方对台军售的做法算不算得上是挑衅行动。
可见国际社会已经对美方的舆论战法感到厌烦,并且开始抨击其不当立场,如果美方真的想要降低双方冲突风险就该做出切实行动,而不是传递错误信息,引发国际争议。
对于美方的反应,我们既要抱有政治对话的期望,并为此进行相关努力,同时也应该提起更多警惕,避免对美方产生不必要的期望,最终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