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一战是抗美援朝最艰难的一场战役,就连当年被围剿的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也毫不掩饰的评价“长津湖地区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
可偏偏就有这样一个团,打响了美军不愿听见的第一枪。宋时轮和宋陶携15万余军力在长津湖对美军发起围剿,打破了对方“圣诞节前攻下半岛”的计划。
虽说这场战役逼退美军撤回三八线以南,但对于两宋的打法,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致命破绽。
这个破绽是什么?两宋在这场战役中照搬粟裕的哪种打法呢?
1950年11月,9兵团作为志愿军北上跨过鸭绿江,由宋时轮、宋陶二人指挥,麾下20军、26军、27军三个军均为加强营,共计15万余人。
9兵团接到命令后来不及做任何高寒地区打仗的准备,在此之前,三军在江南接受的是解放台湾的训练,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太过仓促。经过鸭绿江边防部队时,就连东北军区紧急调动的5万库存棉衣,也有许多没来得及送上火车。
长津湖发源于黄草岭,北部是柳潭里和下碣隅里,湖水经过此处汇入鸭绿江。美陆军联合韩军预计10万人,已经打到了这里,可见当时情况之紧急,而当时9兵团下车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火速的投入了战斗。
相对比起来,双方的兵力差距并不大,9兵团刨去后勤部队,能上前线的兵力也在10万上下。而两宋此时却乱分寸,犯了大忌讳,明明有三次歼灭美陆战1师的机会,却因失误错失了良机。
宋时轮和宋陶二人进入长津湖战区后,采用的是粟裕的老打法:分割、包围、歼灭。这些迂回战术在粟裕手中打出了几大名战,苏中七战、豫东战役等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而且双方的兵力也是大差不差,可到了两宋手中,怎么就变了味呢?
50年11月27日傍晚,9兵团20军和27军快速隐藏在长津湖四周山林中静默,等到夜里北风四起,美陆军1师和步兵7师姗姗来迟,等时机一到,宋时轮和宋陶指挥大军发起猛攻,美军被打的措不及防,仅一夜之间,美军两个师被切割成了5部分。
第二天一个白天,美军都试图打通被截断的阵地但始终无效。
第三天20军将向北增援的美、英、南朝鲜三军歼灭大部分。
切割完成了,但包围这个举措却出现了失误。
美军被切割后,在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三处几乎同时遭到20、27军包围,将近8个师被分散到3个地方,主力部队难以集中力量。
而在粟裕的包围策略中,采用的是主力部队包围,其余兵力阻断被切割的地方阵地,这样的方法在孟良崮战役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每一头都想打出威风,但现实却是残酷的。首站的拳头挥得太大,力量就分散了,导致后来美军三次撤退都丧失了最佳良机。
第一次美军陆1师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撤退时27军只有一个师,在初期包围时被美军的反攻导致伤亡众多,后面只能钳制美军撤退速度,其余部队紧跟拦截,一路上对美军截歼致使对方伤亡过半,在大量的飞机支援接应下,美军撤出了柳潭里。但可惜的是由于兵力不足,否则美军很难突出包围圈
第二次的机会则是从下碣隅里向古土水,向南撤退过程中,宋时轮立刻命26军进行拦截,但此时26军距离合洼里还有80公里,几乎是没日没夜的赶路,尽管有20军余部争取时间,下碣隅里周边的防务陆续被突围,美军陆1师几乎损伤大半,直到撤出下碣隅里时,26军仍不见踪影。
更艰难的是,美军在撤出下碣隅里时,还亲手毁掉了这个军事基地,不仅烧毁了所有东西,还用炮炸、推土机全碾平,所有物资眼睁睁的被损毁。
经过二十余天的战斗,20军连饭都没吃过几顿,为了阻挡美军撤出,重要的通道水门桥连桥基都被我军炸掉,可这座矗立在悬崖上的桥仅两天时间不到就被美军的补给修好,最终撤出了所有部队。
第三次机会则是在美军在古土水集合准备最后的撤离。而此时26军连夜奔袭,在极寒之中损伤了不少战斗力,再加上途中还遭遇了空袭,导致损伤很大。
距离战场又远,气候又寒冷,原本食物补给就不多,长时间的前进导致26军还没有进战场,就已经疲累不堪。
战斗力被削弱,加上制空权都被美军掌握在手里,虽然20军余部一路上穷追不舍的对美军进行截歼,没有支援,也只能进行钳制阻拦。这样的行动甚至后来的美军回忆称“后期似乎并没有受到任何阻击”。
一直等美军退回三八线到达东海岸的咸兴市时,26军主力始终没有赶到投入战斗。
24日平安夜,美军历经一个月等到了7艘航空母舰的支援,利用海路逃离了战场,至此第二次战役落下帷幕。
宋时轮和宋陶在正常战役中,最大的痛点就是“主次不清”,粟裕的老打法贴合了战场,对志愿军来说,如果兵力集中到一处围歼,或许有机会减少阻击带来的伤亡,如果26军距离主战场不是太远,或许能及时弥补军力,可历史没有如果。
如果是在夏天或是秋天不太寒冷的时间,这个方法或许能发挥奇效。可对于当时的志愿军来说,尽管双方兵力相当,但最大的敌人除了美军的装备,还有高寒的天气、稀少的衣物和粮食,这场战斗虽然我军达成了击退敌军的目的,可也因此冻伤将近3万人,冻死4千余人,伤亡超过1万9千余人。
不过好在最后结果是乐观的,长津湖战役胜利给美军野心重创,美国国务卿后来评价这场战斗“美军历史路上路程最长的败退。”可见志愿军的斗志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