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跌倒为何不敢扶了?树叶不是一天黄的,人心也不是一天凉的

特友谈文化 2024-06-08 01:00:36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家里有父母和一个弟弟。父母都是工薪阶层,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

小时候,父母常教育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遇到老人跌倒,应该毫不犹豫地扶起来。

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却频频传出一些令人心寒的新闻,让人对扶不扶老人跌倒的问题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2011年南京彭宇案,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转折点。当时,一个老人跌倒,彭宇见状立即上前扶助,然而却被老人家属指认为肇事者,要求赔偿。这一案件虽然最后彭宇胜诉,但公众心中却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类似的案件接二连三地出现,诸如2013年武汉的“赵德林案”,使得人们对救助跌倒老人的行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迟疑。

回想起我的一次经历,更让我深刻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无奈。那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刚下班回家,经过社区广场时,看到一位老大爷突然倒地,周围的人都停下脚步,但没有一个人上前。

我也站在一旁,内心挣扎着要不要去扶。我心想,这样的情景已经见过很多次了,万一扶了被诬陷怎么办?

但最终,我还是决定走过去,扶起了那位老大爷,并拨打了急救电话。

幸运的是,这次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老大爷的家人对我非常感激,还送了一面锦旗到我家。尽管如此,这件事依然让我心有余悸。

这样的心理挣扎在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许多人在面对类似情况时都会选择视而不见。

根据2019年的一项调查,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在遇到老人跌倒时会选择报警或寻求他人帮助,而不是亲自上前扶起。这一现象反映出社会信任的缺失和人心的冷漠。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冷漠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年来种种事件叠加的结果。树叶不是一天黄的,人心也不是一天凉的。我们不能单纯地指责人们的冷漠,背后更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法律保障的缺失、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一,法律法规必须更加明确,对见义勇为者提供更有力的保护。例如,设立明确的法律条款,确保好心人不会因为做好事而被冤枉。

2017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其中第184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实际操作中依然需要更多细化和执行。

二,媒体和社会舆论应当更多地关注和宣传正面的例子,树立见义勇为的榜样。比如,某些地方会定期举办“最美志愿者”的评选活动,通过宣传这些好人好事,增强社会的正能量,让人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更加勇敢地伸出援手。

三,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和家庭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常说“教育从娃娃抓起”,只有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才能在将来形成一个更加和谐友爱的社会。

与此同时,社区和志愿者组织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社区可以建立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培训和活动,提高居民的应急救助能力。

比如,有些城市的社区会定期组织急救培训,让居民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以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施救,而不再只是旁观者。

回顾自己的经历,我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顾虑,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而丧失了基本的善良。

记得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我们几个人一同上前扶起了他,并送他回家。这次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社会温暖会战胜冷漠

树叶不是一天黄的,人心也不是一天凉的。

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勇敢地迈出那一步,用实际行动温暖这个世界。

也许,某一天,当我们年老体弱时,摔倒在路边,也会有人毫不犹豫地扶我们一把。

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帮助,更是为自己营造一个温暖的未来。

希望未来的社会,扶起跌倒的老人不再是个问题,而是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