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病得快起不来了,还在沙场上拼命;阎锡山嘴上叫嚣“城在人在”,转头就坐飞机跑了。
1948年底,阎锡山困守太原,这座被他经营了38年的“钢铁堡垒”,成了解放军的下一个目标。
可徐向前病得连站都站不稳,毛主席却不愿意太早攻城,怕惊跑了北平的傅作义。
于是,围困、劝降、强攻,这三步棋全摆上了台面。
谁能想到,最后攻下太原的不是徐向前,而是彭德怀,而且功劳还得算在徐向前头上。
毛主席这招“功劳归徐”的操作,真是意味深长。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徐向前累到吐血,太原战役他干不动了。
徐向前从解放运城到临汾,再到晋中,一路打下来,身体早就垮了。
肋膜炎让他胸腔积水,疼得直不起腰,还坚持坐担架指挥作战。
到了东山之战,他的身体彻底撑不住了。
毛主席也看出来了,硬让他打,战役可能没等结束,他自己就倒下了。
所以毛主席让彭德怀接手,但又不想让徐向前的功劳被抹掉,干脆直接告诉大家:“命令还是徐向前签,但具体指挥归彭德怀。”这波操作,既保全了徐向前的脸面,也解决了实际问题。
2. 阎锡山的“全民抗战”就是个笑话。
阎锡山嘴上嚷着“城在人在”,还搞了个“全民参战”的大阵仗,把老人、孩子、妇女全拉到前线,硬是造出了一支“人盾部队”。
甚至连6岁的孩子都编进了“儿童助战队”,让他们挖壕沟、送子弹。
可真打起仗来,这些人就是炮灰,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炮火。
阎锡山自己呢?空喊口号不算,还向美国记者展示棺材和毒药,表示自己“誓死守城”。
结果守到3月末,眼瞅着太原城就要被围死,他接到李宗仁的电报,立刻钻进陈纳德的飞机,跑到南京“述职”去了。
这一跑,把自己的底裤都暴露了。
所谓的“钢铁太原”,不过是纸糊的城池。
3. 毛主席布局,太原战役的背后还有更大的棋局。
徐向前拼命攻打太原,彭德怀接手后火力全开,但毛主席的目光却不止盯着这座城市。
当时,傅作义还在北平观望,毛主席希望通过围困太原、放缓攻势,稳住傅作义,避免他南逃或西撤。
如果太原过早攻下,傅作义可能会狗急跳墙,把平津战场变成一场硬仗。
而等到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乖乖起义,局势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毛主席这盘棋,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华北问题,而不是单纯拿下一座太原城。
徐向前攻城拼命,但身体撑不住;阎锡山嘴硬心软,早早跑了;毛主席布局大局,彭德怀临危受命。
这场战役,不只是解放一座城市,更是解放全华北的关键一步。
而彭德怀的高风亮节,也让这段历史添了几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