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能否抛弃传统仪表盘?

说车蓝莓酥 2024-12-22 06:26:51

AR-HUD市场存在多种可能性,不同的技术路线以及融合方案仍然有机会实现逆袭突围

文|宋立伟 包校千

编辑 | 赵成

得益于中国本土供应链企业的崛起,曾经只有豪华高配车型才享有的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现在正向20万元级别市场下沉。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汽车人因与工效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靖介绍,近年来,HUD(抬头显示系统)装载率快速增长,其中,主要增量来自AR-HUD。仅从2024年1月—9月的统计来看,AR-HUD 装配款型已经达到219款,占HUD整体的35.8%,而在2023年装载该技术的车型只有115款。

AR-HUD示意图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王健表示,未来,这一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装载AR-HUD的车辆规模将达到555万辆。2024年前九个月这一规模为70.1万辆。

不仅如此,随着虚实贴合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据链路的进一步打通,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战略研究部部长李晓龙预测,AR-HUD有望成为智能车座舱人机交互第一屏,实用价值远超中控大屏。

尽管业内不少人士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但AR-HUD无论在下沉规模还是渗透率上,远未跟上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的发展速度。

目前,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系统已经下沉至15万元级别市场。以高速领航为核心的L2+在 20万元级别以上新能源车的配置率已经高达65%。专家预测,未来两年,高阶智能驾驶车型将越来越普遍,价格将下探到10万元级别。

但就AR-HUD市场现状而言,虽然其不再是百万级别豪车的专享配置,但仍多装载于4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尽管随着大众ID.系列、飞凡R7、吉利星越L等产品的发布,AR-HUD向20万元级别车型下沉的趋势愈加明显,可其渗透率是否能紧追高阶智驾的普及速度仍未可知。

不过,这并不影响传统仪表盘淡出历史舞台的命运。李晓龙表示,2024年发布的乐道L60、深蓝S05、深蓝L07、启源A07等车型均以HUD替代了仪表。据他所知,2025年上市的新车中这样的车型将有很多。预计,未来两年,HUD替代仪表车型数将呈倍数级增加。

01 智能车该不该装AR-HUD,业内有分歧

新能源汽车变革已经进入智能化下半场。这意味着,人将从驾驶员的角色中逐渐解放出来,甚至从驾驶员变成监管者,而目前AR-HUD的作用更侧重辅助人驾。从这一角度来看,智驾和AR-HUD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快速提升,AR-HUD下沉速度未能同步的原因。

以特斯拉、小鹏汽车为例,这两家智驾技术相对领先的公司都没有展示出对AR-HUD的兴趣。小鹏汽车甚至全系车型都未搭载该技术。对此,小鹏汽车企业人士表示,公司更聚焦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而AR-HUD不作为这一技术的必要配置。

与之相反,同样作为智驾头部企业的华为则选择两手抓,既大力推动L3自动驾驶技术,又不断提升人驾驶车辆的细节体验。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岚图和理想等。

“两种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但在L3自动驾驶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前,人依然是驾驶车辆的主体,因此,有HUD总比没有更好。”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基于对驾驶安全的考虑。

HUD即抬头显示系统,亦称平视显示系统,是一种机载光学显示技术。该技术起源于军事航空,能够将速度、高度、目标等关键飞行数据投影至飞行员正前方的透视镜中,从而大幅降低飞行员低头查看仪表盘的频次,提升飞行安全。

随着技术进步,HUD逐渐进入汽车领域。从最开始的C-HUD(组合型抬头显示)到W-HUD(挡风玻璃抬头显示),这项技术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体验感明显提升,但显示信息较为有限,尤其无法同步智能化感知融合信息、车道级导航等信息。2020年,随着AR-HUD的量产上车,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如其名,该技术将更为先进、复杂的AR技术应用于抬头显示系统中,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图像与现实场景拟合叠加,同时,提供更加丰富且直观的驾驶信息。

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首席执行官靳玉志看来,AR-HUD不仅对人驾有帮助,同时,对智驾也有积极影响。

他表示,高精度高实时性的信息展示和交互,已经成为智能驾驶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AR-HUD和智驾系统的深度融合,能够帮助驾驶员更直观地理解智能驾驶的决策过程。比如智驾系统在执行加速、减速、避让等操作时, AR-HUD能够实时显示车速、车道变化,以及前方障碍物等关键信息,让驾驶员充分了解车辆下一步操作的方向和判断,从而提升人对智驾系统的信任。

华为智能车载光领域总裁陈双宝进一步补充道,虽然智驾普及的发展态势非常好,但怎样加速用户的智驾利用率却是所有智能车企面临的难题。这背后的核心考验就是信任关系的确立。通过视觉界面,将智驾的决策链充分显示给驾驶者是建立起人机互信的重要桥梁。

02 解决了卡脖子,还要完善法律法规

另一个“耽误”AR-HUD快速下沉的原因则要从更现实的难题说起。

2020年是AR-HUD量产上车的元年,该技术首先应用于奔驰S级轿车。事实上,无论AR-HUD,还是W-HUD,此前,中国企业都面临同一个困境。

据杨靖介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关于HUD的核心知识产权和专利都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因此,国产化一直是中国企业绕不过去的槛。直到中国企业成功突破了另一条技术路线,AR-HUD才有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未来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AR-HUD示意图

正因为是新技术,所以市场难免要经历野蛮生长,这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也提出了挑战。

江苏泽景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涛直言:“目前,AR-HUD价格竞争已经趋向白热化,大家都不怎么能赚到钱,这种激烈的情况下对创新能力的损伤非常大。”

不仅如此,专家还指出,目前,AR-HUD缺乏系统客观的评价与测试体系。厂家不同、品牌不同、车型不同,AR-HUD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水平更参差不齐。只有真正做到了好用的那一刻,平价车型上的AR-HUD才算成功。

在近期发布的《AR-HUD白皮书2.0》中,行业明确提出,AR-HUD技术为智能汽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信息展示平台,为驾驶体验的持续升级开辟了新的可能。作为新技术,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标准法规的监管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这些因素将共同推动智能汽车信息显示技术的进步,满足消费者对车内多元化需求的升级。

据悉,目前相关政策并没有直接针对HUD的具体内容,而是主要对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指导。

有分析指出,AR-HUD 有更大的画幅尺寸和更为丰富的信息展示,因此在车内视觉显示技术领域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然而,正是AR-HUD的这些显著特性,使得图像质量和信息显示设计方面的任何瑕疵都可能导致驾驶安全受到严重影响。这无疑对AR-HUD整体产业的稳健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因此,确保技术的高标准和设计的严谨性,对于推动AR- HUD 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专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早建立 AR-HUD 的相关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性能标准、安全性标准、硬件与软件标准、测试与验证标准等。

具体应细化到显示效果、视野范围、响应时间、驾驶员注意力分散评估、驾驶安全测试、系统故障处理、硬件规格、软件接口等标准,以及零部件级和整车级的测试评价方法。

责编:王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