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幽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有多重要?

傲云历史谈 2024-05-29 05:54:38
前言

一提到宋朝,不管是官方对它的评价,亦或是历史爱好者对它的看法,都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

一方面是“积贫积弱”、“冗官冗兵”的苟且形象;另一方面又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所说:“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工业革命前欧洲的水平。”

这两种情况交替出现,总会让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人,有种莫名其妙的“精神错乱”感: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宋朝呢?

其实要解答这个问题,并没有想象中这么困难,因为如果你去深入了解了宋朝历史,就会发现一个隐藏的细节,那就是整个大宋朝三百年的兴衰,跟一个地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甚至于不只是大宋,华夏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都将这个地区视为自身统治的核心要素,对这个地区控制的程度高低,也直接决定了一个王朝的上限。

而这个地区,就是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在哪里?

幽云十六州,也叫做“燕云十六州”,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以幽州、云州为代表的十六个州郡之地。

大致覆盖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天的北京、天津一带,以及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大概面积在12万平方公里左右。

其实如果只看面积,幽云十六州并不算是很大,而且这片区域严格来说也不算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地带,更像是一个“边缘化地区”。

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华夏王朝的疆域划分中,幽云十六州距离华夏王朝的老对手游牧民族他们的聚居地实在太近,而这么近的距离,平时游牧民族一旦想要袭击中原,就免不了要先从幽云十六州这里进军了。

所以,换句我们都能听明白的话说,幽云十六州,历来都属于战乱频发之地。

而作为战场,华夏王朝即使想对这里进行一些建设和发展,也是无能为力的,建设起来农田或者工程,也很快就可能被战火摧毁,认真治理又有什么用呢?

但这并不意味着幽云十六州的意义不重要,恰恰相反,这片区域从军事层面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兵家必争之地”。

追根溯源,就要从东汉时代开始说起。

东汉时期,幽云十六州主要应对的异民族是鲜卑人,鲜卑原本属于东胡这个部落大联盟,早期受到匈奴人的奴役和压制,伴随着汉匈战争后,匈奴势力衰减,鲜卑趁这个机会崛起,开始对东汉疆域进行侵扰,例如在史书中就曾有过多次记载,如:

“世祖光武皇帝建武十七年,匈奴、鲜卑、赤山乌桓数连兵入塞,杀略吏民”。

“二十一年秋,鲜卑万余骑寇辽东”。

而通过查询史册和地理的记载,我们就可以明确发现,这个时间段内鲜卑人进入中原的主要战场,就发生在幽云十六州地区。

而因为东汉王朝牢牢掌控了幽云十六州的主导权,所以在应对鲜卑入寇这个问题上,基本上可以做到进退有据,多次对鲜卑造成相当程度的杀伤,例如在公元177年,汉灵帝统治时期,就曾有记载:

“帝不从,遂遣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

在这段记载中,“高柳”是今天的山西阳高,雁门指的是今天的山西代县,显然这两个区域都属于幽云十六州的地理范围。

而东汉灭亡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在这个漫长的时间段内,除了西晋王朝有过短暂的数十年统一,剩下的近四百年时间,华夏大地一直处在分裂的状态。

而幽云十六州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和平”,这个区域跟华夏大地北方的其他地区一样,都成为了战乱的策源地。

匈奴、鲜卑、柔然等多个民族在此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动乱,一直到了隋朝重新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原王朝,这种战乱才逐步停歇,而幽云十六州就再次成为了中原王朝抵御异民族的主战场。

幽云十六州为什么重要?

在隋唐时代,幽云十六州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对抗高句丽人,还有后来的契丹人,例如当年隋炀帝三次讨伐高句丽,都是以幽云十六州的涿郡作为军事指挥所;而后来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也将幽云十六州作为重要的屯兵场所,利用这片区域来进行后勤和兵源补给,最终一次性消灭掉了高句丽。

而在后来的“安史之乱”后,契丹人的力量开始逐渐崛起,而大唐中央朝廷,因为藩镇割据的原因,对地方上的掌控力逐步衰退,这个时候,幽云十六州的独立军阀,就开始利用区域上的优势,游走于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之间,一方面在契丹人想要对河北进攻的时候,藩镇会向中原王朝示弱,使对方为自己提供物资和后勤的援助,帮助自己对抗游牧民族。

而如果中央王朝想要幽云十六州地区进行统一活动,那么马上这群藩镇就会开始“养寇自重”,借用契丹威胁的名义,来迫使中央王朝放弃对自己的野心。

简而言之,这个阶段,幽云十六州,或者说“河北三镇”的军阀,更像是一种半独立性质的地方割据政权,活用自己的区域优势,来让燕云十六州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

但即使到了这个时期,实际上幽云十六州的控制权,还是在中原王朝手中,没有根本上被转移出去。

一直到了后晋皇帝石敬瑭统治的时期,为了换取契丹人的支持,石敬瑭不仅认了比自己小了十多岁的耶律德光当“爹”,而且还将幽云十六州一起打包送给了契丹人,而也正是这个行为,才让后来的宋朝面对契丹人、女真人毫无还手之力,整个沦落为被动挨打的状态。

所以另一个问题就来了:幽云十六州到底有什么样的重要性,能让它在上千年时间内,都作为中原王朝最为重视的屏障,以此来抵御异族入侵,保障自身王朝的生存空间呢?

首先,幽云十六州的最大作用,立足于它本身的地理环境。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中原王朝用兵作战,非常重视地理环境的搭配,比如遇到平原大多数会用骑兵冲锋陷阵、山地和树林则会用火攻、湖泽用水军等等,这也就从侧面说明了,自然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好的自然环境,会让用兵作战这件事事半功倍。

而幽云十六州的环境,恰恰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北部有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西部是天然多山地和丘陵的山西地区,被北太行山脉包围着,可以说这样一种绝佳的地理环境,直接阻隔了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的野心。

毕竟马匹再矫健,也不可能爬山,可中原王朝如果拥有了幽云十六州,却能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修建防御工事,跟当地山峦形成一种连贯的防御体系。

对于古代中原王朝来说,这简直就是成本低廉而且纯天然完全不废多余人力的屏障,能够实控幽云十六州,对游牧民族简直就是碾压的守备模式。

文化和经济枢纽

而除了地理环境的重要之外,幽云十六州的另一个作用,还在于它本身是一个重要的贸易和文化枢纽。

众所周知,在古代如果游牧民族想要入主中原,并且在中原进行长久的统治,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对于中原文化的学习,毕竟以儒家传统文化作为底色的中原王朝,天然具备农耕属性,如果想用游牧民族那一套“逐水草而居”的统治手法,显然是不行的。

那么想要学习到中原文化的精髓,就需要一个节点,这个节点本身也要有能够连通草原和中原的天然区域优势,总不能指望游牧民族到江南地带去学习中原文化吧?

显然,幽云十六州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这个区域本身接近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常年作为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贸易中转站,在这个地区活动,就意味着游牧民族能够接受更多来自中原的先进文化,让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也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和提升。

例如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在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前,只能算作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部落联盟,可是当他们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后,大量吸收了优秀的汉族知识分子,自身的实力就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快进入到了封建国家体系的政权行列。

因此,实事求是地说,幽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同时还存在着一种针对于草原游牧政权的遏制路径。

通过封锁住幽云十六州,来让草原民族无法获得足够的人才和文化输出,让他们的国家体系一直停留在最低等的状态。

而这恐怕也是中原王朝能够遏制住草原民族,让它们不至于过分膨胀的最好,同时也是最简单的方式之一了。

而明白了这些,其实就更能帮助我们去了解另一个困扰很多历史爱好者的难题:为什么宋朝对幽云十六州这么执着?

实际上宋朝跟其他大一统王朝有一个本质不同点,那就是它先天就是一个妥协政权,是一个利益交换的产物,在他之前,无论是两汉,还是唐,亦或是他之后的明,甚至包括异民族所建立的元和清,这几个大一统王朝,基本都属于创业者一手打造,白手起家所建立的政权,而这种政权的合法性立足点就是创始人本身的赫赫武功。

可宋朝不一样,赵匡胤“陈桥兵变”,最终是从后周世宗柴荣的“孤儿寡妇”手里夺得了天下,这就意味着宋朝一开始就背负了“低合法性”的原罪。

你的王朝属于“篡位”,能用什么名义安定天下呢?

而这时候宋朝就要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法统,来证明自己对于天下的统治是有其合法性的,同时也有其必然性。

这个法统是什么呢?显而易见,只能是“幽云十六州”的所有权。

毕竟不管在什么时代,开疆拓土都是华夏传统文化中君主的最大功业,相比道德上的瑕疵,如果能做出业绩,才是最大的贡献。

大宋的命门

但结局我们都知道,大宋朝最后也没能实现夺回幽云十六州的幻想。

这中间的原因,总结起来,也就几点。

第一,客观来说,宋朝面对的对手辽国,跟之前汉朝面对的匈奴以及让唐朝面对的突厥都不一样,要知道汉、唐所面对的匈奴汗国和突厥汗国,客观来说其实还是属于部落联盟的草原奴隶制政权,本身没有足够的动员力和基本的国家军事建设。

所以匈奴和突厥看上去气势汹汹,但实际上在作战中还是一个各自为战的形式,一旦碰到了成体系和成建制的汉唐大军,马上就会作鸟兽散。

可辽国在占领幽云十六州后,迅速汉化,利用大量汉族知识分子为自己构建起了成熟的封建国家体系,而这就让辽国跟宋朝处在了同一条水平线上,在之后的军事作战中,辽国跟宋朝直接对垒较量的核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而不再是宋朝以中原王朝的动员力单方面碾压辽国,所以这就让宋朝根本不具备国家制度建设的优势,想要从同样成熟的辽国手中拿回幽云十六州,可以说难上加难。

第二,宋朝的军事体系建设趋近保守,这里其实不是说宋朝军队不能打,实际上宋朝的边军远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积贫积弱的,而是宋朝的军队建设完全依托于首都汴梁,以防备汴梁被突袭为指导军事思路,毕竟没有幽云十六州,汴梁就是个大平原,根本无险可守。

宋朝军队要围绕着守备都城而建设,自然也就不可能具备最基础的对外作战能力了。毕竟不管外面打得多好,一旦首都被突袭,政权马上崩溃,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就是典型案例,边军跟金军互有胜负,但宋徽宗、宋钦宗两人直接被抓了,中央指挥系统崩溃了。

所以既然要守,那么攻坚克难的能力就会被削弱,长此以往,不主动对外作战,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那肯定是希望越来越渺茫的。

而事实上,没有拿回幽云十六州,给宋朝乃至之后中原王朝种下的隐患也是长久且深远的,宋朝自不必说,最后分成南、北宋,南宋还搞了一个“臣构言”,可以说把华夏民族王朝统治的合法性一下子打入谷底。

即使到了后来明朝,因为幽云十六州离开中原王朝的怀抱达到四百年之久,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从自己开始,通过科举和优待士绅等众多方式,让幽云十六州人心归附,而这前后也花了近一百年之久,才彻底弥合以幽云十六州为代表的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的矛盾,使之重新视对方为一家人。

可以说,这一切的核心,追根溯源,都要从五代开始,又经历了几百年,才让幽云十六州重新回归到华夏民族的大家庭。

而这片地区,也在未来成为了明乃至清最好的区域性防御体系。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