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这么卷,供需关系起了很大作用。供给方面,国内产能旺盛、薄利多销,当然这一点美国作为车轮上的国家和曾经的车市灯塔也能做到。但需求方面,汽车在中国就远没有在美国好卖了。因为中国除了汽车,还有各种两轮车、三轮车、公交、地铁、广义出租车、高铁等多元交通工具能保证你日常出行。如果条件不允许,不买车照样可以活,就算买也用不着人手一辆。但在美国,私家车就是你生活的前提(跟着讲师要饭另当别论),家里有几个健全健康的大人基本就需要几辆车。
虽然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乘用车的绝对销量也比美国大,但汽车在中国目前还属于改善型消费品,大部分中国人习惯于先挣钱后买车的模式。不管你年薪50万还是10万,买不买车都只是量的区别,不过是多一种出行和生活方式可选,通常一家人合用一两辆车也就够了,何况停车条件对于一人一车也是很大的制约。因此中国人买车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宁缺毋滥”的心理——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就等等再买,这样需求就降下来了。另一方面,眼下正是中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期,老牌自主品牌的崛起和大量新势力品牌的涌入把客源的竞争推向白热化,哪家品牌拿不出过硬的产品力和诱人的价格,牌桌上就没你的位置了,只能不停地卷。
美国就不同了。绝大部分地区的城建规划和交通结构决定了没车和有车是0和1的区别。想挣钱,先买车!私家车几乎是唯一有实用性的交通工具,再没钱也得花几千美元买辆能动就行的破车(比如开了几十万公里的10手卡罗拉)先用着。刚入职的应届生、须发皆白的耄耋老人甚至一部分残疾人都得有独立驾车的能力,所以买车需求永远不会降温。美国车市又不像中国那么卷,目前活着的品牌满打满算也就不到30个,一旦出现行业规模产能普降,库存降低,车市就成了卖方市场,商家坐地起价躺平服务也不愁卖。如很多美吹所说,一人一车确实是普遍现象,但那不是因为有钱,而是生活所迫。
具体到我身边来说吧。在北京,我家里9口人、3个小家分两辆车,没人嫌不够。但是在美国大农村,我、老婆和常聚的家人是7口人,却用了6辆车才够用。没车,你连班都上不了,菜也买不到,生活根本无从谈起。
这,也是中美车价反转的底层逻辑。
2020年,2万美元或15万人民币以上的全球车型,中国版全方位不如美国版实惠;2万美元以内的车虽然是中国便宜,但动力和安全上差了一档甚至两档。
然而从2023年开始,6万美元或40万人民币以内的燃油车和全价位的新能源车,都是中国版比美国版又便宜又好,选择还多。日系车在华优惠少甚至爱加价的毛病,不到4就让比亚迪和一众自主品牌治好了 。美国版相对实惠的,只剩下6万美元以上的豪华非新能源车或3.5L以上的大排量车。
既然是明显供过于求,那被挑剩下的车就不会是个小数目,甚至部分经销商也是一个接一个地关店。而这些合资车受制于种种原因,又无法内销转出口给缺车的美国车市解解渴,只能低价卖车,总比烂在停车场里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