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从“南湖起航”到经历“峥嵘岁月”,从穿越“燃情年代”,到见证“春潮奔涌”,从绘就“之江新篇”,到展现“重要窗口”的世纪航程……百年来,浙江人民努力探路前行,不断为红色基因注入浙江力量。
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与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联合出品的六集文献纪录片《红船领航——百年浙江潮》(简称《红船领航》),于7月1日起连续三天在浙江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
熟悉的“风景”是否还能挖掘新的红色故事?《红船领航》从浙江历史这一视角切入,旨在生动反映浙江人民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奋斗历程,展示浙江百年发展历程与丰硕革命成果。
文献+纪实+政论,多元形态“重走”百年发展路
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六集体量的《红船领航》选择将目光投向浙江百年历史巨变。从《南湖起航》,经历《峥嵘岁月》,穿越《燃情年代》,见证《春潮奔涌》,绘就《之江新篇》,展现《重要窗口》,涵盖浙江大地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关键节点,主线清晰,叙述流畅,讲述浙江人民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开拓进取、勇立潮头的百年奋斗历程。
《红船领航》通过“文献+纪实+政论”的节目形态,将历史讲述借由可感可触的老物件、纪实走访再现等形式化形象为具体,百年奋斗历程也得以清晰勾勒。
杭州高级中学的校史馆里,一张关于当年“一师风潮”的现场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北洋政府的军警进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且与学生在操场发生了冲突的场景。《红船领航》第一集,时间回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历史背景下,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与纪录片视听语言结合,实现真实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的相互成就。
主创团队介绍,为了让观众更好地去了解100多年前发生的故事,团队不仅走遍了浙江,还前往上海、北京等地,如《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嘉兴南湖红船、陈望道故居等,用脚步丈量有关的每一处红色印记,记录下每一件文物展品,与文字资料进行对比印证。当历史与现实产生勾连,遥远的故事变得鲜活起来。
用故事串联历史坐标,看见“百年浙江潮”
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艘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跨世纪航程。如何运用电视纪录片手法让浙江大地上的革命赞歌感染广大受众?《红船领航》选择“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用细节和故事打动人”。
“大处”是围绕百年的历史阶段,“小处”的落笔是关键节点的代表性故事。如首期节目目光聚焦在浙江籍的早期几位革命先驱身上,以孕育了浙江新文化运动和“一师风潮”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现为杭州高级中学)为开篇,从而引出俞秀松坚守信仰理想、施存统撰写《非孝》、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峥嵘岁月》一集则详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与挺进师的发展始末,通过“六面秘印”的由来、“红军山洞医院”等故事,展现艰苦卓绝时期的奋斗精神。
用故事解构宏大主题,纪录片带领观众透过历史文物讲述历史故事,去了解人物、了解历史,挖掘寓于故事中的信仰力量。这份信仰来到新时期也成为推动浙江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浙江现象”和“浙江经验”的力量源泉。
1980年,19岁的温州姑娘张华妹来到温州市工商局鼓楼工商所,接过编号为10101的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执照,见证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时刻;1983年,“不务正业”的鲁冠球大胆突破,把农村的承包责任制引入集体企业,带着一群农民从田野走向了世界……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浙江在开放发展的道路上探路先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不断拓展纪录片的叙事空间,《红船领航》以鲜活的事例,加深人们对百年历史内在逻辑的理解和把握,展示浙江人民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努力和担当。
从“红船”出发,呈现新发展、新成果
《红船领航》六集文献纪录片将“红船精神”贯穿始终,展现“红船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内涵。
从“南湖起航”播下革命火种,到“峥嵘岁月”中的革命之火,在浙江大地上喷涌不息;从“燃情年代”的奋斗与奉献中砥砺奋进、劈浪前行,到“春潮奔涌”时期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这艘百年“红船”,引领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前进方向。
新时期,新发展。如何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如何让中央精神和浙江实际相统一让浙江由富变强?《之江新篇》一集展现了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省各项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取得辉煌成就。
百年红船,百年征程。从“红船”出发,《红船领航》聚焦主题主线、选取关键性事件、寻访关键性人物、创新表达方式、找准宣传教育的不同切面,这部纪录片呈现的独特叙述风格,为历史故事的宣传和讲述打开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