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美国公开B2轰炸机的图纸,也没有国家能够仿制?
事实真是如此吗?
B2真正的难点到底在哪?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军备竞赛你永远都不知道,冷战时期究竟有多少战备天才。
美苏军备竞赛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十年,就是因为双方一直你方唱罢我登场,总能够先于对方取得一定的阶段性优势。
而另一方也绝对不会气馁,他们会用十几年时间厚积薄发,创造出更胜一筹的工业化奇迹,B-2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而这场“竞赛”还得从“白天鹅”图-160说起。
1981年12月18日,“白天鹅”图-160在图波列夫设计局麾下的试验场上振翅一飞,成功将全球战略轰炸机打击能力提升了一个量级。
苏联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将白天鹅提上日程,就是因为在1974年,美国抢先一步搞定了B-1B“枪骑兵”轰炸机。
相较于传统战略轰炸机,B-1B“枪骑兵”首次将隐形概念引入轰炸机领域,它运用了大量复合材料,尽可能地将飞机自重降到最轻。
而后又在飞机表面喷涂了大量隐身涂料,使得B-1B轰炸机的雷达反射面仅有一平方米。
B-1B性能如此强悍,苏联必然会感到威胁。然而,彼时的苏联并没有将科技点点在隐形涂料上,好在他们看得开,准备“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这也是图-160严重“偏科”的原因之一。
图-160不以隐形技术取胜,它强调的是续航优势、速度优势以及载弹量优势。
它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轰炸机,最快飞行速度可以达到惊人的2.02马赫,美国的B-1B最快飞行速度不过1.25马赫。
这就是苏联“力大飞砖”型发动机的魔力,四台NK-321加力涡扇发动机火力全开,比B-1B开加力时都要大上几分,若是NK-321也打开加力系统,直接比B-1B的最大推力达65%。
大推力发动机带来的优势,可不仅仅只体现在速度上。
B-1B就算把内置弹舱全部塞满,满打满算载弹量不过34吨,如果把挂载都加上,雷达反射面积有所增加不说,也只不过增加了26吨载弹量。
图-160可是名副其实的炸弹卡车,内置弹仓额定载弹量高达45吨,翼下挂载更是高达40吨。
这还不算结束,图-160可以扛着85吨的最大荷载狂飙1.67万公里,这可比B-1B多了45%的航行能力。要是有了空中加油版,最大航程还能一长再长。
如此精彩绝伦的设计,也难怪美国空军感受到了压力。
于是乎,20世纪80年代美国军工产业正式将B-2轰炸机研发项目正式列入日程。
直到1989年,第一架B-2轰炸机正式完成试飞任务,只不过在当时除了美国政府和五角大楼,其余国家都不知道美国还有这样一张王牌,即使是苏联也不知道。
盘旋在科索沃头顶上的幽灵1999年,2300枚导弹、14,000没炸的将南斯拉夫打击得遍体鳞伤,超过2000名百姓身亡,数以万计的平民流离失所,这就是科索沃战争。
美国的“全球打击战略”在科索沃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北约共派出了34,000架次轰炸机剑指南斯拉夫,其中 B-2A 的出场率并不高,6架 B-2A 共起飞50架次。
然而这50架次的飞行任务,却投掷了整场军事行动项目中11%的弹药量,击毁了此次军事行动中33%的打击目标,这就是 B-2A轰炸机的强悍之处。
其中的一架B-2轰炸机,更是不远千里直奔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打了全世界一个措手不及。
B-2轰炸机的外观十分具有代表性,与传统轰炸机模式不同,它的气动布局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不规则“回旋镖”。
为什么B-2要抛弃发展了十几年的尾翼结构呢?一切都是为了“隐身”服务。
所谓的隐形飞行器,并不是指光学上的隐身,只要在目视范围内,光学摄像仪和人类肉眼都可以准确对飞行器进行精准定位。
所谓的隐形指的是,可以在雷达探测系统的眼皮子底下瞒天过海。
那么雷达探测器又是怎样发现不明飞行器的呢?
你可以将雷达探测器,视为一个只要开启就向四周发射电磁波的发射器,这些电磁波碰触到不明物体后会进行反射运动,再由探测器中的接收部分将只接收、分析。
计算机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波长、频率,可以分析出不明飞行器的大致形状、材质、行进路线等关键性数据,从而确定飞行器的大致类型。
所以想要骗过雷达探测装置,大致有几个思路。
首先要尽可能优化飞行器的气动布局,使之外表尽可能平滑,从而减少雷达反射面积。
而后则要在飞行器外侧涂刷隐形涂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吸波材料,吸收更多的电磁波。
最后也可以通过电磁等手段,干扰电磁波正常反射,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B-2幽灵轰炸机便是其中翘楚,它将机翼与尾翼合二为一,加强了轰炸机的整体性,翼下悬挂装置也直接省去,所有弹药全部放在内置弹舱中。
如果将B-2按照中间线折叠,你会发现这架轰炸机左右完全重合,两翼边缘完全对齐。
它的机翼与机身存在33度夹角,机翼基准线与飞机对称面法线之间也存在147度夹角,这些角度可不是为了设计好看,在不同夹角下雷达波会发生干涉,从而抵消一部分雷达反射。
这种独特的设计,使之不仅能在雷达探测仪眼皮子底下逃之夭夭,还能从不同程度上干扰红外线、噪声、可见光等监测设备。
在整场科索沃战争中,B-2轰炸机盘旋在南斯拉夫头顶上,犹如一只看不见的幽灵。
先进的不仅是气动布局放眼全球,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武器装备,都是名副其实的最高机密。
你几乎找不到他们的准确参数,厂家推出的模型也不可能是完全1:1,有一些武器装备甚至都找不到高清图片。
这就显得B-2轰炸机的数据过于具体了,你甚至可以从美国官员的采访中,找到B-2轰炸机机身与机翼之间的夹角度数,甚至还能清晰地指导这架飞机的隐身原理。
坊间甚至一直有军事爱好者开玩笑,或许没准哪天五角大楼就公开了B-2的设计图呢?
真的会有人公开自家王牌的设计图吗?
别的飞行器不好说,B-2轰炸机还真的有几分底气,因为它的核心价值远远不止启动布局。
无尾翼设计思路自从B-2登场的那一刻,就已不再是秘密。而怎样协调无尾翼设计思路,怎样在保证轰炸机平整度的同时,还保证它极高的驱动性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为了尽可能地给弹药荷载腾空间,B-2必然会在空重上做减法,质量更轻、强度更高的钛复合材料就是最佳选择,飞机主梁和发动机机舱外侧都做了专门的涂层。
其他部分的涂层材料还用到了石墨、碳纤维等新型材料,确保战斗机外涂层可以吸收足够多的电磁波。
机器精密的零件规格,再加之一层又一层丰富的材料与制作工艺,让B-2轰炸机的加工工艺难度更上一层楼。
这还仅仅是零部件加工,隐形战斗机想要发挥最大的威力,优秀的雷达系统必不可少。
很难想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提出了电子战概念,B-2轰炸机所配备的an/apq-181雷达,放到40年后的今天仍旧可圈可点。
同样不受电子战干扰的,还有B-2轰炸机的导航系统与飞控系统。
20世纪80年代是惯性制导的天下,B-2轰炸机也不能免俗,但是诺曼公司还为它提供了nas-26天文惯性单元,该导航模块不受人工干扰,也不会被自然磁场左右。
更重要的是,仅需要短短的一分钟,它就可以迅速计算出自己的具体方位,即使是先进计算机在它面前都要礼让三分。
B-2轰炸机的飞控系统更是可圈可点,由于外部气动布局不同,B-2轰炸机的具体操作模式与常规轰炸机存在一定差异。
实战状态下,根本没有办法给飞行员足够的时间去适应飞机,B-2轰炸机之后为自己的飞控系统来了一次大升级,使之拥有不同于常规轰炸机的可操纵性与机动性。
当然B-2轰炸机也并非十全十美,服役至今美国仅仅生产了21架B-2就是因为它的成本过于昂贵。
B-2的成功经验就摆在那里。
这就让我国轰-20更加受人关注和期待。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国会实现怎样的突破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看到这里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人民资讯:B-2隐形轰炸机的揭幕战——科索沃战争
新浪新闻中心:B2轰炸机发明至今,为何从来没有国家能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