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精神必须有具体的配套政策来支撑,否则,将无法变为改革现实

清风山涧溪明月 2024-08-13 01:18:14

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了,很多人肯定都会像我一样,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

有人在高兴之余,多多少少流露出一种失望。

昨天,我发表了一篇学习公报的体会,展现1.2万,阅读1422。有一个网友在文后发表评论:关键是,你说的这些没有一个是新的,早就说过的。

我非常理解这位网友的心情。确实,公报里无论是“强调”的,还是“指出”的,大都是以前官方会议文件中,或者报刊文章中,领导讲话中,曾经提到的。没有什么新提法。这位网友很可能是非常想看到新的、具体的、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精神可以为之一振的、在实践中能够落实能够执行的、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提高人民福祉有明显好处的具体方案。

很显然,这位网友有点性急了。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是定向、定调、定目标的,不可能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讲得太多,说得很具体。接下来肯定要出台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具体的能够操作落实的改革方案。

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大方向确定之后,具体的能落实,可操作的改革方案尽快出台。

譬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句话,听起来是非常让人感到振奋的。但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是手段,是方式,是途径,是抓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目的和目标;后者是需要通过前者来实现的。那么作为达到目的、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经济体制改革才是关键。因为这个牵引,决定着后面的目的和目标。因此,“经济体制改革”改什么,怎样改,就是最为关键的啦!

四十多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突出体现一个“包”字,农村大包干,企业也搞承包,甚至有些地方医院也搞科室承包,那时的承包遍及各行各业。一经承包,积极性激发起来了,经济搞活了,效率提升了,经济快速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当改革进行到今天,整个社会的经济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迅速扩张,农村经济的普遍凋敝,资本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财富迅速往少数人手里聚集,贫富两极分化已经达到相对严重的地步。在这种大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从哪里突破,如何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抓手,确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估计,作为我们普通老百姓,眼光、见识、境界、视野、站位、胸襟等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大都看不了那么全面、那么长远,思考不了那么深刻、那么严谨;而对于国家高层有关方面的智囊专家来说,应该是很早就在调查研究,分析思考,探讨论证,基本就是已经胸有成竹了,现在只是需要再进一步地研究论证,然后及时推出,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同时,还有公报提出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这些都是普通百姓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因为,普通劳动者的经济收入,主要就是靠劳动报酬,就是就业之后获得的工资收入。因此,就业就是第一位的。国家如何出台具体的改革政策,能够让老百姓都能找到工作,然后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取工资报酬。而就业之后,工资报酬的标准设定,各种不同身份、不同层级、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文化科技知识含量、不同安全风险岗位,等等因素制约下的工资标准如何确定,普通员工和高管之间,差距多大合适,这些都是需要有具体政策规定,才能落地执行的。

面对整个社会大量财富已经被少数人所占有,如何通过制定税收政策,进行收入分配调节,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让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也能过上没有多大压力的物质生活,使年轻人身上没有背负大山的感觉,乐意婚恋,乐意成家,乐意生育,这些都应该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吧?

广大普通百姓,对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是寄予厚望的;对整个社会的大变革,也是寄予厚望的。

也许等到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各种改革措施出台之后,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改革的具体指向和预期目标,那时一定会欢欣鼓舞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