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烧前,寒衣烧后”,今年寒衣节祭祖别太早,有啥说法?

小水在乡村 2024-11-07 02:05:22

冬天有三个月份,分别是农历十月、农历十一月以及农历十二月,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的第一天,这天在我国民间被称为“寒衣节”。在古代,每到寒衣节这天在我国民间有着授衣、祭祀、开炉(整理火炉,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取火的顺利)等习俗。

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被称为三大“鬼节”,因此在寒衣节当天我们要到坟墓边祭祀祖先,关于寒衣节祭祖在我国民间有句老话叫“清明烧前,寒衣烧后”,那么今年寒衣节扫墓祭祖有啥说法?我们早点来了解一下。

十月初一“寒衣节”

寒衣节起源于周朝时期,《诗经》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火”指的是心宿,即太火星,每年农历七月大火星逐渐西落,表示暑渐退而秋将至,而到了农历九月天气开始逐渐转凉,人们开始准备过冬御寒的衣服,像父母爱人会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的衣物,因此在我国民间就有了“九月授衣”的习俗。

由于九月冬未到,九月授衣过早,因此到了宋朝时期人们把九月授衣的习俗改到了十月朔日,即十月初一;朔日是每月的第一天,这天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我们在地球上完全看不到月亮,从朔日到下一个朔日的时间间隔就是阴历的一个月份。

《东京梦华录》记载“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著棉袄三日”,在宋朝除了普通人家会授衣,黄帝也会向文武百官赏赐棉衣。我们在给亲人送授衣的同时,自然不能忘了我们的祖先,因此每到寒衣节到来,人们都会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人们会把提前准备好的纸衣、纸帽、纸鞋拿到坟前烧献,这就有是寒衣节的由来。

《中庸》记载“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还存在感知需求,因此在十月初一给祖先送寒衣就是希望逝者在另外的世界过得安逸,这虽然听起来没有科学根据,但是这是一种“孝道”的传承,我们永远都不能忘本。

老话说“清明烧前,寒衣烧后”,啥意思?寒衣节什么扫墓祭祖最好?

去扫墓祭祖都少不了烧纸衣、纸钱,老话说“清明烧前,寒衣烧后”,说的就是清明节扫墓祭祖宜在清明节之前去,而寒衣节扫墓祭祖宜在寒衣节之后去。

老话“早清明,晚十一,不早不晚中元节”,说的都是清明上坟祭祖要提前,寒衣节上坟祭祖要延后,而中元节祭祖最好在当天进行。

清明节为春祭,寒衣节为秋祭,清明节上坟着重烧纸钱以及整修坟墓,而寒衣节上坟着重烧寒衣。清明节上坟我们可以提前1~3天去,不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国民间会有“前十后十”的说法,即清明节前十天至后十天这20天内都是可以去上坟的,不过清明节上坟的最早时间不宜早于春分节气。

寒衣节祭奠先人我们要推迟,我们可以在寒衣节后1~3天上坟祭祖。特别注意,清明节正处于暮春时间,这个时候白昼时间长、黑夜时间长,因此清明节上坟我们可以在早晨7点至下午5点进行;而寒衣节正处于孟冬时间,这个时候白昼时间短、黑夜时间长,晚上天黑得比较早,因此寒衣节上坟我们可以在早晨9点至下午3点进行,即寒衣节上坟祭祖的时间不宜超过“未时”。

清明节和寒衣节都是我国民间上坟祭祖的重要日子,其传达的核心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孝”。上坟祭祖要求我们有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去上坟祭祖忌讳穿颜色过于艳丽的衣服,忌讳偷吃祭品,更加忌讳说冒犯祖先的言语。

孟冬时节气候往往比较干燥,再加上草木黄落,因此我们去上坟时提倡文明祭祖,能不烧纸钱、纸衣尽量别烧。在焚烧纸钱和纸衣时,需要确保它们完全燃烧干净,根据传统观念,只有完全燃烧的纸张才能供先人使用,当然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确保燃烧干净才离开是为了防止发生火灾。

总结,十月初一寒衣节很快就要到了,你们那里还保留着授衣、祭祖的习俗吗?欢迎留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