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对食物有明显的厌腻感,就算是自己很喜欢吃的食物摆在眼前,也提不起兴趣,同时还伴有口唇干燥等症状,而这一系列症状在中医看来,其实就是脾胃“上火”所致。关于脾胃病症的治疗和缓解,自古以来都备受医家重视,不少医家甚至还在脾胃病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金元名医李东垣、伤寒大家张仲景,都非常注重对脾胃的呵护与调理,而且在张仲景的很多经方中,几乎都有甘草、大枣这两味药材,它们不仅具有缓和药性的能力,同时还能发挥很好地补益中焦脾气之功效。
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一方剂,也重于对脾胃的调理,它就是宋代著名小儿医钱乙收录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的泻黄散。泻黄散作为《小儿药证直诀》这本医书的代表方剂之一,又被称为泻脾散,原本是用于治疗和缓解小儿脾胃积热病症的,其中药配伍也很简单,共由5味中药组成,分别是山栀子、石膏、防风、甘草以及藿香,具有泻脾胃伏火的作用,可以调理口干口渴、口唇干裂等病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说虚火和实火,那么这“伏火”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伏火源于实火,但却被包裹住了,它并不属于虚火,但却很容易损耗体内的阴液,由此便会诱阴虚内热的表现,在治疗上,通常会采用疏散的能力,让隐藏的火热得以化解。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而嘴唇是脾的外候,因此,脾中伏火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就是肌肉、口唇存在火热病症,比如口腔溃疡、口气重等,而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泻黄散来加以缓解。泻黄散是个极具特点的方子,其本来是用于缓解火热病症的,但石膏和栀子在是整个方剂中的用量却最轻,之所以用量较少,是因为针对伏火病症的治疗,并不需要使用大剂量的清热药材,同时,钱乙也是为了兼顾小孩子的脾胃,防治苦寒太过,而伤及其身体里的阳气。
在此方中,用量中最大的中药是防风,针对热性病症的治疗,一般都会选用凉性药材加以缓解,而防风则是一味味道辛甘、具有温性的药材,这也正体现出了伏火与其他火热病邪的不同,对于伏于灰土之下的火热,往往需要利用升散的疏导方式清除身体里的热邪,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火郁发之”,因此,在这个方剂里便用到了大量的防风,尽管防风并不是整个方剂的主药,但与栀子、石膏相互配伍后,却可以在清泄脾胃伏火的同时,避免耗损身体里的阳气,在升散脾中伏火的过程中,也不会助长火势。
此外,藿香是一味辛温的药材,而在这个方剂里之所以加入藿香,其实是为了促进防风的升散之力,以便于发挥君药的药性,而且藿香还具有自己独特的香味,是芳香类药材,可以提振脾胃的气机。最后的甘草则是用于调和药性,帮助君药泻火,在清泄脾胃火热的同时,不伤及脾脏。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哇.中医好历害的良方。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用户70xxx16、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当然啦。中医这种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的的心态是如何来的 难道中医们小时候生病啦 中医们父母开心的开酒庆祝才导致中医们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