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几点认识转变说明教育步入正轨

踏浪乘风课程 2024-05-10 11:54:51

首先,当全社会逐渐掀起读书风气的时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奔波于生活压力里的现代人,已经难得静下心来读读书,提升下自己,很多人对学习的思想认知似乎也就停留在了毕业那一刻。诚然,毕业后人们从工作岗位、从生活中、从互联网上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学到很多实用性的本领,然而,读书仍然可以被当成一种日常的娱乐、休闲甚至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随着手机的普及和推广,全社会的读书氛围进一步被拉低了,诚然,有些书籍阅读价值并不大,很多经典的东西还是值得推广。现代教育提倡大量阅读,如果全社会的读书氛围营造起来,那么学校的读书教育推广必然事半功倍。

其二,告别“精英教育”价值观。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对于成功教育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考试科目门门得高分的基础上。最后要想获得教育认可,不是单方面能力出众,而要同时学好多门学科才行。看起来是对个人能力的提升起促进作用,可是,这种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尤其今天,学科知识的分化日益多元化,即使一门物理学的研究也往往细化出很多分支,一辈子能够在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出点成果来足以获得国际认可,又何必涉猎太多?在对知识的认识方面,教育明显发生了很大的偏差,语文教育做那么多题,人人可否培养起了良好的读书、思想写作习惯?倒是让很多人毕业后讨厌读书,甚至看见书就睡觉,提不起半点读书兴趣。而理化生本属于研究学科,却赤裸裸演变成了解题学科。

从卷面分数上看,我们的教育成果斐然,可是,从科学习惯上来看,教育培养起来的高分数人才根本没有踏入科学殿堂半步。钱学森之问,确实问到了教育的灵魂深处。有多少科学家有闲工夫天天做题求高分吗?

实际上,每一门学科的分支在今天都日益多元化,真正的人才并非门门都能精通的。比如精通自成一体的书法、精通于一门题材的文学写作、精通于一个分支的医学研究、精通于生物物理化学一个分支的细微研究、精通于韵律创作给人以心灵的愉悦等等,能够在一个领域里取得建树足以震惊世界。

所以,追求门门都通的“精英教育”是一种错误。其本质是门门教育不得其法,只是醉心于文本纸上谈兵,甚至于虽然考试分数高高,各门学习根本没有入门。

第三,教育的空间不仅仅只是在教室、在书本、在习题集。在追求“精英教育”的道路上,为了疯狂的追求高分数,各种歇斯底里的教育行为并不鲜见,各种疯狂挤压学生时间的做法更是屡见不鲜。到今天,互联网高度繁荣,初三初四甚至于惦记起了孩子们周末的那点自由时间,网课形式层出不穷。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感觉当代教育自身都不懂得何以渔。就拿我们的语文学科来说,各年级段匆匆忙忙安排一大堆考点,很多考点甚至于让文学大家们都莫名其妙。而作为孩子们来说,很多孩子还没有学会把记叙文表达的流畅,结果又翻篇去学习议论文,还没真正搞懂,结果又换成散文了。试问,尽管表面语文分数高高,有几个人能够把各种文体操练得得心应手?而语文教育推广那么多年,培养出了多少爱读书而又擅长各种体裁写作的人才呢?

可以学习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自然界、比如图书馆、又比如博物馆、比如实验室……然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只是把学生困在教室里,用快节奏、高强度的考试压力把孩子们困在课堂上,图书馆在睡觉,实验室形同虚设,只有卷子上的分数才是最重要的。

知识原本是一个浩瀚的海洋,其中各个方面都有着未知的一面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可是,现在的教育不是在起着引领孩子到各个不同的方面让他们醉心于自己新奇的发现和探索,更像是在把所有孩子局限在应试的小水湾里拼命灌输一些已知的东西。这种结果,不会让人找到自己一生的兴趣点和探索点,反而让人迷失在天花乱坠的各种学科天地里被考试催促着被动地去接受东西。这种教育的结果,很多人毕业后对学习、探索没有了半点兴趣,即使社会上的精英人士,更多只是追逐现实生活中的声色犬马享乐,又有多少人懂得学习探索的乐趣?

现在的教育者,更像是照本宣科的教书人,而不是真正在研究自己所教授的领域探路者。试问,多少语文老师能把自己培养成文学人才?又有多少物理化学老师教一辈子能把自己教育成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老师们研究一辈子都不能成才,孩子们只是学习短暂的几年,又何以成才?

所以,当全社会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书成长,全社会都在进行一些方方面面的细小研究,整个教育不再以“精英教育”为荣,每个人都能够踏踏实实在一个自己的领域内学习成长,当学习不再是单纯在课堂里背书做题,图书馆有人络绎不绝读书、实验室里有新奇的发现和欢呼等等,教育可以走出教室而在各种地方都可以进行的时候,或许那时候教育才算步入正轨了吧!

毕竟,学习的天地原本无限巨大,又何必醉心于教室——书本——一张破烂卷子那狭小的天地而无法自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