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无懈可击?“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与该词又一缺憾

书生说文化 2024-09-22 14:26:39

近几日,笔者就领袖毛泽东的名作《沁园春·雪》写了几篇粗浅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既不涉及该词发表的宏大背景,也不涉及该词传达的深邃思想,仅从诗词创作的角度,指出了该词在文学艺术上的一些缺憾。

比如该词违背了“题文一致”原则,题目是“雪”,但写着写着就“雪”,变成了“咏雪”,最后甚至“咏史抒怀”。笔者当然知道“借景抒情”,但借景抒情要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而不是上册单独写景,下片单独抒怀,造成景情割裂,偏离主题。

再比如该词中有几处颇不合诗词格律的地方。笔者当然也知道,诗词格律这是一种形式,但是既然创作这种体裁,就要遵循这种题材的规范,即使只出现一两个错处,也不能不说这不是一种缺憾。延伸着诗词格律的思路,笔者又发现这篇作品的一处缺憾。

很多人包括上中学时的笔者在内读到该词开篇一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都会忍不住的赞叹领袖起笔不凡,写“雪”,却不先写“雪”,独以“北国风光”统领全篇,紧接着又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铺陈开来,中国北方天寒地冻,风卷雪集的场面瞬间跃然纸上。

然而,当笔者抛开了中学老师语文课堂上灌输式的教育,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这篇作品时却发现,从诗词创作的角度这一句的遣词造句颇有很多值得推敲之处。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固然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描写出了北方天寒地冻,风雪铺天盖地的景象。我们平时说话这样讲没有问题,放在各类文体中形容叙述也没有问题,但是放在词这一文学样式中便显得有些不太妥当了。

一般认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是互为对仗,应该合起来解释为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这种说法猛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也确实符合我们普通人对于互文的印象。

互文,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本一句话说完的内容,分几处说,使记者相互补充、渗透,所以互文又称“互渗”“互文见义”。

互文的方式,主要有短句互文、单句互文、偶句互文以及多句互文等四种形式。

显而易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该是偶句互文。因为这是一首词中的句子,所以不仅应该做到与意义上的相互渗透,还应该做到时隔上的相互对偶。

“冰封”对“雪飘”似乎还有对偶性质,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千里”对“万里”就有一些问题了。

首先,“千”和“万”都是同一属性的泛指数量,在词偶中构成两两相对,已经显得不太严谨,关键是两个字还都和“里”搭配,所以即使从最宽泛的对称角度上说,《沁园春·雪》开头一句,“千里”对“万里”也算不得什么“好对”,至于“绝对”就更称不上了。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句同样是描写天寒地冻、风雪铺天盖地景象的名诗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这里的“千”和“万”也对称位置,但是因为“山”和“径”,就显得非常自然。

“千山万径”和“千里万里”,两相比较,哪个“好对”,笔者相信稍微有些文化功底的人无需多言,就能立下分辨。

另外,根据《沁园春》这首词的格律,也就是平仄规律,“千”和“万”后面搭配的词,应该处于平仄相对的位置,而同样一个“里”字,又怎么能平仄相对呢?

古人在谈论诗词的起首的时候说,开头大概要像风头一样漂亮俊秀。(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笔者认为,从诗词创作和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沁园春·雪》的开头,既不漂亮,更不俊秀。

0 阅读:8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