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发的云南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为推动全州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弘扬茶文化为引领,以做强茶产业为核心,以提升茶科技为支撑,以数字化为突破口,锚定“中国最优、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稳面积、强龙头、补链条、提品质、育品牌、扩市场、提效益,加快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推进普洱茶产地标志化、品种标准化、企业品牌化、产品绿色化、消费便捷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普洱茶加工交易中心和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国最优质安全普洱茶原料、加工基地,树立中国普洱茶的一流标杆。
发展原则: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加快构建普洱茶绿色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增强绿色供给能力,推进茶产业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主导。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市场行为,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拓展市场,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引导,以优质资源和良好环境激发产业活力和创造力。
——坚持品牌赋能。突出“西双版纳普洱茶”品牌,持续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构建茶品牌体系,发挥品牌集群效能,实现品牌带动增值,不断提升普洱茶产业综合效益。
——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体系、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创新为驱动,推动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业态创新发展。
——坚持文化铸魂。挖掘西双版纳各民族茶文化内涵,讲好茶故事,持续拓展茶园和茶山休闲体验、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加大茶文化宣传推广,推进业态融合发展,引领产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布局:
景洪市打造世界普洱茶公园、普洱茶交易中心暨普洱茶博物馆,推动茶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大渡岗茶文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勐海县打造集“茶叶生态种植、科学研究、精深加工、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核心区,力争把勐海工业园区打造成国内最优、世界一流的普洱茶专业园区。
勐腊县充分利用古茶山积淀的厚重茶文化,走精品化、高端化发展路线,打造中国普洱茶顶级产区。
任务目标:
实施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绿色和有机茶园建设、加工提质增效、品牌培育、产品质量监管、科技创新驱动、市场拓展、文旅融合提升八大工程,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3年,实现普洱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37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9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2.5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198.5亿元。
到2024年,实现普洱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43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40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241亿元。
到2025年,实现普洱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5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60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280亿元,全州茶叶面积稳定在143万亩左右,茶叶产量达到7万吨,茶农茶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
重点工作:
(一)实施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有序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一是做好古茶树(园)的资源普查。划定古茶树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挂牌保护。建立古茶树(园)资源档案库,分类划定一类、二类保护古茶树(园)区域,加大省、州古茶树保护条例的宣传和实施力度。
二是强化技术指导。修定完善《西双版纳州古茶树保护技术规程》对古茶树(园)进行管理指导,通过分类采摘范围、采摘时期、采摘要求等进行合理性利用。
三是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古茶树(园)保护与开发的利益联结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积极引导茶农根据各技术规程做好古茶树(园)的采摘、复壮、轮休、养护等措施。
四是鼓励人工茶园森林化改造,实现管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升人工茶园生态功能和茶叶品质。
(二)实施绿色和有机茶园建设工程。通过土壤改良、良种推广、完善设施、改善茶园环境等措施改良低效茶园,提升茶园生产能力。
一是加强病虫害测报预警及防治。采取综合措施防治草害,阻止化学除草剂进茶园。全域推广运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模式防治病虫害。
二是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三是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的智慧茶园建设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茶园碳中和研究,打造低碳生态茶园样板。四是加快建设绿色和有机茶园。
支持三县(市)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到2025年,力争绿色茶园面积达到110万亩(稳定在8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
(三)实施加工提质增效工程
1. 加大初制加工升级改造。按照西双版纳州地方标准《茶叶初制所建设管理规范》,在全州开展茶叶初制所达标创建工作。到2023年底,全州茶叶初制所全部达到规范标准。
2. 推进精深加工升级改造。一是加快勐海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二是加快推进生产装备提升。以茶叶加工智能化、清洁化发展为目标,以绿色环保、节能增效为重点,加快整体生产技术升级改造。
三是加快推进加工工艺、深加工产品创新。推出名山茶、小罐茶、网红茶、庄园茶、年份茶等不同档次产品,开发茶粉、茶膏、袋泡茶、速溶茶、茶含片、茶水饮料等快捷茶品,开展茶黄素、茶多酚、生物碱、咖啡因等有效成分提取运用技术攻关,研发茶食品、茶日化用品、茶保健品等衍生产品,推进茶机械、包装、器具、物流等配套产业。
四是推进第三方建设普洱茶“公共仓”。到2025年,新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户,快销产品占比提高到40%以上,力争培育国内行业领先龙头企业10家,普洱茶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每年发行新产品不低于15个,小饼、小沱、茶食品等时尚产品占比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培育年产值达30亿元茶企1户,超10亿元茶企3户,超1亿元茶企6户。
3. 扶持龙头战略。培育茶企成长壮大,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做大做强茶产业。
扶持龙头茶企“自建基地”和“茶企+专业合作社+基地+茶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龙头茶企与专业合作社、茶农实现品牌共建共享,加快推进普洱茶生产加工、仓储等项目建设。
到2025年,培育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5户,积极培育茶企上市,力争茶企上市公司零突破。
(四)实施品牌培育工程
一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质量管控和营销推广为重点,构建品牌发展体系,统一打造“西双版纳普洱茶品牌”,支持三县(市)各打造1个区域品牌。
制定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模式使用区域公用品牌,鼓励龙头企业举办高层次的品牌推荐活动,积极参与重大展览、市场开拓及各类茶事推荐活动,借力主流媒体、新媒体广泛宣传,持续举办“西双版纳茶中国行”活动,全面提高西双版纳普洱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积极申报、创建地理标志产品。推进西双版纳十二大古茶山提档升级,以知名茶山带动,建设以生态茶园(生物多样性茶园)为核心样板基地,将全域茶园打造成绿色高效、独具地域特色的茶产业名片。
到2025年,茶叶类地理标志达到20个。
三是鼓励企业参与云南省“十大名茶”、“十强企业”、“二十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全州每年开展一次西双版纳州“十大名茶”评选活动。
(五)实施产品质量监管工程
1. 推进标准化建设和产品质量管控。
一是从茶叶种植、采摘、收购、加工、仓储、交易等各环节强化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严格按照《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茶叶初制所建设管理规范》、《茶叶加工厂建设技术规程》、《普洱茶仓储技术规范》4个地方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多部门联动,大力推广使用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
二是积极争取成立1个国家级茶叶检验监测中心(或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积极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生产者自我承诺、消费者可查询的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三是鼓励企业主导参与制(修)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到2025年底,全州规模以上茶企全部建立二维码标识,实现从产地、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全程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监管指标、测定方法、追溯办法。
2. 加大专项整治和规范市场力度。
一是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强化市场监管横向协作,采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形成市场专项整治的强大合力;
二是探索“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害指导防治、统一技术交流、统一茶叶品牌、统一质量管理”的“五个统一服务”模式,实现统一管理、规模经营,逐步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正确引领大众消费、合理贮藏、理性投资。
(六)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
1. 加大茶产业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
一是加大对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重大科技攻关支持力度。依托国家、省、州茶产业技术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科研院校和茶企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茶叶研究所等平台,争取成立1个国字号科技平台(茶学院、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嵌入茶产业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开展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绿色茶园预警机制及绿色茶园管理生产综合技术模式应用、茶园生物多样性因子对环境要素形成及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为加快推进茶园绿色化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加大普洱茶益生菌发酵机理、普洱茶功能性成分特种功效指向、普洱茶专业仓储技术体系、普洱茶绿色靶向食品制造关键技术、普洱茶加工工艺设备智能化应用等研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推动信息资源、仪器设备共享,使企业成为产品创新主体。
四是每年开展技术推广、培训,举办各类制茶、茶艺大赛、促进制茶工艺传承,培养中高级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大师等高技能人才。
五是加大茶产业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创建为国家级、省级、州级技术中心。
2. 创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创建西双版纳数字化茶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数字茶园、茶业大数据、茶业区块链溯源、茶金融、茶企管理及茶文化等内容。
依托国家、州级部门与各大平台合作搭建的专区,积极推荐优质茶企入驻,鼓励茶企参与各大平台举办的线上活动,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数据化、智能化赋能传统产业市场化、标准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拓展茶叶指数以及“产、销、管、学、研、融、介、媒”等多业态融合发展;赋能茶叶产品从出产、销售、仓储、物流、茶商、茶叶检测与溯源等技术性服务与标准,提升消费者对茶叶消费的信任感,从而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3. 强化人才支撑。依托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已建院士工作站、大师、州科技特派员等,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绿色环保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加快推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引进、交流、培训、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七)实施市场拓展工程
1.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建设西双版纳普洱茶产业要素现代化交易中心或市场,支持勐海县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完善仓储、物流、检测等配套功能。
二是鼓励茶企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店、展销中心,在三四线城市建立体验店、专营店,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企业店等。
三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健全茶叶交易市场、线下茶店、网店协调发展的全州市场网络体系。鼓励企业在西双版纳州注册登记并开展茶叶出口业务。
2. 拓展市场营销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茶博会、中国—南亚博览会、广州茶业博览会、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会等重大活动。
利用新媒体开展集品牌宣传、茶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为一体的“西双版纳普洱茶大讲堂”或“高峰论坛”,扩大西双版纳普洱茶影响力。
(八) 实施文旅融合提升工程
1. 统筹谋划茶文化宣传。
一是深入挖掘整理西双版纳独特的普洱茶史、茶俗、茶歌、茶技、茶艺、茶品、茶人等方面的文化资源,整合政府和企业力量,制定宣传计划,围绕消费市场、消费群体、消费趋势谋划茶产业,重点宣传西双版纳是世界大叶茶种茶树原产地核心区、茶马古道的源头,积极推进“中国(勐海)普洱茶第一县”、“易武贡茶第一镇”、“大渡岗生态茶园第一乡”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融媒体等平台,采取播放普洱茶宣传片、印制出版刊物、举办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茶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理念和创新实践,引导茶企和消费者积极参与茶叶绿色品牌建设,扩大西双版纳普洱茶在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
二是每年组织举办“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学术研究会和普洱茶文化主题相关展会论坛。每年举办一期制茶(茶艺)或相关大赛,每期评选出10名制茶(茶艺)大师。
2. 打造一批特色茶文旅康养融合示范项目。
重点推进西双版纳世界普洱茶公园、大渡岗普洱茶一二三产融合、大益庄园等项目。创新“现代农业+文旅”、“茶文旅+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加快发展茶庄园业态,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与茶产业融合,围绕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开发茶山旅游资源,修缮沿线茶马古道等文物遗迹,开发沿线高端住宿、营地、景观、茶马古道徒步旅游线路等业态,打造名茶山名寨普洱茶主题乡村旅游,建立普洱茶名山茶寨村史馆。
重点实施勐海七子饼茶文化旅游线路、勐海茶文化徒步线路、勐腊茶马古道徒步精品旅游线路、古茶山体验自驾游旅游线路,推出非遗、茶旅线路10条以上,完善重点茶文旅融合景区景点、茶旅融合示范村和沿线交通及公共标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将茶马古道沿线建成世界知名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旅游带,打造普洱茶国家公园,打造世界普洱茶茶源寻根之旅。
3. 推出一批茶旅融合节会文化品牌。一是举办西双版纳普洱茶博览会,打造勐海“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品牌和勐腊贡茶文化品牌价值,提升“勐海茶王节”、“易武斗茶节”等国际茶旅节庆品牌影响力。争取每年举办3场以上有规模、有影响的展示会、推介会。
二是加强普洱茶制作技艺类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申报工作。积极开展古六大茶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制作技艺(茶俗)文化保护传承、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力争将“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贡茶)传统制作技艺”申报为云南省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发展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积极推动“古六大茶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保障措施:
(一)建立专班工作机制。普洱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州农业农村局,系统谋划全州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质量、科技、品牌、市场、文化等产业发展综合事务管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每两月召开1次工作调度会,协调解决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每月向专班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专班办公室每月向州委、州政府汇报工作推进情况,每半年向州委、州政府提交1篇关于推进茶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报告。
(二)大力招商引资。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储备包装一批好项目,积极推进以商招商、茶事活动招商,对接目标企业开展精准招商等,每季度外出招商不少于2次,并做好招引企业的全流程服务,推动招引项目落地投产。
(三)强化扶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鼓励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扶持政策,州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茶产业基础建设、龙头扶持、品牌宣传、市场开拓等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制定完善扶持资金申报、审核和评审管理办法,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积极探索设立茶叶产业发展基金,创新适合茶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促进金融机构对茶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四)加强督促指导。督导组由工作专班和州委、州政府督查室相关人员组成,每半年开展1次专项督导,及时发现并推动解决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报督导结果。强化跟踪问效,对工作推动扎实、成效显著的县(市)和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推动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县(市)和部门(单位)通报批评。
(五)发挥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茶协会在品牌宣传、拓宽销售、行业自律、产业服务等作用。探索建立茶产业(技术、价格、原材料采购)联盟,实现整合要素,共赢发展、避免恶性竞争。为全州茶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来源:西双版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