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过精神病学的人都知道,神经症人格特点是抑郁症的发病基础。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抑郁症是一个深受神经症困扰的人在被情感打击击垮后所带来的精神困扰。换句话来表达就是,抑郁症是神经症代偿失调后的表现。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简.大卫.纳索把童年心理创伤看作是抑郁症的根源,把神经症性的过度幻想看作是抑郁症的潜在原因,把情感创伤——幻想突然破灭看作是抑郁症发作的导火索,可谓有眼光。
这就是说,要想彻底治疗抑郁症,临床工作者不应该停留在处理抑郁症的表面症状,还要花大力气去处理与之相关的神经症问题。
02
部分心理分析学家认为,抑郁症患者之所以悲伤,并不是因为表面看上去那样——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东西,而是因为他无法回到自己曾经的状态。
这说是说,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情绪障碍,而是从童年幻想突然转回无情现实产生的后果(从“无所不能”变成“一无是处”),是幻想破灭的病理学现象。直白地说,抑郁症是幻想破灭导致的绝望。借用马克吐温的话说就是:“不要离开幻想,一旦幻想消失,你也许可以继续安在,但生活将从此和你无缘。”
03
有心理治疗经验的人都知道,神经症患者常以一种冲突的方式来认识自我、周围环境和人,甚至是整个世界。我在《与自己和解:用禅的智慧治疗神经症》这本书中把神经症人格的特点作了如下概括:
(1)感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同时又觉得非控制住不可;
(2)由于自我强求或爱面子而感到持续的精神紧张而无法使自己松弛;
(3)经常后悔,却悔而不改,老是重复同一水平或同类性质的错误;
(4)对未来没有信心,却绝不甘心;
(5)模糊而强烈的委屈感;
(6)完美主义;
(7)不安全感,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
(8)自卑与自大的冲突而过分争强好胜或对自己的道德水平估计过高,以道德观念强和富于正义感自负;
(9)回避行为;
(10)不能坚持自我,过度需求他人认可;
(11)过度的控制欲;
(12)压抑情感;
(13)缺乏人生意义和目标。
04
临床观察可以发现,有些抑郁症患者之所以反反复复,呈慢性倾向,那是跟他们的潜意识中“不希望”被治愈有关。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痊愈,也害怕改变,害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一个抑郁症患者是这样对治疗师说的:“最好什么都不要改变,我不要面对未知的世界,我受不了那种忐忑!”
我在《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中曾经写过一章内容:情绪抑郁具有进化上的好处。
的确,抑郁对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如果一个人沉溺在抑郁中不可自拔,那么它无疑夫消耗掉人的内在生命力,并让人短暂且宝贵的人生变得更加虚度、没有意义,因为抑郁会让人相信,自己已经失去了一切改变的希望,已经陷入了一个黑暗的死胡同里,且自己的人生不可能再有其他任何可以选择的出路。
从积极的角度说,抑郁是具有存在性意义的,它是一个能从总体上反观人生意义与自我意义的重要机会,因为抑郁的人没有兴趣把自己眼下的精力投入日常琐碎且无度的欲望追求中,这让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空间去反观什么才是自己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东西。不在抑郁中死亡,就在抑郁中超越。
05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心理治疗中可以遇到一类个体,他们一来就说自己患了中重度抑郁症,在跟治疗师交流过程中反复说自己很无助。这时,治疗师们需要注意与真正由于心理创伤导致的无助感相区别。那种真正被禁锢在无助感中的人通常不会试图唤起治疗师对他无助感的注意,因为过往经历让他知道,求助的结果不但于事无补、自己什么都得不到,还可能会让自己遭受到更加糟糕的对待,甚至会让自己落入更加无助的境遇中。相反,有些在过往经历中学会了通过展示无助感来获得人际关注和帮助的人,则很喜欢暴露自己的无助感。如果治疗师不能进行分辨,就会在无意识中与此类来访者落入一唱一和的心理游戏之中:治疗师满足了自己成为助人者的自恋全能感,来访者则从治疗师身上满足了心理依赖和心理控制的需求,这样其实并不能带来真正有意义的心理成长。
06
总之,要想彻底疗愈抑郁症,我们需要通过揭开患者表情面具,发现躲藏在面具背后的那个真正的自我。这就是说,心理治疗师需要学会哲学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所说的“观望”,通过观望抑郁症表象后面的潜意识,从中寻找那个艰难度日的悲伤之人内心深处焦虑不安的“小男孩”/“小公主”。
治疗抑郁症的心理学方法很多,但需要强调的是,干预效果的关键并不是干预手段本身,而是使用某种干预手段的那个人,看他是否能改变神经症患者的想象内容、隐藏在抑郁症背后的那个自恋情结。
读过我的著作《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的人都明白,正念禅疗之所以能让抑郁症的治疗更加彻底,就是这一方法能让他们的神经症人格在治疗过程逐渐得到整合。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