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教材又要变革了,一些课文中的文章要被拿掉,以前拿掉的一些课文重新回到课堂。对于这种魔幻的变化实在让人很无语。
一开始,我对一些国家居然没有统一教材的做法是很不理解的,因为我们的成长经历就是伴随着教材和与教材相关的练习册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各种魔幻式变化的教材又是不理解了。
我们的教育,已经演变成了教书。虽然,概念的变化是细微的,结果却是天差地别。
在古代,科举制在国内畅行了一千多年,学堂里的教育用今天的学科来理解其实只有语文和政治,而科举的形式一千多年来几乎就是写一篇文章。有一点跟国外比较相似——尽管科举搞了一千多年,一直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教材老师教什么?在古代,老师能教的大概也就是认字、书法吧。剩下的时间,大众可以自由阅读,而非进行各种题型训练。
苏轼他老人家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他不说做题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呢?有了这个问题,我惊出一身冷汗——在中国历史上出了那么多各个领域里的历史名人,他们竟然没有做过几份今天这样的卷子。文学家没有,艺术家也没有,数学家、科学家呢?他们应该也没有吧?古代科举教育貌似根本不重视数学和科学的。
中国的没有,外国人有吗?牛顿小时候也在忙着背书做题?还是爱因斯坦小时候背书做题了?雨果、巴尔扎克?有一点是肯定的,几乎各个领域的人都爱读书,文学家读文学书肯定不是教材里那么点儿,科学家应该也不至于到十多岁上初中才开始学理化生等科学教材吧?
当代的教育给人的印象是要培养各个学科都很精通的人才。反过来想,如果我们把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都拉过来参加高考,他们能考上北大、清华吗?也许他们从小读过的科学书很多,更是一天到晚在实验室里忙活,可是都没学过什么教材,更没有做过太多天花乱坠的考试题,能不能及格都让人捏了一把汗!
咳,还好那些历史名人没有生活在当代,否则他们一天到晚忙着做题,人类科技文明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