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众所周知,红安在我国的十大将军县中排名为首,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共有61人被分别授予了上将、中将和少将军衔。
而在蒋系部队中,也有一座将军县,先后有150人被授予了少将以上军衔,被列为了国府将军县的首名,这座城市,就是浙江诸暨。
更让人拍案惊奇的是,在近现代,共有500余名诸暨人走上了从军的道路(考取军校)。可在蒋氏败退之前,这500中竟然有130人被授予了少将以上军衔。到了对岸后,仍然有20人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共计150人。
500人从军,就有150人成为了将军,这个成材率也过于惊人了。
要知道,红安在十大将军县中排名虽然为首,也不过才出了61名将军,这是红安几十万英雄儿女在20余年的历次战争中留存下来的百战精华。而诸暨才不过500余人从军,就出了150名将军,这个数字很难令人信服。
不过,这个数字确实是真的,可这些人成为将军的过程却并非都是一刀一枪搏杀而来,因功拜将的人数并不多。除寥寥几人,如蒋鼎文、冯圣法、郭忏等人外,绝大多数人都是靠着派系和熬资历而当上将军的。
文化荟萃之地为何变成了将军之乡?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不假。
在近现代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那就是广东人起事,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还有一种说法是江浙人摇扇子。这句话虽然很简练,但却很好的诠释了地域人口论。
广东自古以来就有向海外扩展的传统,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和思想也比较多,因此,每逢起事,都是由广东人打头。
江浙一带自唐朝中晚期以来就是文化荟萃之地和钱粮汇聚之所,但性格偏弱,每逢大事,带头领着大家干这种事是不敢做的,可提供钱粮物资和幕后赞画往往都是江浙一带人干的。
而湖南人则是矜气节而喜功名,冲锋陷阵这种事情往往都是湖南人在做,这也是“无湘不成军”说法的来源。
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浙江的民风为之一变,在过去单纯的钱粮开路和幕后赞画之上又增添了为武勇之风,其始作俑者是浙江诸暨人蒋尊簋和浙江海宁人蒋百里。
蒋姓在浙江有三个大族,分别是奉化蒋氏一支、海宁蒋百里一支和诸暨蒋尊簋一支。
蒋尊簋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三支蒋姓同根同源,都是在南宋绍兴年间由江苏宜兴辗转迁移到浙江的。
蒋尊簋毕业于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在北洋时期担任浙江都督,开创了浙人为浙督的先河,也开创了诸暨人在近现代从军的先河。
海宁蒋百里更是不凡,是我国近现代有名的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至于奉化蒋氏,那更是了不得,其事迹在此就不赘述了。
三个蒋姓,三个浙江人,又是近现代军人的传说级人物,他们带给浙江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谁说浙江当兵?谁说浙江人不能成为将军?
因此,在蒋尊簋、蒋百里和蒋氏之后,又一轮从军的浪潮在浙江兴起。
尤其是黄埔军校的成立,更是激起了浙江籍学生报名从军的热情。就以黄埔1期到6期的1.1万名学员为例,共计出了681名将军。而在这681名将军中,浙江人占了几乎一半,而诸暨人又占了150人。
由此可见,浙江在近现代的民风已经发生了巨变,已经不单纯是文华荟萃之地了,已经变成将军之乡了。
那么,诸暨又是如何成为将军县的呢?
诸暨是如何成为“将军县”的?客观地说,诸暨人的性格确实适合作军人。这个地方的人生性豪爽,办事果决,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具备成为一名好军人的性格条件。
同时,诸暨也出了很多人才,比如与蒋百里并称为“浙江二蒋”的蒋尊簋,奇谋百出的蒋伯诚、“飞将军”蒋鼎文等。
蒋鼎文 图片来自网络
可蒋尊簋早逝,虽然是浙江新军的创始人,手下有一大批袍泽故旧,但那早已经是过去式了,对于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那些诸暨籍的黄埔后起者而言,帮助不大。
蒋伯诚虽然深受老蒋信任,但往往是以一个谋士的身份出现的,对军内的事情关涉不多,对于后起之秀的关照同样不多。
而蒋鼎文则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出身,又陆续在蒋氏嫡系部队中担任要职,曾经两次出任战区司令长官和行营主任,位高权重,具备照顾诸暨籍黄埔生们的条件。
可蒋鼎文这个人对权势其实很淡薄,并没有多少拉帮结派,在军内成立一个派系的野心。
不然,就以蒋鼎文在资历,在蒋系嫡系部队中拉起一个能与陈诚、胡宗南、汤恩伯平起平坐的派系并非难事。
可蒋鼎文却并没有。
没有军界前辈的照顾和提携,那诸暨籍的黄埔生们凭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当上将军呢?难道他们真的具备这个素质?
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诸暨籍的黄埔1期生中名将仅有一位
黄埔1期生中,浙江籍的一共有37人,其中奉化有10人,诸暨籍的有11人。奉化籍的就不说了,那是有蒋氏的关系在内。而诸暨籍的人报考黄埔,还真的不是因为蒋鼎文。
一来,诸暨在蒋尊簋、蒋伯诚和蒋鼎文之后,确实民风大变,对年轻人报考军校并不排斥,反而很支持。
二来,宣侠父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可以这么说,诸暨籍的黄埔1期生大部分都是在宣侠父的宣传和鼓动下报考的。
可惜,宣侠父因在黄埔得罪了蒋氏,没读几个月书就被蒋氏开除了学籍,成为了黄埔1期生中仅有的一个被开除的人。后来,宣侠父还是被蒋氏和蒋鼎文二人合谋害死。
在其余的10人中,仅有曾经担任过74军58师师长的冯圣法具有名将之资,在抗战中有不俗表现。尤其是武汉会战的万家岭一战,日军106师团为了突出重围,拼死向58师驻守的高地发起进攻。58师当时已经伤亡殆尽,可仍坚守不退。在危急时刻,冯圣法躲在一个炮弹坑里抱着电话向74军军长俞济时痛哭求援。可俞济时手中也无兵可派,只能把警卫营的两个连也拉了上去,才算是扎住了这个口子,把日军106师团包围在万家岭。
战后,冯圣法因功被提升为86军副军长,91军军长等职。
其他的诸暨籍的黄埔1期生,如在1959年被首批特赦的周振强始终在老蒋身边担任侍卫长,几乎就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如宣铁吾,除了当特务,就是在警视圈里混生活,也没有在战场上历练过。虽然这两人都官拜中将,但都无法称为名将。
还有一些人,虽然都是中将或少将,但几乎都是默默无闻。
冯圣法 图片来自网络
其二、蒋鼎文的不爱权势获得了一批人的拥戴
蒋鼎文对家乡的这批子弟还是爱护的,这种情怀,凡是具有家乡情结的人都有。
蒋鼎文不太热衷于权势,虽然在军中几十年,但始终没有形成派系。在这一点上,他和何应钦有些类似。
当时,凡是军、师长们被调到上级部门任职,往往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基本部队军官的任免插手干预。而蒋鼎文从来都不。
蒋鼎文是继何应钦之后嫡系1师的第2任师长,手下都是一些黄埔的1~4期的毕业生。如果蒋鼎文真的有心拉帮结派,他是有这个条件的。
可当第22师师长出缺的时候,蒋鼎文立即推荐副师长胡宗南出任。
当时,胡宗南还不愿意去,认为一个杂牌师哪里能与嫡系的1师相比。
如果换了其他人,如陈诚、汤恩伯,他们肯定不会把这个机会让出去,定会安排自己的嫡系班底出任师长,这是多好的一个建立基本部队的机会啊?
可蒋鼎文为了胡宗南的前途,不仅让胡宗南单飞得到历练,而且还把1师的李铁军和梁华盛都派给了胡宗南支腿。这让胡宗南大为感激。
蒋鼎文的这一举措为胡宗南日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胡宗南走了之后,蒋鼎文又大力提拔甘丽初、李玉堂、陈沛等人。这些人后来都陆续当上了军长、集团军总司令。一直到了十几年后,这些人仍念念不忘蒋鼎文对他们的知遇之恩。
由此可见,蒋鼎文虽然没有明着提携家乡子弟,可却通过暗中提拔那些具有潜质的学生,让他们受益。同样,这批受到恩惠的学生们又岂会对出身诸暨的老师同乡们不大力提拔呢?
其三、不树立派系,就意味着和所有人交好
在蒋系嫡系部队中,浙江人就占了三大派系。而在这三大派系中,蒋鼎文又与胡宗南交好,与陈诚的关系虽然一般,但面子上还算过的去。
而且,虽然蒋鼎文与陈诚的关系一般,但陈诚部下的第3号人物郭忏也是诸暨人。
郭忏虽然战功一般,但在抗战时期也是一位人物。尤其是在枣宜会战中替蒋氏和陈诚背过“黑锅”,担了擅自脱离长江防线增援第5战区的罪名,并由此获得了蒋氏和陈诚的好感。
抗战结束后,郭忏升任联勤总司令,成为了蒋系部队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只有汤恩伯,蒋鼎文虽然尽力交好,但汤恩伯始终阳奉阴违。
而在重庆的何应钦,又一向对蒋鼎文很看重,另一个执掌大权的浙江人顾祝同,对蒋鼎文向来很佩服。
就这样,蒋鼎文获得了上至核心部门,下到战区的相当一批人的看重和拥戴。
因此,当一位家乡大佬能够获得其他几乎所有大佬的好感时,家乡子弟们的好日子就来到了。
每逢提拔时,根本就不需要蒋鼎文发话,那些对蒋鼎文有好感的大佬们要么看在面子上,要么出于感恩,要么看在乡土之情,只要被提拔之人资历足够,自然就会被提拔。
因此,诸暨籍的这批家乡子弟们虽然战功不见得有多么显赫,权位不见得有多么重要,但却充斥了当时蒋系部队的中级以上的各个岗位。这也是为何诸暨能以区区500人从军,竟能出了150名将军的原因。
蒋鼎文 图片来自网络
顾祝同苏北的
诸暨人不错,好说话爽快,杭州周围的人对诸暨人,评价特别高
斯烈家
最好别叫蒋军,他们是正规的国家军队,为抗日战争作出巨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的主力军,同样是中华儿女!
这是对红安县的侮辱。
明朝义乌兵可以的,戚继光带领义乌兵杀倭寇还是很赞的。近代不用说了。江苏人勇武只能是唐之前,这与经济中心转移有关。